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和谷俊山住一個大院的作家周大新,寫了本“另類”的反腐小說
曾憑借《湖光山色》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軍旅作家周大新最近出了新書《曲終人在》。促使他動筆的是解放軍總后勤部原副部長谷俊山一案。這部“反腐”小說的形式也很特別。

“親們,本人前些日子接受一對母女的委托,為一位已過世的省長寫一部傳記。目前,素材收集階段已經結束,正式的傳記尚在寫作之中,預計兩月后即可完工。屆時,想借各位的微信平臺,將這部傳記轉給更多的人一讀。眼下,如果有哪位正巧在出版社工作,看了下邊我收集到的素材且有相信我撰寫傳記的能力,覺得這本傳記有出版紙質書的價值并有賣錢的可能,請與我聯系。我的條件是,首印5萬冊,版稅12%,裝幀典雅。周大新。”
這是63歲的軍人作家周大新在其新書《曲終人在》扉頁上的告網友書。不過,讀者可不要誤會了,這只是其小說的一部分,也是這部小說的特別的敘事形式之一。
1952年出生的周大新是河南鄧州人,18歲從軍,曾采訪過對越自衛反擊戰。上世紀80年代進入文壇,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創作了8部長篇小說、33部中篇小說、70余部短篇小說,另外還有大量的散文、報告文學作品等。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2008年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描述農村生活變革的《湖光山色》。就是在獲獎那一年,周大新的兒子罹患癌癥離世,之后,他花了三年時間用他全部的精力完成了另外一部長篇作品《安魂》。周大新說,“那本書之后,我好受多了,終于有心情寫下一本書。”


近日,周大新新書《曲終人在》出版。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書就是一個作家為一位省長寫傳記的素材呈現。周大新用27篇采訪素材、一篇訃告、一則消息、三件鎖在銀行保險柜里的私人物品(一幅畫、一則曲譜、一封威脅信)刻畫了清河省省長歐陽萬彤的一生。不同于以往的官場小說《國畫》、《二號首長》,《曲終人在》顯得另類獨特。
“這是一部激憤之書,憂慮之書。”周大新告訴澎湃新聞。他的這種激憤與憂慮和其成長背景息息相關。1960年,8歲的周大新趕上了大饑荒。“那一年,有一段時間我18天沒有吃一粒米,當時村子里餓死了48個人,都是壯勞力。那個時候看見什么東西首先就問能不能吃??砍圆?、樹皮捱了18天后,終于等來了國家的救濟糧。這一點點糧食救了我一命。所以我們這一代人養成了節約的風氣,讓我們浪費,舍不得啊。”
當兵可以吃飽。周大新回憶,有一段時間他在連隊的工作就是背石頭,一天要背兩方半。“當時我一頓飯,二兩的饅頭能吃五個,還能喝兩碗稀飯?!贝撕笏麖能妳^戰士、副班長、班長一直干到排長、副指導員、干事、總后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
在平日的工作中,周大新能接觸到地方、軍隊的各級官員,他有意識地在觀察、積累素材,籌劃寫一部“官場小說”。最終促使周大新動筆寫《曲終人在》的,則是解放軍總后勤部原副部長谷俊山的案子。這件事帶給周大新很大的刺激,“平時跟他在一個院里生活,沒想到他會拿走(國家)這么多東西……整天琢磨著怎么將國家和軍隊的錢財物據為己有,或只為自己服務,靠這樣的人來治理國家和軍隊,可怎么得了?他們是怎樣變成精英人物登上高位的?他們的生成機制是怎樣的?我想寫寫這些?!?/p>
5月24日,周大新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他介紹了小說《曲終人在》的創作過程,“我也想通過小說提醒人們對當下反腐情況要警覺,絕不是(形勢)一片大好,其中反對的力量也很強大?!?/p>
“小說這樣寫是為了增加可信度”
澎湃新聞:小說的形式很獨特,為什么要采用作家給過世的省長寫傳記列出采訪素材的形式?
周大新:我的每一部長篇開動前,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寫的問題。具體到這部小說,因為寫到省部級高官,讀者可能會說你又沒當過省長,你怎么知道省長的生活,你寫的是真的嗎?用這樣的方式可以消除讀者的不信任。因為我寫的是省長的姑媽、朋友,還有農民眼中的省長。雖然每個人了解的不多,但綜合起來就比較全面了。我寫過七部長篇小說,各種敘述視角都試過了,這次第一次試試完全第一人稱來敘述的方式。這樣所有的事情都只有敘述者知道。但采用這樣的形式增加了敘述難度,也增加了讀者的閱讀難度,全部讀完以后還有把所有的素材串起來,才能更好地了解書中的主人公。

澎湃新聞:書中采訪了27個人,為什么不采訪核心人物簡謙延(小說中的一個大反派)?
周大新:因為他不可能讓你采訪,作家也不會去采訪他,他說的不可能是真的,你可能找不到他。這種人有可能有社會背景,如果去采訪對作家而言也是危險的。
澎湃新聞:這27個人的素材看似獨立,但又有相關性,如何做到相互間的互文性?
周大新:其實是有溝通的,但在整理素材時全部刪掉了。比如第二次采訪他的妻子,她很不情愿,能感覺出作家對他的妻子說了很多話,但沒有必要寫出來。在素材中也能感覺出作家和受訪者的對話。受訪者前后的自述不一致,這樣也可以體現真實性。
27個的自述可以互相印證一些事情。我當時想把所有能接觸到省長的人都找出來,涉及到他生活側面的盡可能都寫到。
澎湃新聞:總結一下,《曲終人在》就是給一個省長寫傳記,只是把寫之前的素材全部端上來了?
周大新:對,對。
澎湃新聞:小說中為什么設置訃告和新聞消息?
周大新:訃告其實算是故事的一個引子。作為一個官員,他們必須面對社會各種勢力的評價。訃告是官方認定,民間還有其他認定。


周大新:一般人想看的是存折。但我的小說中,遺物分別是一幅畫、一則曲譜、一封威脅信。
在這里有一幅畫很有意味(畫了一只孤雁),一個官員經歷了宦海沉浮,晚年肯定是五味雜陳。有的人可能會后悔當初的決定,因為當一個清官不容易。
當初創作時,我了解到一些官員,有些覺得當官當對了,此生沒有遺憾,該享受的都享受了;有些人覺得做官非常不容易,他們覺得自己當初當當老師、搞搞音樂就很好,因為官場的斗爭非常激烈;有的人覺得都過去了,不愿再提了。歐陽萬彤,他一定很遺憾,特別是他離開了靈靈,拒絕了豫劇演員殷菁菁。
匿名信則是導致他妻子給他立傳的重要原因。因為匿名信中提到:“在你(歐陽萬彤)百年之后,會有人為你寫一本傳記——一本你可能不太滿意的傳記,誰不讓寫都不行!”所以,在小說中,歐陽萬彤的妻子著急了就找作家為丈夫寫傳記。
澎湃新聞:《百鳥朝鳳》曲譜的含義是什么?
周大新:這個曲譜涉到他和另外一個女性的感情。
創作背景:我已經六十歲了,再不寫就寫不了了
澎湃新聞:素材從哪里來?
周大新:我當兵已經45年了,我也接觸了從班長到軍委領導等軍隊的各級官員,也有從鄉長到省長的各級地方官員。近距離的接觸官場可以有更多的素材,然后依托生活真實來虛構小說。
澎湃新聞:小說寫官場、寫反腐,有壓力嗎?
周大新:寫的時候還是有壓力的,畢竟里面涉及到了一席官場的黑暗面。但是我都六十多了,現在不寫就沒有時間了。不寫太遺憾了,因為寫作資源對一個作家也是很有限的。我就冒著風險寫了,2012年動筆,兩年寫完。我當時算好時間了,等我寫好了也快退休了。
書在今年順利出版,這說明我們的社會寬容度大了。作家如果一點真話也不說,沒意思。
谷俊山倒臺刺激了我
澎湃新聞:該書的創作過程如何?
周大新:谷俊山一案對我刺激很大。據說從他家里搜出來好多茅臺酒、很多錢和黃金。我們就在一個大院里住。這么大的一個官,不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只管自己享受,這很觸目驚心。
其實從書中保姆的敘述也可以看出中國縣級干部的情況,小說名義上是寫省長,其實可以概括成一幅百宦圖,各級官員,有地方的也有軍方的。
澎湃新聞:你認為出現官員腐敗的原因是什么?
周大新:腐敗的根源在于中國自古有當官發財的民間集體無意識。沒發財被稱為不會當官。這種民間價值觀就影響到了官員,當官以后就想著如何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福利。
此外,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一個問題,注重經濟發展肯定是對的,但沒有注意精神問題。其實除了注重經濟發展,也應該注重精神財富的積累。我們中國有些年代清風流動,官員以清廉為傲,過去的御史,寧可折了性命也要反對貪官的。
前幾年我們也制定了很多規則,但都掛在了墻上。十八大以后才開始動真格的了。要想反腐就要把制度、體制弄好,同時官員要有敬畏之心,對老百姓、對天地要有敬畏之心。
一個市委書記,一天要花五萬元錢,這全是老百姓的錢啊。我老家農民種一畝麥子也就一千來元錢,這一個官員一頓飯就吃老百姓一年的收成啊。像我們這種當過農民的人看了很心疼。
這部書是在憂慮的心情下寫的,官場腐敗,有的老百姓生活很艱苦(嘆氣)。所以,很多人看了覺得挺解氣的,也是給官員的一個警醒。
澎湃新聞:小說探討了權力,并指出官場有風險?
周大新:對,十三億人將管理國家的權力委托給你了,全國省部以上的干部才幾千人,你還不操心,怎么說得過去。 所以這部書是憤怒之書,憂慮之書、驚醒之書。光要求老百姓當一個好人,當官的呢?
澎湃新聞:當一個好官容易嗎?
周大新:當一個好官在現在的社會很難。我的書不隱惡、不隱善。干部隊伍還是有好人的,一個作家就應該公正地把事實講出來。當然我們干部隊伍里確實有壞人,但大部分是好的,要不然也取得不了現在的成績。
澎湃新聞:作為軍隊作家,你和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周大新:在部隊從事文學創作,好處是部隊給你保證衣食無憂的生活,而后你可以進行形而上的思考。但在部隊創作也會受到一定的束縛,你不能寫對部隊戰斗力產生負面作用的作品。
當然作為軍人,考慮國家、民族這些大問題會多一些,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烈。我們隨時準備為國家犧牲自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