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問答】頂嘴的孩子容易學壞嗎?

問:頂嘴的孩子容易學壞嗎?
答:孩子頂嘴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因堅持自我而“頂嘴”的孩子,遠離不良誘惑的可能較高。
美國有研究發現:日常順從家長意見的小孩,長大后喝酒和嗑藥的比例高,而堅持己見的小孩面對朋友的不良誘惑,多能果斷地加以拒絕。因為順從的弊端是不擅長表達自己的見解,不太敢拒絕朋友的誘惑。
但我們能得出結論:頂嘴=不容易學壞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是非黑即白的關系。關鍵要看孩子頂嘴背后的深層原因。該研究中,針對的是兒童想表達自己看法,堅持自我的“頂嘴”。在此情況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表達的愿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頂嘴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表現;第二、是孩子憤怒、生氣等情緒的反應;第三、家庭不良溝通模式潛移默化的結果;第四、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與子女缺乏交流。
由此看來,孩子頂嘴,有很多特別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頂嘴”都像該研究那樣,都那么令人喜聞樂見。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早,接收到的新資訊多。他們自我意識發展迅速,是非判斷的能力增強,要求獨立的心理強了,迫切希望大人認同他的“小大人”身份,也希望大人能接受自己的那套價值觀,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父母也不理解不認同他們,才會產生頂嘴等現象。作為家長,我們應當了解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過程,體諒孩子要求獨立和表達自我的愿望,而不是一味生硬地、嚴厲地管教。
另外,從心理學的行為管理與矯正的方面看,改變孩子不良的頂嘴習慣,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另一種好行為習慣去代替頂嘴。比如可以教他們用輕松的語氣,去討論一件有分歧的事情。父母應該弄清緣由,再決定教育的方法。再者,言傳身教對孩子影響巨大,父母應該營造和諧、講道理的家庭氛圍。
所以,家長們遇到孩子頂嘴,首先做的不是訓斥,而是找到頂嘴背后的原因,加以適當疏導,這樣孩子才能在和諧的氣氛中表達自我。
(宋嘉欣 應用心理學專業、國家職業心理咨詢師)
問:經常有饑餓感預示低血糖嗎?
答:反復出現餐后3個小時左右的饑餓感或是在午餐、晚餐前經常感到饑餓,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癥狀。
很多人早餐明明吃很多,到了中餐前,卻常常頭昏眼花,煩躁慌亂,面色蒼白,出冷汗,必須要趕緊吃點東西才會好轉。晚餐前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尤其是前一頓吃得越多,后一頓餐前餓得越快。久而久之,導致惡性循環,越餓越吃,越吃越胖,越胖越容易出現饑餓感。
很多人可能意識到感到餓說明血糖低了,不由自主地去找東西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人體能量絕大部分是葡萄糖供應的,人的大腦只有依賴葡萄糖作為能源燃料,只有血糖正常才能進行思考和運作。如果血糖太低,大腦便會發出信號,讓人不由自主地想進食,因此會出現饑餓感。
但若反復出現餐后3個小時左右的饑餓感或是在午餐、晚餐前經常感到饑餓,這種感覺可不是胃口好、身體健康的標志,而是糖尿病前期的一個重要癥狀,尤其多見于體形肥胖的人。因為這提示著:饑餓是由于體內的一個降糖激素——胰島素分泌延遲(與進餐后血糖吸收高峰不匹配)所引起的,提示胰島的反應變慢、餐后釋放胰島素的高峰延遲,這是早期糖尿病(或稱為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的一種信號。
正常人體內糖代謝存在著精細的調節機制,空腹時肝臟合成和釋放肝糖原,維持空腹血糖;進食后血糖升高,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最終使得人體血糖水平維持在一個狹小范圍內。造成餐前饑餓感的主要原因是胰島素分泌水平與餐后血糖變化不同步。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島素分泌速度減慢,分泌高峰延遲,使本該在進食后10分鐘到半小時出現的高峰,后移到餐后2-3小時,同時胰島素利用障礙,為了維持血糖正常,需要代償分泌大量胰島素。因此導致餐后沒有足夠的胰島素控制血糖上升,而在下一餐前卻因胰島素過多造成低血糖。
中國人飲食尤其是早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刺激胰島素分泌更為迅速,但能量供應不如同等數量的脂肪和蛋白質,更容易出現下一餐前低血糖。很多處于此階段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空腹血糖還是正常的,主要表現為餐后高血糖,因此僅查空腹血糖往往漏診,需要做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來確定低血糖出現時間和胰島素釋放的高峰及能力釋放有無異常,以及時發現糖代謝和胰島素釋放的早期問題,及時用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避免跨入糖尿病的門檻。
(劉芳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