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改革先鋒步鑫生告別儀式在故鄉舉行,被免職后離鄉漂泊26年

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先行者、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的告別儀式,6月8日10時在家鄉浙江海鹽縣殯儀館舉行。
步鑫生1934年1月生于浙江海鹽縣的一個裁縫世家,20幾歲時就是縣城武原鎮縫紉生產合作社的負責人。1980年代初,他在任海鹽縣襯衫總廠廠長期間,針對當時企業管理的現狀與僵化的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制定“生產上抓緊,管理上從嚴,經營上搞活,生活上關心”的方針,在企業生產經營、內部管理、勞動用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大膽改革,打破“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分配模式,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1983年11月中旬,新華社播發的長篇通訊《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出現在中國幾乎所有黨報的頭版。由此,步鑫生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弄潮兒”的形象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從1984年3月9日到4月15日,僅新華社就播發關于他的報道27篇,計3萬多字。時任新華社社長的穆青事后說,全國宣傳步鑫生的廣度和力度僅次于當年對焦裕祿、雷鋒的宣傳。
“向步鑫生學習”的熱潮陡然升溫。從全國各地涌來無數“取經者”,最多時一天達數萬人,有關方面甚至規定:只有師局級以上的人才能面見步鑫生,其他人一律聽他的報告錄音。
分配原則是“日算月結,實超實獎,實欠實賠,獎優罰劣”;生產方針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創,人趕我轉”;管理思想是“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經營思路是“靠牌子吃飯能傳代、靠關系吃飯要垮臺”,“誰砸我的牌子,我就砸誰的飯碗”——步鑫生這些樸素的改革格言,迅速傳遍全國。
1984年,步鑫生被增補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他用過的剪刀被收入中國歷史博物館。
“1980年代初,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已取得巨大成功,中國改革的重點逐漸向城市轉移:為企業松綁,擴大企業自主權、推行廠長負責制……此時,迫切需要一位‘晴天炸雷’式的破局者。”2008年出版的《中國模范生——浙江改革開放全記錄》一書的作者、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胡宏偉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而‘冒冒失失’捅穿‘大鍋飯’鍋底的步鑫生恰到好處地出現了——他的種種‘冒失’、‘缺點’正是打破改革僵局的武器。這樣,他不紅都不行。”
既然是“全國最知名的改革廠長”,經營上就得有大手筆。
當時,中國的“西裝熱”正勁。海鹽襯衫總廠準備上馬西裝分廠,最初的想法是年產8萬套,但所有人都鼓動步鑫生“建全國最大”的,年產能擴張到30萬套;還有領帶生產線、印染分廠……
然而,西裝廠項目久拖未成、領帶大量積壓、資金鏈斷裂。到1987年11月,海鹽襯衫總廠已資不抵債。1988年1月,上級免去步鑫生的廠長職務,通知其去縣二輕公司報到,另行分配工作。
那時的媒體報道稱:“步鑫生在成績、榮譽面前不能自持,驕傲自滿、粗暴專橫。特別是不重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現代化管理知識貧乏,導致企業管理紊亂,虧損嚴重,資不抵債……步鑫生諱病忌醫,至今仍不覺悟,辜負了黨和人民的期望。”
2014年10月,身患癌癥的步鑫生在“最后一次接待記者”時,向《解放日報》透露了30年前“上馬西裝廠”的往事。
當時,上級主管部門建議他上馬年產7~8萬套的西裝生產線;報告打上去,省二輕廳負責人要求加碼到年產30萬套,3年后追加到80萬套。
隨后,西裝廠開始建設。2年時間,襯衫總廠的積累、利潤全部填入這個“坑”里。1986年,省二輕廳負責人稱“西裝熱”已過去,要求生產線下馬。而步鑫生認為,再熬兩年,待“西裝熱”卷土重來時便能搶占市場,否則,前功盡棄。雙方意見相持不下,發生爭執。
此后,步鑫生被安排去浙江大學讀書,由縣二輕局領導代理廠長。報道說,等他回廠時,西裝生產線的廠房、設備已經賣掉,廠內技術人員出走,企業債務累累。
家鄉成了步鑫生的傷心地。被免職后一個月,54歲的步鑫生黯然離開海鹽,開始了長達26年的漂泊,先后在北京、盤錦、秦皇島等地管理服裝企業,試圖東山再起。
2001年因病退休后,他選擇在上海定居。直到13年后,才在家鄉黨政領導的多次邀請下葉落歸根,回到故鄉。
“被免職后他很委屈,想不通,一氣之下離開海鹽,但他沒有認輸。”步鑫生的好友、海鹽縣史志研究員林堅強告訴澎湃新聞:“他曾對我說,對襯衫總廠的失敗很不甘心,不想認輸,要創業。所以,他離開海鹽后主要是幫助虧損企業,也是想證明自己。”
生命最后的14年里,病痛折磨著步鑫生。2001年,他因腫瘤切除脾臟、腎臟。2013年秋檢查,發現全身多處有癌細胞,又進行了手術。2014年10月,《解放日報》的報道說,醫生擔心步鑫生活不過春節,他不服:“我改革幾十年,一關關都闖過來了,癌癥這關闖不過?我不信!”
2015年6月6日19點30分,步鑫生在海鹽縣去世,享年81歲。
有人評價步鑫生:這個裁縫用一把剪刀剪開了中國企業改革的帷幕。在他的輝煌過去多年以后,仍有很多在那個時期開始創業的企業家回憶:是步鑫生的那些話,讓他們接受了最初的市場化商業文化洗禮。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