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埃隆馬斯克拿啥叫板喬布斯?不是特斯拉不是互聯網,而是太空

顯然,Space X的真正價值被嚴重低估了。
自上個世紀70年代硅谷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技術創新中心以來,人類未來的命運似乎都寄托在一次次的“技術革命”中,從晶體管到大型機、小型機,再到PC、互聯網,一直到2007年1月喬布斯站在MacWorld 07大會上發布的iPhone,整個世界從未像現在一樣沉浸在技術樂觀情緒之中。無論是PC、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都在扮演著麥克盧漢筆下“人類軀體的延伸”的角色,它們無一例外成為人類的好朋友,甚至是人類未來進化的新方向。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向喜歡發呆冥想的喬布斯用iPhone剝奪了人類冥想思考的權利,作家熊培云曾這樣寫道:
“地鐵里/我看見/每個人都在/向手機低頭/做信息時代/的彌撒。”
而在美國科技作家尼克·比爾頓看來,禁止孩子將電子屏幕帶入餐桌與不斷向其他家長推銷iPad的喬布斯是如此的“分裂”。
無處不在的屏幕寄托了人類的新希望,也加速了人類進入沒有底線的瘋狂自戀中。但技術并非毫無私心的“慈善家”,它在賦予人類新“軀干”的同時也逐步完成一輪又一輪的“無痛截肢”——被分散的注意力、被退化的記憶力、被消解的價值觀……技術就像是浮士德的魔鬼仆人,主仆天平正在發生變化。
然而硅谷的“技術革命”還在繼續。Facebook、Google們宣言要用人工智能讓世界變得更好,可實際情況卻是人類在新一輪與機器賽跑的運動中完敗。
縱然好消息是,人工智能為人類未來畫了一張大餅,但壞消息接踵而至:人類是人工智能改造世界的最大障礙。
這一切在埃隆·馬斯克看來,都是毫無意義的“抗爭”,他看不上現在人類沉迷于內心世界與電子屏幕的碰撞,他更對人工智能的未來不抱任何樂觀情緒,“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在召喚惡魔”。
對于人類的未來,Space X就是馬斯克的良藥。
Space X 階段性成功的原因
由于特斯拉的光環,公眾對于Space X到底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在即將發售的《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Elon Musk: Tesla, Space 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一書里,作者Ashlee Vance全景展示了馬斯克創立Space X的真實目的——將人類移民火星!

首先,Space X受益于美國政府與NASA聯手推動的太空探索商業化計劃。1984年的《商業太空發射法案》《商業太空運輸競爭法案》正式讓太空探險開放給商業公司。而航天飛機停飛、火箭發射預算居高不下也加快了太空商業化進程。2006年,成立不到五年的Space X就拿到NASA的商業合同,兩年后,再次獲得為國際空間站運輸貨品的16億美元合同。
其次,Space X對成本控制的不懈努力。Space X使用現有的成熟技術,避免從頭開始研發,部分部件自己生產,減少了第三方外包成本;充分利用靈活的公司體制,有效避免了NASA官僚主義帶來的冗長流程。
而其殺手锏則是研究火箭的重復利用。長期以來,火箭都是“一次性”用品,火箭的成本里,燃料僅占很小一部分,火箭的導航制導控制和發動機等部分,才是絕對的大頭。如果火箭可以重復使用,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對總價值高達2000億美元的衛星發射市場來說,解決重復使用的問題不僅能大幅降低發射成本,第一個能實現這一點的公司還將帶來大量新客戶。Space X的可重復使用一級火箭技術還有待成熟完善,自2014年以來,Space X已經進行了兩次火箭收回實驗,但遺憾的是兩次都不成功,但它確實是唯一一家開展這類試驗的公司。
正是大環境與自身的努力,Space X 日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從研發上說,其“獵鷹9號”火箭只用了3億美元,其八年的總支出也不足8億美元,同時期內,美國的EELV火箭花費了35億美元,歐洲“阿里安5”火箭的研制費用更高,而中國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神舟”飛船花費30億人民幣;而在火箭發射費用,Space X已經徹底甩開了其他可能的競爭者,“獵鷹9號”火箭的標準發射費用為5400萬美元,而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平均每次發射花費4.35億美元,即使中國長城公司的“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費用也達到了6000萬美元。

Space X的階段性成功展現出私營企業太空探索的巨大前景。公開資料顯示,僅私營公司火箭發射領域,就有包括AirLaunch LLC、ARCASPACE、Interorbital Systems、Orbital Sciences Corp等多家公司研發新產品。隨著越來越多選手的加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會進一步加速太空商業化市場的成熟度,另一方面也會給先行者之一的Space X帶來新的課題:如何保持足夠的競爭力?
與波音、洛克馬丁等傳統相比,這些新興的私營企業繼承了航空巨頭們的技術和人才,卻沒有過多的歷史包袱。而來自NASA的巨額合同能夠加速企業的快速成長。對Space X來說,資金已經不是問題,早在2012年5月,SpaceX就已經掌控約1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私募股權投資2億,Elon Musk注資1億,其他資本占1億,其余來自長期開發合同。真正會給SpaceX帶來挑戰的是技術的突破。
首先,在火箭發射的可靠性方面,Space X還無法令客戶完全滿意。比如去年它就在德克薩斯州試驗基地損失了一枚試驗火箭。從某種意義上說,Space X研發火箭的方式與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研發類似,都基于現有技術的快速迭代。但與互聯網產品的debug過程所不同的是,假如一枚火箭因為某個bug而發射失敗,不僅僅造成一枚火箭的硬件成本,還有可能是客戶的合同以及市場的品牌。
其次,火箭重復使用的研究進展。Space X的競爭對手們紛紛縮減開支,并通過內部流程優化和自產零部件產品的方式節約成本,因此,Space X的殺手锏就是火箭收回方案。歷史上,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曾研究過回收計劃,1962年它們曾將一枚名叫Nexus火箭送入軌道。該公司認為,如果利用反沖火箭降低濺落時的沖擊力,當火箭重新添加燃料后,就可以繼續發射,從而實現火箭的重復利用。
不過,由于Nexus火箭研究成本過高,直到現在也沒有類似產品問世。Space X的“獵鷹9號”火箭要挑戰的是如何在高空超音速下開啟回收機制,這也是NASA無法支付高昂經費去研究的技術。倘若能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那么Space X將很快成為NASA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迅速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
如果蓋茨、喬布斯們讓人類沉浸在各種電子屏幕里,用所謂“電子延伸”滿足人類超越自身束縛的私心,那么馬斯克們則在將人類的希望引入太空,讓宇宙承載人類新生。與硅谷依舊火熱的互聯網創業比起來,Space X枯燥而無味,甚至充滿著不可實際的想象,但Space X同樣也在踐行那句“俗不可耐”的宣言:make the world better。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