- +1
成年人懷念的一切,曾經的暑期劇都知道
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暑假,雖然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失去暑假好多年,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畢業之后懷念它,期待它,順便,再找到個由頭,重新看起那些幾乎伴隨著童年每一個暑假的熱播劇。
畢竟,在我們常常不知道看什么,也似乎沒什么可看的當下,那些老劇是個不會出錯的選擇,雖然臺詞會背了,表情包存了一大堆,也依然能夠在隨便一個片段響起時一秒進入劇情。
如果說,冬天適合在被窩里看劇,那么夏天觀劇更像是一場集體活動,《新聞聯播》后,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旁,有人吃西瓜,有人飲茶水,伴隨著東轉西轉的風扇,電視劇開始了。
盡管時移世易,每晚播放的電視劇不再是一天之中最讓人激動的部分,但在那一代下成長起來的男孩女孩們逐漸成為了今天的“專家學者”——如果一部老劇沒有“十級學者”,那大概是它重播的次數不夠多。
于是,在這個七月剛開始的日子,我們搬來了過去二十年電視臺的暑期排劇表,試圖通過回顧經典劇集,拼湊出曾經的熱鬧與動人,也哀嘆一聲正在逝去的那些與電視劇有關的集體記憶。
01.
有吵有笑的家:
《我愛我家》

距離《我愛我家》的首次播出已經過去了28年。作為中國家庭情景喜劇的鼻祖,可以說《我愛我家》構筑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也完美復刻了90年代的風貌與人情。
在“半開間”的屋子里,有說話慢條斯理,總是夾著一根煙的退休老局長傅明,喜歡盤著腿在沙發上織毛衣的和平,穿著跨欄背心的志國和穿著超短褲的志新,偶爾從大學回家住一住的小凡,回家還得寫作業的圓圓,以及買了“一毛四一斤”土豆的小保姆。
所有的人合在一起,組成了平常家庭的群像。
時代分明在加速發展,這一家人卻能夠聚在一起過著今天跟明天沒什么不同的日子。他們遇到的事情有大有小,從老年相親、中年出軌、少年追星,到詐騙營銷、行賄受賄,社會問題濃縮在每一集中,被不著痕跡地呈現,又在幽默當中“解決”。
更大而化之的是,不管發生了什么,他們仍會關注第二天早上吃油條還是餛飩。吃完早飯,有人要去上班、上學,吃完晚飯,大家會聚在一起看電視。
一天一天就這樣過去,有平淡的日子,也有起爭執的日子,他們需要應對日常的瑣碎,也需要面臨各自人生的階段性危機,但在吵鬧與歡笑中,事情被一件一件解決,對生活的熱情與投入有增無減。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姆們姆們姆們!)
家長里短和生活哲學被完整地封存下來,成為我們長大離開家后,在出租屋中能夠觀看的另一個“家”,它平淡、溫馨,卻不是一杯白開水,而能讓人在其中體會到生活的濃度與智慧。
正如《我愛我家》片尾曲所唱的,“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講完,光陰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當明天成為昨天,昨天成為記憶的片段,淚水與笑臉都不是永遠。”
02.
轟轟烈烈的愛情:
《還珠格格》

90后對于愛情的記憶,可能是從五阿哥和小燕子的青澀戀曲開始的。
誰不記得被吹起的紅蓋頭下,小燕子明亮的雙眸;誰不記得把紫薇扎的死去活來的容嬤嬤,以及剛從床上下來又躺回床上的紫薇。
而隨著90后的長大,“還珠學者”也逐漸發現,隱藏在愛情故事、初級宮斗背后的,是貫穿全劇的對皇權的反叛,以及紫薇強大的溫柔和小燕子的平等思想。

雖然階級和特權在劇集中仍然存在,主角四人也并非平凡之人,但在劇中,不時出現的“反常規”行為也在那個年代表達著有限度的反抗。
尤其第二部中,香妃作為皇上的妃子,卻在主角四人組的幫助下,得以與初戀私奔,這聽起來不可思議,四人團卻完成了這一“壯舉”,只為成全愛情。
雖然蒙丹在現在廣大網友的眼中是不能管理情緒,極度不可控的隱形“家暴者”,但在那個時候,《還珠格格》卻實實在在地詮釋了充滿年代感卻字字到位的主題曲:
“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而更觸動人心的表白,或許也出自此劇。第二部中的小燕子瘋瘋癲癲,常常看得觀眾有些煩躁,但也正是她說出了最真誠也最質樸的情話:

《還珠格格》的聲音一響起,夏天的蟬鳴也就到來了。
03.
能蹭上所有熱點的:
《武林外傳》

前段時間《武林外傳》再次沖上熱搜,這次的詞條頗能看出它的功力——沒有《武林外傳》蹭不上的熱點。
小時候沒能完全看出的劇集的深度與厚度,在長大后全部涌出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印證。
對于工作,王豆豆(白展堂)告訴我們要給一分錢,干一分活,他的小算盤一打,就說出了社畜的心聲:


對近期熱議的“讀書姿勢”,也有自己的態度:

但在這些金句之外,原本打動我們,是同福客棧里6個人之間溫情而緊密的關系,互不相干的人走到一起,成為嶄新的“家庭”,也為人們提供了對友情的最好想象。
雖然每個人都有缺點,老白油嘴滑舌,掌柜的絮叨,小郭蠻橫,秀才劈腿,大嘴貪圖小利,小貝頑劣,但在大難來臨時,除了大嘴偶爾想“分錢走人”,大部分情況下,就算要死,大家也會抱在一塊兒。
看到他們聚在一起吃飯,哪怕是饅頭,都讓人覺得是珍饈美味。至于那些紅燒胖大海、麻辣魚鱗和用線縫合的餃子,可能也不完全難以下咽,甚至覺得來一點也未嘗不可。
一集中,有“賊人”來襲,為了安全與跑路,大家在大堂打地鋪,這可能是全劇最溫馨的地方了——一伙人明知道第二天可能到來的危險,也依然在小心地展望著未來的可能,并盡力享受當下。
老白抱著小貝講鬼故事,反而溫情地讓人想哭。畢竟,人一生中能有幾次和至親至友睡大通鋪、徹夜聊天的機會呢?

04.
集美與爽于一身的宮斗高峰:
《后宮·甄嬛傳》

今年是《甄嬛傳》播出的十周年,它在上星電視臺已被重播了近兩百次。現在,每逢節假日打開電視,我們很有可能還會看到它的身影。
至于重播,或被人們反復觀看的理由,可以是它的臺詞、劇情、服裝、道具、景色,以及每個妃子的美麗容顏——任意一個,就足以讓我們再看一遍。
劇中人均心眼一個頂仨,嬪妃們如何在明槍暗箭、你爭我搶的規則中活下去,也成為了卑微社畜可以一點點研學、借鑒的“人際關系大成”。
而幾乎一集一個爽點的安排,也讓人看得心驚膽戰,說不準下一秒哪個角色就死了。

(著名的一丈紅風景區)
為激烈的劇情添色的是搞笑的彈幕,對于這種充滿張力、頗為正經的劇來說,嚴肅被消解就更讓人上頭。
比如,著名的“錯位梗”合影景點:翠嘴,打爛她的果。

皇上跟甄嬛說悄悄話,打算對付年羹堯,彈幕上寫,有什么話是我們尊貴的vip不能聽的。

在這些嬉笑怒罵的彈幕中,《甄嬛傳》變得更具諷刺性,也與現實生活有了切實連接,但讓它更戳中觀眾內心的,大概正如點評人孟大明白所說:
“它那瑣碎的日常生活,侍花弄草吃飯做女紅,很像《紅樓夢》,沒有緊張血腥耗神,吃飯的時候瞅兩眼什么都沒耽誤。”平常與緊張、復雜與輕松,都能在劇集中得到對應。
05.
永遠搶不過男性長輩遙控器的:
《亮劍》

《亮劍》,可以說是統一虎撲、豆瓣、微博、知乎的口碑大劇,除了存在于大家的童年,也或多或少作為表情包存在于每個人的手機。
不少女生都被男朋友央求過一起重溫,也幾乎每一個小孩都曾被爸爸一把搶過遙控器,調到播《亮劍》的電視臺。
李云龍,可以說是開了國產劇一種男主角的先河。他精明又莽撞,沖動又心里門清,一點虧也不肯吃,軟磨硬泡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曾經吃了楚云飛一個營的裝備,一直“打算還”,結果一月又一月過去,從抗日戰爭打到內戰,還沒還大家都知道了。

在整部劇中,一直存在著一條生存線,旅長>李云龍>天王老子。李云龍深諳談話藝術,面對旅長,慫是慫的,但也能在低頭哈腰中討價還價。

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會發現在這些插科打諢以及引人發笑的表情包的另一面,處處是悲劇。
廣為流傳的“意大利炮”梗,背后是個不折不扣的悲傷故事。李云龍的新婚妻子被日軍挾持,不炸城樓,就無法攻城,而炸了城樓,妻子也會失去性命。英勇無畏,武力值幾乎滿格的和尚,能在虛弱狀態下徒手打倒四個日本兵,卻最終死在土匪手中。和尚死后,李云龍收拾東西,習慣性地叫了他一聲,但隨即反應過來,不會有人再回答了。

《亮劍》不是一部簡單的抗日劇集,劇中被塑造起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漢子,但每一次向前的征程,都意味著有人犧牲,可即便如此,有兄弟的扶持,有永不被埋沒的正直、善良和崇高,理想與信念就有處可倚。
這樣的靈魂被李云龍概括為“亮劍精神”——
“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的強大,就算對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是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
尾聲.
不得不承認的是,今天我們很難再看到統一年齡和地域差異的大熱“國民劇”了,那種萬人空巷,一家人聚在同一臺電視機前守候電視劇開播的日子,也變得難以實現。
電視不再是接收信息的唯一渠道,甚至可能最先被淘汰,畢竟手機、電腦、iPad,任一工具便能實現觀劇的需求——一家人再在一起看同一部劇,似乎顯得不再有必要。
我們漸漸失去了共同記憶。在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看來,共同記憶是在一個群體里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
但顯然,形成共同記憶的土壤在逐漸消失,隨著媒介的不斷更迭和信息的極速擴充,共同的情感基礎被瓦解了。與此相對的,是興趣的日益圈層化和割裂,我們囿于城市的不同角落,不再有力氣探索原有興趣之外的部分。
在這些情況下,唯一能夠引起共鳴的,大概是時代情緒,而這也正是這些老劇能夠存留下來,被不斷重播并懷念至今的原因——
它們觸動了我們內心深處那些回不去的日子,并在多年后,逐漸顯現那些童年未曾發現卻在長大后不難看到的深意,細碎的日常、成年人的失意、對現有秩序的反思和堅守都被收納其中,成為可以反復觀看的熱鬧畫本。

雖然我們已經逐漸失去這種共同記憶,興趣也再難以統一,但總有一些劇會留在我們心中,它們足夠復雜,也足夠溫情,當你在夜晚難以入眠時,大概可以作為一個特殊家人,給予你遙遠卻又最溫柔的撫慰。

頭圖&配圖:《我愛我家》《還珠格格》
《武林外傳》《后宮·甄嬛傳》《亮劍》
撰文:汁兒
監制:貓爺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原標題:《成年人懷念的一切,曾經的暑期劇都知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