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魔都與新城|熊月之:五個新城歷史文化底蘊與上海城市品格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以“五個新城與城市品格”為主題,針對上海城市品格中開放精神的歷史演變與深層內涵進行了詳細的闡釋。熊月之強調,江南地區因開放而新生,上海地區因開放而繁榮。當代五個新城也將延續開放的傳統,走在改革發展的前列。
以下是澎湃新聞記者整理的熊月之演講實錄。
我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幾句話:第一句話,江南地區因開放而興盛。江南本來落后的,開放了以后才興盛。第二句話,上海地區因開放而繁榮。五個新城在歷史上,在上海開放過程中是與上海一體化的。當代上海,這五個新城延續了上海歷史上的開放傳統。最后一句話,上海城市的主色調是國際性、現代性和都市性的。中國歷史文化資源對于上海城市特別重要,需要大力地挖掘、梳理、研究。
五個新城中,最早的是松江。公元751年,華亭縣設立。第二個是嘉定,公元1218年設縣。這兩個新城相距400多年,兩者都是從吳郡(今蘇州)管理的范圍里面分出來的。其中一個在吳淞江以南,一個在吳淞江以北。所以,我們講上海歷史,講松江府的時候都是不包括嘉定的。嘉定以后,就是青浦。青浦是公元1542年設縣的,但青浦的設縣過程比較復雜,設了以后又撤,撤掉以后再設。原因就是青浦離松江近,撤掉以后還是歸松江府管轄。奉賢和南匯都是清代才設置的。中國古代是否設縣,跟人口和經濟發達與否有關。江南地區設的縣越來越多,是因為這個地方越來越發達。開放促進江南不斷發展起來。
開放是江南地區的共同品格。秦漢時期,江南地廣人稀,經濟文化落后。江南之所以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標志,三次衣冠南渡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衣冠南渡發生在兩晉時期。尤其是東晉時期,北方戰亂,大批北方人越過長江來到南方。為什么稱為衣冠南渡?因為北方人南渡是把整個宗族、家族一起帶過來,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家族管理方式都帶來了,最終是把北方的文化尤其是農業文化帶到了南方。
第二次衣冠南渡是唐代中期安史之亂以后。大批北方人來到南方,再一次促進了南方的發展。
第三次衣冠南渡是南宋時期。
三次衣冠南渡,推動南方快速發展。據估計,唐代中后期,國家的賦稅有十分之九出在南方。南方發達的原因在哪里?那就是北方人向南來,南北文化交融,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發展。
除了三次衣冠南渡,還有與上海地區關系特別密切的另外一個開放,就是對外開放——向海上發展。
早期,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在黃河流域,并不重視海上貿易的發展。唐代后期,由于陸上絲綢之路中斷,開始重視海上貿易發展。唐代后期,上海設縣。上海這個地方資源稟賦非常特別。上海以南和上海以北沿海的海疆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換船交接。南北水路在上海這一帶交匯而發展起來。后來青龍鎮逐漸淤塞,青龍港不再是個良港,十六鋪、上海縣、上海鎮這些就興起了。
南方不斷發展。華亭設縣的時候,蘇州河以南最早的時候只有9萬人。到了北宋中葉,有21萬人。到了17世紀,在1645年,精確統計有105萬人,1816年,達到249萬人。開放對于整個江南影響都是很大的。
江南文化極其燦爛,松江的唐代經幢,宋代方塔,醉白池等,反映了上海開放多元文化的特點。嘉定的孔廟、會龍潭、秋霞圃、吳興寺、古漪園等,這些地方都保留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也涌現出很多杰出人物。南匯在五個新城當中是最新的,歷史遺產最少,但是也發現了重要的文化遺存。比如,方孝孺后裔輾轉流落在南匯,南匯保留了很多很好的有關方孝孺的文化。
五個新城對上海的歷史文脈都有重大的貢獻。上海的城市品格開放、創新、包容,都與這五個地方有關系,例如,人們習稱松江是上海之根,青浦是上海之祖,嘉定是文教之鄉等。
近代上海崛起,優化了江南原來的開放傳統,也優化了上海地區的開放傳統。上海在1843年開辟為通商口岸時,人口最多估算是27萬,之后就快速增長,1949年人口達到了546萬,成為全國超大城市。上海有很多的文化名人,這些人從哪來?很多來自上海近郊,包括松江、嘉定等五城。
比如嘉定顧維鈞,他從上海一個外語培訓班開始慢慢學,后來再留學,成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這是上海人奮發圖強、追求卓越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典型;青浦席裕福,是個很有名的買辦,在新聞事業方面也有很重要的貢獻;夏瑞芳,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之一;陸士諤、王鈍根是文學家;董健吾,是紅色的教徒,對紅色文化貢獻很大;松江史量才,《申報》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沒有史量才,《申報》就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和規模,沒有史量才,一部《申報》史就要重寫。上海近代那么多杰出的人物,很多來自這五個新城。
群星燦爛,不勝枚舉。我再舉幾個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貢獻的人物。馬相伯曾經長期在泗涇這個地方生活。馬相伯是震旦大學、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還有李問漁。李問漁是跟馬相伯同樣從徐匯公學里邊出來的。在傳播西方文化,翻譯西方典籍,尤其是翻譯西方哲學方面貢獻非常大,他還曾經是震旦學院的院長。還有一些名家,比如賈步緯,原來是在上海廣方言館里邊,在江南制造局當翻譯的,在天文學方面貢獻很大。比如潘德明,是有名的旅行家,騎自行車旅游世界各地,體現了上海人創新的精神。大家可以看到,近代上海,五個新城中出了相當多的杰出人物。五個新城本身就是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從古至今,這五個地方延續了上海的開放傳統。改革開放以后,上海高歌猛進,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全部都是外地人口遠遠超過本地人口。南匯沒有確切的數據,因為南匯后來并到浦東了,不再單獨計算。根據2009年的數據顯示,南匯的外來人口還不是很多。但是現在,臨港新城的外來人口已經不亞于其他地方。上海常住人口有2400多萬人,常住人口當中戶籍人口超過外來人口。但是,在幾個新城里面,是外地人超過本地人。這也符合我們剛才前面講的特點,外地的人口流入到上海來,很多時候是先在上海中心城區周邊。
五個新城的傳統,除了我們剛才看得到的、能夠統計到的以外,還有一些文化現象也要重視。
五個新城的一些民間博物館值得重視,它們體現了上海城市的一個特點。嘉定有一個字磚博物館,磚頭上面刻有文字。應該說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那么多字磚,利用磚上面的文字,就可以把整個中國通史梳理下來。一大批研究中國古代學問的人,尤其是研究經學、古文字的人,到那里看了以后大為驚喜。這有點像上海博物館,很多東西原來也不是上海產的,也是從其他地方收進來的。這就是上海城市的特點,盡管不是出自我自己土地上的,但是那個東西是我們中國的,把這些東西收集來加以研究,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我們研究五城也不要忘記了那些跟五城有關系的,反映上海城市品格的東西。
(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經熊月之本人審訂。文本整理:澎湃新聞記者 王琳杰 實習生 喬等一 王俊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