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讓因“控制人口”而失學的孩子重返學校的呼吁

特大城市要持續發展并維持國際競爭力,各種技能的勞動力共同為城市做出了貢獻,他們的孩子在工作所在城市接受教育是減少外地和農村留守兒童,促進移民家庭團聚的必然訴求,是促進流動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融合的大勢所趨,也是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戰略的應有之義。
一段時間以來,在特大城市,減少移民人口的政策手段,造成大量學齡兒童失學。為此,我們呼吁,理性認識特大城市人口發展的科學規律,人性化地面對移民人口子女入學的需求,盡快采取多管齊下的政策組合,讓因“控制人口”而失學的孩子重返學校。
提出上述呼吁的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勞動力是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跨地區就業是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結果。因此,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應努力增加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供給,而不應讓公共服務的差別政策成為勞動力流動的障礙。
第二,通過 “以教育控人”的方式不會對人口增長的趨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而只會增加外來人口子女返鄉成為留守兒童的數量,造成更多社會不公。而反過來說,如果“教育控人”的目標真能實現,其結果便是加劇特大城市已經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特別是在生活性服務業的勞動力短缺(包括護工、家政服務員、餐館服務員等)和勞動成本上升,對城市生活質量和競爭力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在城市穩定就業、穩定居住的勞動力,特別是依法繳納社會保障的勞動力,無論其就業內容、就業形式,都是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結果,都在直接為城市發展做貢獻,或者在為城市的建設者提供服務。政府無法替代市場,除就業、居住和社會保障之外,政府不能以其他標準來判斷誰是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提出以下具體的建議:
第一,通過多種渠道,增加教育資源總量。在資金籌措上,采取移民自付一部分,現有學校吸納一部分,中央財政轉移和地方財政增量投入支持一部分,社會其他渠道籌措一部分,共同增加教育資源總量。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向大型居住區和外來人口導入區傾斜。
第二,在供給方式上,降低辦學的進入門檻,設置合理的辦學標準,讓各種資金、各種投資主體提供差別化、多層次的教育服務,借助市場的力量滿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
第三,只要學校容納能力允許,對于有入學需求的孩子,除了居住證、繳納社會保障和按居住地就近入學之外,不采取其他限制性條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