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相藍欣:美國在亞太攪局,反映的正是“話語即權力”

張鋒的文章提醒我們,在外交上不要拿別人不好把握的抽象的、有虛無實的大概念去糊弄人家。對這一點,茲舉雙手贊同。以前說外交無小事, 強調的是在國際場合別丟人現眼。但無小事何來大事? 倘若外交官的一舉一動都是大事,只能謹小慎微,搞毫無個性的外交。對外解釋中國也是一樣,上面定一個調子, 下面就鸚鵡學舌,都當翻譯官,還要外交官做什么?
但筆者對張鋒文章的解釋卻不敢茍同。比如他說,中國強調共同利益,外界則更在乎個體利益或者相對利益,這是他們認為“合作共贏”等說法太模糊的主要原因。講個體利益,他們聽得懂;講共同利益,他們覺得太虛,認為是中國為獲取一己私利而釋放的煙霧彈。這個說法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 即中國強調共贏本身就落腳在個體利益, 只是強調達到個體利益的手段不同, 靠對抗則兩敗俱傷。 這里沒有邏輯矛盾, 所以中西“共同/個體”對立是偽命題。
關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張鋒文章就更加離譜了。比如,“一是中美不沖突、不對抗,這一點美國人聽得懂,即便他們懷疑是否能做到。二是中美相互尊重核心利益,這一點美國人更聽得懂,但他們無法接受。三是中美合作共贏,這一點美國人就不大聽得懂,合作共贏沒有指出中國想要達到的目標或利益是什么,所以美國人就覺得有點虛,不易給出實質性的應對,就只好‘打哈哈’敷衍了事。”
2013年6月7日,習近平在安納伯格莊園提出關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其中第二條是“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張文不知為何略去),接著才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三個條件之中,這一條是綱。有根本性質的相互尊重,綱舉目張,其他問題當迎刃而解,而美國恰恰是在這一點上不愿讓步。正因為這一點,中國夢和美國夢不可能相通。說到底,美國的這個態度以及近期在亞太地區的攪局動作,反映的正是意識形態主導下的“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游戲。
徐進引用了法國哲學家福柯關于”話語就是權力“的觀點,一針見血,張鋒當然“頗為吃驚”。他回應徐文說,福柯是“后現代主義”大師,徐進博士后文提出的“實力強的一方掌握話語權”卻是典型的“現代主義”甚至接近國際關系中“現實主義”的觀點,這兩種觀點在理論上是不相容的。福柯所謂的“權力”和現實主義理解的“權力”完全是兩碼事。
行文至此,總算明白了為什么受國際關系現實主義理論熏陶的張鋒竟然要談話語權這個后現代話題。因為他可能沒有讀懂(甚或讀過?)福柯。
至少,說美國看不懂中國人的思路是對福柯的誤讀。福柯的權力和現實主義理解的權力完全是兩碼事么?當今國際關系體系的特點是,西方的機構和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西方大國認為這是正當的權力分配,因為西方擁有人類社會如何管理的真理,所以對現有的國際體系的形式必須維護。
福柯從不將權力分配看做一種形式,而將它看做通過某種機構來表現一種真理,將自己的目的施加于社會的不同的方式。福柯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真理”(其實是在某一歷史環境中被當作真理的事物)是運用權力的結果,而人只不過是使用權力的工具。 所以依靠任何一個真理系統建立的權力,可以通過討論、知識、歷史等來被質疑。
歷史上看,美國總是認為真理在自己手中,絕對毋庸置疑。 所以對中國體制和發展道路的拒斥,靠的正是啟蒙運動以來建立的一套西方政治理念, 特別是孟德斯鳩的學說。國際關系現實主義的權力觀基于淺薄的機械論, 所以關注重點僅僅是權力的消長。福柯的思想要深刻的多,最終的落腳點也是權力的消長,但必須挑戰現有的機制和秩序,以達到權力的再分配。這兩者在理論上非但相容,而且“殊途同歸”,只不過在實際運用中,作為現行國際體系中守成的老大,美國必須要否定福柯的權力觀,以掩蓋其不擇手段維護現有體制和自身地位的實際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徐進文章的觀點更有說服力的,因為任何話語權之爭,包括對某種外交語言懂與不懂,都是隨著國際關系體系的變化而變化的。 徐進尖銳地指出,看完張鋒博士的這篇文章,他似乎通篇在說西方人認為中國的外交話語難懂,因此中國外交重在說服西方,因為說服西方就解決了說服世界的實際外交問題。那么這篇文章的題目應當改為“為什么西方人總抱怨中國的外交話語難懂”?
當然,筆者也不能完全同意徐進文章所說的,外交話語是一種外交信號,其作用不在于說服,而在于表明政策立場并暗示行動原則與方向。
外交話語應當有說服力,尤其應當建立扎實的文化知識基礎上。在重大外交政策的解釋中,首先要把基本概念理清。比如“大國”如何界定和翻譯至今仍是問題。再比如現在講傳統,就一哄而上,子曰詩云,引經據典, 把儒學概念搞得很混亂,快餐儒學,“心靈雞湯”比比皆是,讓人眼花繚亂。國人尚且不堪忽悠,何論外邦?
還是“桐城派”(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并重)李克強說得好,現在流行的“以一個字或一句話”來闡釋傳統文化的做法實不可取。不消說,中國爭取國際話語權的道路還很長,但首先應爭取在平等地位上進行文明對話,沒有必要刻意迎合西方的思維方式。
(作者系瑞士日內瓦高等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