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燕大教授林邁可:日軍為何在華北不敵紅軍

陳毓賢
2015-06-06 19:01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桑美德家書中的林邁可

        1941年6月1日,燕京大學女部主任桑美德(Margaret Speer)寫信給她在美國的父母說:

        我們昨晚有個驚奇,令我現在神志仍沒完全恢復過來。牛津貝利奧爾學院院長的兒子,我們的年輕講師林邁可,是個有點古怪的書呆子,聰明、害羞、不修邊幅、友善,但總有點不自在。他晚飯后來電話說要和文國鼐(按:指桑美德室友Augusta Wagner)討論些考試的問題……

        他進門時,我正在桌子上按了個小幾子,站在上面修理電燈泡,沒察覺他不是一個人來,只聽他開口就說:“效黎和我決定結婚。”我轉頭見他和我們一位畢業班學生手牽手地站在門框里。我的平衡力大概還不錯,沒摔下來。看他們那么開心,只能由衷地祝福他們,暗地里卻禁不住擔心。

        李效黎是個非常好的女子,但對邁可那個充滿理念和音樂的世界一無所知,而他對她守舊的山西家庭也一無所知。但他們兩人顯然已考慮了很久,所以我們星期三將要替他們開個宣布訂婚的茶會。我也必須馬上去信女青年會,本來安排好讓她畢業后到那里工作的。

        桑美德的家書見于《如鋼鐵般地堅韌》(Like Good Steel : The China Letters of Margaret Bailey Speer, North China, 1925-1943,1994年出版)。她知人善用,很受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器重,但她把林邁可(Michael Lindsay)完全估錯了。林邁可并不整日沉浸在理念和音樂之中,他頭腦極其清醒,顯得不自在可能因他在日軍控制下的華北偷偷摸摸地協助游擊隊。

        桑美德把林邁可和未婚妻李效黎的文化差異夸大,固然因當時異族婚姻很罕見,令她聽到一時手足無措,還因她自己雖然中國朋友很多,卻仍然覺得中西鴻溝難以逾越。她到華十年后,1935年有封家信說:“中西間有個巨大的心理藩籬……不僅僅是語言問題……我們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甚至視而不見,直到有機會和西方來的學生或檀香山來的華人交往,才猛然覺悟沒有藩籬時,人與人竟可以如此毫無拘束地溝通。叫我質疑花那么多的精力試圖逾越這道鴻溝是否劃得來。”有趣的是,林邁可到北京不久便逾越了這道鴻溝。

        
桑美德

燕大教授林邁可協助紅軍

        林邁可多年后寫了本回憶錄,1975年在美國出版,北京外文出版社于2003年完整地重刊,書名是《默默無名的戰爭》(The Unknown War: North China 1937-1945)。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出了中文版,書名是《抗戰中的紅色根據地》。雖然和原著有一點出入,但內涵沒變,而且多了些照片。林邁可除提供許多淪陷后華北的細節,談他在紅區的經歷外,還分析各方情勢,雖不無事后孔明之疑,但因他的視角特殊,頗有參考價值。

        林邁可1937年到燕京大學教書途中,恰巧和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同船,引起他對華北地下游擊隊的興趣。他第二年春復活節假期便隨一位美聯通訊社的記者到冀中去察看。他們帶了自行車上火車,到保定后,騎車約兩英里就到達紅區;暑假則和另一位英籍燕大教授戴德華(George Taylor)到了聶榮臻的五臺山司令部。這時他已會說些漢語,和白求恩重逢,發現白求恩只會講幾句如“開飯”等很簡單的中國話,完全依賴翻譯員。為了讓傷兵不必長途跋涉,白求恩把所有的醫藥器材減縮到兩只騾子可背得動的包裹,以便到前線替傷兵開刀。

        林邁可見游擊隊在物質極端短缺的情況下英勇抗日,很受感動,覺得自己也須挺身仗義支持,便和地下工作人員取得聯系,利用英美僑民不必搜身的便利,替游擊隊買醫藥和電訊零件。他請他的學生李效黎幫他把醫藥貼上中文標簽,兩人因而相熟,常留她一起聽音樂唱片,進而相愛。1939年他和教數學的賴樸吾(Ralph Lapwood)連同燕大發電廠的技術工人肖再田以及一位燕大學生趙明,四人假裝慶祝中秋到西山野餐,輾轉到了山西八路軍總部見朱德。林邁可說朱德令他印象最深的是親和力,讓沒受過多少教育常自慚形穢的肖再田在他面前談笑自如 。

1939年9月,朱德在同林邁可交談。

        他說淪陷區和重慶間的交通從未斷絕,林邁可從北平坐火車到鄭州,步行二十英里便到達國民政府管轄的區域;郵局也照常運作,好比這是另一場內戰而已,北平寄到重慶的信六個星期內亦收得到。他1940年有幾個月在重慶的英國大使館當新聞參事,說日軍因不愿得罪英美,轟炸重慶時很留心,敵機飛離基地一小時后才到達重慶上空,一般民眾早就聽到警報疏散了,英使館的人員則優哉游哉地坐在花園的防空洞前看書或下棋,看到飛機才躲進去。美國大使館隔了一條江更安全了,隔岸觀火,有些人度蜜月居然特地跑到美國大使館看煙火。林邁可說英使館的人大都聰明勤奮,但官僚氣甚重,工作效率大不如中共。

        他1940年秋重回燕大。1941年末,大家預料美日戰爭一觸即發,司徒雷登計劃把燕大遷往成都,叫林邁可開會問哪一些外籍教師愿意經晉察冀邊區到后方去,但幾乎沒人肯去。生物系的博愛理(Alice Boring)說她有一次冬天到了西山,真冷,早上茶壺里的水都結了冰,大家都估計美國數月內便可擊敗日本,在鄉下受罪不如在集中營蹲幾個月。愿意走的只有物理系的班維廉(William Band)夫婦以及新聞系的羅文達(Rudolf Lowenthal)。        

林邁可在抗戰后方

        1941年12月8日清晨,林邁可收聽到德語廣播說美日已開戰,司徒雷登恰好不在校,林邁可便和妻子把皮箱塞滿收音機零件,開司徒雷登的車接了班維廉夫婦一起直奔西山,羅文達因在授課沒聯絡上。他們在溫泉附近棄了車,徒步到平西根據地。次年春到了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聶榮臻派林邁可和班維廉做通訊組的技術顧問并訓練機務人員。他協助軍區重建了傳播系統,沒有電源只好靠手搖發電,李效黎則開班教英文,因用簡單英文發電訊比中文省事多了。他們的大女兒在晉察冀軍區逃難時出生。

聶榮臻將軍出席部隊大會。林邁可 攝

        據林邁可看,紅軍的作戰組織有許多缺點,如執迷教條、部屬怯于糾正長官等;但供給系統是無懈可擊的。人民主要繳糧稅,士兵到每個地方憑糧票領糧食,每張夠一頓小米飯。每單位的糧票和糧食經查核后才可發下個月的,就是出擊時也有條不紊。初冬有冬衣分配,特別寒冷的地方可領取襯了羊皮的大衣,官階高的還可領到里子是絲綢做的。工資主要用來買水果等零食而已。這制度好處是不必到處運糧,又削減了物價波動的影響,躲過了國民黨地區因通貨膨脹而士氣低沉的情況。

        1944年班維廉夫婦已去了延安,又經重慶回了英國。林邁可帶去的通訊零件已差不多用光,覺得他自己在晉察冀邊區所能做的已做了,并訓練了一批技術人員;他又深感共軍對英美可提供許多有利作戰的情報,渴望和英美軍方聯絡,便向聶榮臻提議讓他去延安。他和妻女由紅軍護送,冒著寒冬攀山越嶺,數次險被日軍攔截,兩個多月后到達延安,被安排住入窯洞里,受毛澤東和朱德宴請。朱德委派他為通訊組技術顧問。毛澤東和他數次長談,接納了他的一些建言。

        他們到延安不久,訪問的英美官員與記者突然接踵而至,李效黎便負起翻譯的責任,陪這些人到處參觀。林邁克又被委派為新華社英語主編顧問。他的兒子在延安出生。

        林邁可說國民黨官員此時大大錯估了紅軍,并且誤信了自己的宣傳,鼓勵西方人到紅區看,以為他們去了會對共產黨反感,效果恰恰相反。據林邁可看,美方起初有誠意和延安合作,但送來的機械都不合用,而且反復無常;他說這固然有國民政府從中作梗,但也怪共方沒有據理力爭而只以習慣性的“謾罵”回應。1945年日本投降了,中國內戰開始,林邁可便攜眷回英國。

林邁可使用自己制造的電臺發報。沙飛 攝

        戰后林邁可屢次和日本軍官交談,想了解日軍為何持有優越的軍事裝備卻無法有效地控制華北。日方承認1931年沈陽事變是精心策劃的,如愿占據了中國東北,但堅持1937年盧溝橋事變是突發的,日軍并沒準備發動一場大戰,因部隊不夠,主力用以應付國民政府的正規軍,在華北只能防衛大城市和鐵路。

        待1938年攻下武漢和廣州后,才把部隊調回華北,然而這一年間華北的游擊隊卻已扎了根。日軍起初圍剿失敗,1940年改用“堡壘”與“封鎖”雙管齊下的策略卻相當成功,這戰術用于東北也是見效的。林邁可指出這種戰術的缺點是需要許多士兵。1943年日本在中國各地已建筑了三萬個堡壘,每個堡壘約需二十個士兵駐守,另需大量的后備軍隨時待命,以便堡壘受攻擊時調動。日方沒那么多士兵,只好用偽軍,就不可靠了。他說偽軍和游擊隊間往往有協議,彼此做做樣子,他有個在冀中的學生機關槍壞了,托一位農人向堡壘里的偽軍借,等自己的修好再還,偽軍答應了,說十天內日本人檢查前奉還便可。1943年后日方把主力調到太平洋前方,防線又退到鐵路附近。

        林邁可還說日本人失敗歸根究底是不得民心。1904-1905年日俄戰爭時,日本可理直氣壯地說它代表亞洲人對抗西方帝國主義。那時日軍對平民和戰俘的紀律是有目共睹的。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士兵搶奪、強奸、濫殺,無惡不作,引起民憤;戰后日本軍官也承認憲兵隊伍完全失控。林邁可說這是因日軍為顧全顏面,不愿懲罰敗類,每次有人提出軍紀問題總把事情淡化。

        與林邁可交談的日本軍官曾自豪地說,日軍在華北比起美國在越南成功多了。林邁可答說兩者不可相提并論,紅軍當時一點外援都沒有,而且華北冬季特別寒冷,又沒有植被掩護,不似東南亞天氣暖和到處有森林,對游擊戰術有利。紅軍的優勢是得到民眾由衷的合作。        

林邁可夫婦的戰后歲月:再見,延安

        林邁可的父親因對英國教育有功,1945年被封為男爵(baron),他死后林邁可作為長子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李效黎便成了第一位成為英王室貴婦的亞洲人。他后半生在澳洲以及美國的大學教書,夫婦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度因批評“文革”被中國政府拒絕入境,后來屢次訪華,他1994年去世后,李效黎到北京定居,2010年在北京去世。

林邁可和夫人李效黎在美國華盛頓家中合影。

        李效黎雖然來自山西,家人卻沒有桑美德想象的那么保守,并不反對她的異族婚姻。她的父親曾在閻錫山手下當軍官,哥哥清華畢業后到哈佛念經濟,回國在銀行工作。她小時候有數年隨父親住在一個偏僻的農村里,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又學會了騎馬,這對她后來在紅區生活倒是很好的預備。她戰后隨林邁可到了英國,馬上根據日記用英文寫了回憶錄,對紅區有很細膩的描述,但2007年才在美國發表,書名是《顯眼的李子》(Bold Plum),是出版史上罕見的譯本出現多年后原文才面世的書。香港文藝書屋早在1975年便出了中譯本《再見,延安》,是董橋譯的;1991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另出了肅宜譯的版本《延安情》,很多段落不見了,卻多了照片和另一些細節;兩者都譯得很好,又含些后來“原文”沒有的段落。

        我和李效黎有一面之緣。戲劇家熊式一的幺女德荑是我的朋友,在牛津長大,跟林家很熟。我八十年代初動手寫《洪業傳》時,德荑問我洪業有沒有提到林邁可,我說有,兩人關系相當密切,她便送了我一本《默默無名的戰爭》。我有一次到華盛頓城看德荑,她帶我去林家,邁可那天恰好不在,效黎一點架子都沒有,平易近人。效黎大概以為我和德荑一樣不懂中文,沒跟我說她回憶錄的中文版已出版了,直到我最近整理手上的燕京大學資料,和她的兒子通電郵才知曉。

        李效黎的原稿聽說非常之長,三種版本因時因地因讀者不同作了些不同的取舍:譬如香港文藝書屋版以及后來的英文版有一段描述延安時的江青,形容她如何美麗優雅,但說她有心臟病而不常露面,“一點都不像中國一些名人的太座,存心想干涉多管國家大事……”上海遠東版就沒有這一段。德荑說英文版把原稿許多紅區各地食物的論述省略了,也很可惜。

        (編者按:本文所指“紅軍”,均來自原文Red Army)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镇江市| 徐汇区| 台北市| 梁山县| 墨江| 晋城| 赫章县| 临夏市| 西青区| 郯城县| 隆昌县| 静宁县| 中卫市| 湘西| 邓州市| 衡阳县| 治县。| 莱西市| 平度市| 临汾市| 襄汾县| 铜川市| 曲水县| 凤庆县| 彝良县| 临高县| 江陵县| 濉溪县| 盘山县| 西城区| 白朗县| 无为县| 宜兰市| 隆回县| 海林市| 阜康市| 周口市| 宁武县| 石阡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