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21》北京首映,觀眾:很好的黨史教育
6月28日,電影《1921》在北京舉行首映,監制、導演、編劇黃建新,聯合導演鄭大圣攜主演王仁君、張頌文、劉家祎、韓東君、張超、俞灝明、夏夢等主創現身映后見面會,與觀眾分享了這部作品歷時5年創作的幕后細節故事。

《1921》北京首映現場
據了解,在此前三天的點映中,《1921》口碑持續獲贊,很多網友觀影后自發在網絡上分享觀后感,有人感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1921》的續集,“毫無疑問是一段前塵的總結,也是眼前來路之序章”;也有人從還原歷史的角度去進行評價,認為這部電影“對不熟悉黨史的年輕人是很好的黨史教育”。

電影《1921》終極海報
首映現場,監制兼導演黃建新坦言,在拍攝這部作品時,深感責任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壓力。十年前作為導演拍過《建黨偉業》,這次再拍攝同為建黨題材的作品,如何拍得不重復?在他看來,“這既需要勇氣,也得有技能。”
黃建新介紹說,這次主創決定從史料入手,對于這段歷史進行更加詳盡的了解與調查。在搜羅史料的過程中,劇組發現發生在中國的故事有了它的世界性,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當時風起云涌的共產國際運動的重要一環。因為共產國際與外國勢力的介入,給了編劇一個進行多線并行敘事的可能,也讓這段歷史更加有故事性。
籌備的三年當中,他和團隊一直努力探求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一種更貼近電影語言的表達。為此,《1921》劇組和演員交流角色,與攝影討論光線,跟美術研究布景?!叭缃瘢捌K于要正式公映了,我把它交給觀眾,交給大家評判,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黃建新說。
聯合導演鄭大圣表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個偉大的節點,能和團隊共同創作出這樣一部作品,無論是于己,還是于觀眾,都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情。他認為,主旋律不是網絡上冷冰冰的一個詞條,或者是歷史教科書上的一個插圖,“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同樣可以塑造出非常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1921》就是努力讓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真正感覺在那個時代生活了兩個多小時,身臨其境感受先輩們偉大的精神力量。”
“李達說,那時我們的中國沒有自己的火種。我想告訴他們,現在我們不僅有了自己的火柴,還有火箭、火星探測器!”這段網友留言讓鄭大圣印象深刻,“當時火柴被叫做洋火,實際是指‘東洋火’。我們通過翻閱史料,看多處記載說,當時愛國學生焚燒日貨,結果發現用的火柴也是產自日本……這個尷尬和痛苦,是那一代人心里的痛點。這一次,我們想通過電影表現的,就是每一個年輕人奔赴革命的理由,他們肯定不是為了一個抽象的理念,而是真正有發自內心的動力,那是一種洪荒之力?!?/p>
到場的演員也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起底大家所不知道的幕后故事。演員王仁君已經不是第一次飾演毛主席了,他直言此次拍攝是一次全新的體驗。片中他飾演的是青年時期的毛澤東,還原主席在生活中的行為方式與情緒秉性,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大家心目中毛主席高瞻遠矚的偉人形象已經根深蒂固了,將一個靈動、鮮活又帶著對新世界、新思想強烈好奇的青年毛澤東在大銀幕上呈現出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場他也分享了為這次拍攝所做的努力,“導演特別叮囑我,重點關注1922年之前的偉人,進入他年輕的生命,體悟他的風華正茂、青春熱血。”
電影《1921》將鏡頭聚焦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這些早期共產黨人在民族危亡之時不斷追問自己的價值在哪里,國家的未來在哪里,他們憑借堅定的信仰帶領整個民族走出了一條新路。而今《1921》將這種偉大的精神通過電影這種藝術手段傳遞給當代青年,也彰顯了當代文藝創作者的初心和責任。影片將于7月1日全國公映,在建黨百年這個偉大的時刻走進電影院觀影,是極具儀式感的慶生方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