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十年后,仍有人撿拾土地的聲音
“民歌運動”很重要,它開啟的,并不僅僅是臺灣擁有自己流行音樂的歷史。
發出自己聲音的另一種可能
1970年代,臺灣經濟剛剛開始起飛,年輕一代除了仰望稀缺的舶來文化,只能在貧瘠的精神生活中苦苦掙扎。強烈的失落感促使臺灣人在文化上努力創造一種屬于“自己的東西”,于是文學方面發生了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而音樂方面的成果則成為了這場“現代民歌運動”。
那時電視每晚10點以后停播。除了舶來的西洋音樂,本土音樂的主題則多為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廓怨婦。幸運一點的年輕人還可能讀到《文星》雜志、鄉土文學、1930年代的影印小說,或者擁有駐臺美軍電臺拷貝出來的美國排行榜塑膠唱片。
為后人說來是“運動”,它的初衷其實非常簡單,只是年輕人希望表達當下自我的方式。鄉愁尋根、校園情懷、童年追憶,都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生發的主題。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會上所推出的幾首新作均被收錄于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正式標志著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啟,“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楊弦曾寫過一篇題為《尋找一條沐浴心靈的清溪》的文章,他在文中說道:“西洋現代民謠的傳入已有多年了,年輕一代也大都喜愛過這種節奏鮮明、旋律輕快的音樂。但由于文化和環境的差異,當一個中國青年在聆聽、學唱,并咀嚼外國文字尋找共鳴之際,在感覺上總是會有一層隔閡的。反過來回顧我們本國的歌謠,藝術歌曲的風格和演唱形式一直不易在大眾之間普及,時下流行歌曲又多為有志之士所詬病?!?/p>

民歌運動的三條主線
這場現代民歌運動在最初的時候曾備受指責,原因在于什么是民歌?!冬F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民歌是指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也就是說,在臺灣學院派傳統民歌論者的眼中,民歌必須產生于民間,一旦流傳之后就演變為集體創作,且未被寫定之前,它必須口頭流傳過相當長的歲月。
然而在長期扶植臺灣民歌,被稱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至1980年代初終結,共發展出三條主線.
一是1975年開始的以楊弦、趙樹海、韓正皓、吳楚楚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民歌”,這條主線的發展可以延續到校園歌曲時期;
二是1976年開始的以李雙澤、胡德夫、楊祖珺為代表的“淡江-《夏潮》”,現在只有以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為己任的胡德夫依然活躍;
三是1977年開始的以李建復、施孝榮、蘇來、蔡琴、齊豫等為代表的“校園歌曲”。1977年新格唱片公司舉辦的第一屆金韻獎青年歌謠大賽在臺北誕生,從而使得更多的年輕人得以參與到流行音樂的改造中,加之新格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金韻獎合輯,迅速擴大了民歌運動的波及面。然而過多的商業介入最終成為民歌運動終結的原因。
請陶曉清、胡德夫、侯德健、齊豫、葉佳修、方文山聊他們的民歌時代,每個人的記憶因為個人的經歷而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盡管已時過四十年,他們對于“民歌”的理解依然單純,也沒有一個人因為時過境遷而生“時不我與”之感。
葉佳修說:“記錄下今天,是希望后人能知道今天的我們過得多么快樂”。胡德夫說:“你懷念的是什么,就能以此寫出純凈的東西,純凈的東西是拿不走的。”

人會去世,但歌是會留下來的
“民歌三十”后十年,李泰祥走了,馬兆駿也走了?;钪拿窀枋种校蟛糠秩硕荚缫巡辉僖砸魳窞槁殬I。但是如陶曉清所說:“人是會去世的,但是歌是會留下來的?!备螞r,有人仍在做音樂,并且開枝散葉,培養下一代。比如胡德夫,帶著他年輕的少數民族歌手朋友們在各處唱現場,一半為唱歌而唱歌,一半為改善少數民族的權益而唱,已堅持多年。
胡德夫坦陳以前民歌在臺灣復興過,不過已是明日黃花,“當年民歌的盛況已經很難再復制?!钡竿ㄟ^紀念,或者僅僅是回顧這場往事,能讓人回憶起初心。比如2005年4月15日,55歲的胡德夫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匆匆》并在臺北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時候,除了大量名流,臺下更匯集了大量藍綠兩營政壇人物。這些幾乎不會同場出現的人物在臺下一起用手打著節拍跟著臺上哼唱。三十年前,他們遠不像今天這么勢不兩立,都是聽著胡德夫及其朋友們的民謠成長的年輕學子。
雖說是紀念,傷懷卻大可不必,畢竟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民歌。就在今年,臺灣音樂人、詩人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出了一張以12位臺灣女詩人的詩入歌的專輯叫《多一個》,延續了民歌時代的余風。
仍然有人在孤獨又認真地撿拾這塊土地的聲音,是為安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