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醫改不需要“全球最大醫院”

一個國家的GDP增長過快,表明其經濟過熱;而醫院的規模擴展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患的是“虛火上炎”癥。
教育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醫療領域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醫院的發展壯大需要長時間沉淀,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醫院是高級知識分子的集中地,是高精尖設備大量使用的地方,面對的是精妙絕倫但經不起折騰的人體;醫院的運作,需要醫、技、護、后勤、管理人員之間良好無間的合作,需要人與設備之間的磨合,需要醫患之間的配合。醫院不是流水線工廠。
因此,醫院不能簡單粗放式地擴大規模,否則恐怕帶來災難性后果。
醫院拿地蓋樓,相對來說還比較容易,難的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保證有足夠的患者。鄭州大學一附院這些年的超常規發展,離不開患者群體的支撐。從大的背景來看,是該醫院抓住了全民保健體系建立的有利契機。河南的農業人口比例高,新農合給各家醫院的業務帶來了普遍增長,比起沿海發達地區,醫院受益更多。因為存在地區之間的技術落差,河南各地的病人紛紛涌向了省城,該醫院利用優勢地位切到了最大一塊蛋糕。
但僅憑這個似乎無法解釋75億元的營收規模。從全國范圍來看,公立醫院營收遠沒有這么高的增長率,即使與同城的兄弟醫院比較,該醫院的業績也太過耀眼。有理由追問,超常規增長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可以想見的是,該醫院必然采取了一些超常規的手段,現在我們知道的有:薪酬收入的另類激勵辦法,與地市醫院的分肥機制,醫護人員的加班加點,等。這些超常規手段創造了奇跡。但我們同時要反思,這些發展是否建立在犧牲了病人利益、國家利益、醫護人員休息權的基礎之上?
就算是靠自己的硬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否與整個醫療體制改革的大局相協調?今天,我們強調的是醫療資源均衡配置,而大醫院過度擴張是逆勢而為。良好的醫療生態環境需要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社區醫院分工合作,取長補短,形成一個正金字塔形狀:三級醫院主要承擔疑難重癥和教學科學研究任務,二級醫院主要面向多個社區提供綜合醫療衛生服務和承擔一定教學、科研任務,社區醫院主要承擔轄區內常見病、慢性病的防控和治療。這樣,病人可在各層級的醫院之間有序流動。
不同級別的醫院通過雙向轉診機制達到平衡,既能保障患者健康,又可節約費用,最終目標是建立可持續的國民醫療保障體系。
而倒金字塔的醫療保健制度只是看上去很美:人人都可以往大醫院跑,但不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問題。而且因環境擁擠、費用昂貴,就醫感受不會很好。
在全國范圍內來看,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集中了非常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大量外地病人不遠千里前來求診,增加了這些病人的治病成本,同時也給這些地方帶來了較為沉重的吃住行負擔。在北上廣開始主動采取措施,積極向外疏解醫療資源之時,各省城的醫療吸附能力卻在大步跨越,這種“虹吸效應”可能讓我們最迫切希望改善的縣鄉基層醫療系統坍塌。
置于中國醫療改革的大背景下觀照,“全世界最大醫院”的王冠絕非榮耀,相關醫療管理部門當有切實反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