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發現全新古人類支系“龍人”,或將改變人類起源學說
“龍人”才是現代人類最近的親戚?
“龍人”顱骨的數字重建 來源:Cell Press
來源 Cell Press,公眾號“TheInnovation創新”,China Daily等
1933 年,一枚古人類頭骨化石在中國東北的哈爾濱被一位建筑工人發現,他意識到頭骨的不同尋常,沒有將其交給彼時占據東北的日本侵略者。工人將頭骨帶回家,藏匿在一口廢棄的井里。或許是羞于提及自己曾為日本侵略者工作,直至臨終他才向家人吐露這個秘密。2018 年,這枚保存完整的頭骨化石重見天日,發現者的家人將其捐贈到河北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
哈爾濱頭骨化石是已知的最大的人屬頭骨化石。在歷時 3 年的詳細研究后,來自河北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在 2021 年 6 月 25 日用 3 篇論文報道了他們的發現:這枚頭骨代表了一個全新的古人類支系,科學家因其在黑龍江出土而稱之為“龍人”(Homo longi)。
研究團隊認為,這一支系可能是與現代人關系最為密切的古人類物種,比尼安德特人與我們更為親近。這一重大發現可能重塑我們對人類演化的理解。
3 篇“龍人”研究均發表在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與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2020 年合作創辦的期刊 The Innovation 上,“哈爾濱頭骨化石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之一。”論文作者之一、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學教授季強說,“這塊化石保存了許多形態學細節,對于理解人屬的演化和智人的起源至關重要。”

最新一期 The Innovation 以“龍人”研究作為封面。圖片來源:公眾號“TheInnovation創新”
這枚保存完好的頭骨包括了眼眶內部、鼻甲骨、顱骨底部等精細結構,研究團隊認為“龍人”的解剖特征組合并未在以前命名的古人類物種中出現過,“它足以成為一個不同的物種,”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人類學家、合著了其中 2 篇論文的克里斯托弗·斯金格( Christopher Stringer)表示。

“龍人”頭骨化石。圖片來源:The Innovation 論文
“雖然它顯示了典型的古老型人類特征,但哈爾濱頭骨呈現了原始和進步特征的鑲嵌組合,使其與之前所有被命名的其他人屬區分開來。”季強說。它有厚而長的眉脊,比現代人更大的眼窩幾乎呈方形,嘴巴寬大,牙齒也超大。它的顱骨穹隆低矮,沒有明顯的球形隆起,枕部項平面明顯朝向腹面;同時它的顴骨較矮而平,具有淺的犬齒窩,吻部相對后縮,這些特征都是智人才具有的特征。并且,它的腦容量達到 1420 毫升,屬于智人的腦容量范圍。
科學家認為,這塊頭骨來自一個體型巨大的成年男性個體,其年齡大約 50 歲,生活在一個森林覆蓋的沖積平原環境中,隸屬于一個小規模社區。“和智人一樣,它們捕獵哺乳動物和鳥類,采集水果和蔬菜,甚至捕魚。”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人類教授倪喜軍說。

“龍人”頭骨來自一名成年男性個體。趙闖/繪。圖片來源:Cell Press
考慮到其體型大小,再加上其被發現的地點,研究人員認為“龍人”可能已經適應了惡劣的環境,這使他們能夠分散在亞洲各地。
要準確判斷“龍人”化石的年齡并不容易。由于發現者已經去世,且發現年代距今久遠,化石所處的原始地層信息變得非常模糊。科學家為此開展了 X 射線熒光分析、稀土元素分析、鍶同位素分析、鈾系法測年等研究,通過比較頭骨上的沉積物與鉆孔沉積物以及發現于同區域的哺乳動物化石的地球化學指標,發現現頭骨可能出自中更新世(Middle Pleistocen)晚期的湖相地層,其年齡可能在 14.6 萬年到 30.9 萬年之間。這一時間段正是智人與其他古人類分開演化的。
研究者假設“龍人”和智人可能在這個時期相遇。“我們看到在這段時間里,亞洲、非洲和歐洲同時存在著多個人種的演化譜系。所以,如果智人確實在那么早的時候就到達東亞,它們可能有機會與‘龍人’接觸。但由于我們不知道這個哈爾濱人群是何時消失的,它們也可能是在更晚才有的接觸。”斯金格說。
“龍人”的出現,顛覆了智人與尼安德特人是姊妹群的傳統觀點。-“人們普遍認為,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支系是人類最近的親屬。然而,我們的發現表明,包括‘龍人’在內的新支系實際上是智人的姊妹群。”倪喜軍說。

趙闖/繪。圖片來源:Cell Press
為分析“龍人”與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直立人等人種或人群的系統演化關系,科學家建立了超過 600 項特征、近 100 件對比標本的數據庫,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了簡約性分析和貝葉斯分析。他們發現,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龍人所屬的支系都是單系類群,龍人支系與智人是姊妹群,有著最近共同祖先。研究同時表明,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龍人有著更加古老的分異時間,可能早在 100 萬年前就走向了不同的演化道路,我們與尼安德特人分離的時間可能比早先認為的早 40 萬年。

人屬的系統演化關系 來源:The Innovation 論文
科學家基于新建立的系統演化關系樹,使用最大似然法進行生物地理學模擬分析,發現更新世古人類可能處于相對隔離的小種群狀態、但具備長距離偶然擴散并成為建群種的能力。在非洲、亞洲和歐洲之間,古人類存在多方向的擴散,不僅僅有走出非洲,也存在走入非洲的擴散,研究者稱之為“穿梭擴散模型”(見下圖)。這一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釋人屬物種或種群的多樣性和地理分布狀況。生物地理學模擬分析的結果還表明非洲是人類演化的擴散之“源”(Source),而亞洲則更多的是人類演化之“匯”(Sink)。

穿梭擴散模型 來源:The Innovation 論文
人類演化史的主要內容可能因對“龍人”的研究而改寫。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龍人、大荔人、金牛山人、華龍洞人、夏河人等所屬的支系,作為智人的姊妹群在亞洲已經演化了數十萬年,龍人可能十分強壯,這一支系很有可能在基因和文化方面影響了后期到來的智人種群。
“總而言之,哈爾濱頭骨為我們了解人屬的多樣性,以及不同人種和種群之間的演化關系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倪喜軍說,“我們找到了智人失散已久的‘姊妹’。”
相關論文信息:
1.Geochemical provenancing and direct dating of the Harbin archaic human cranium. Shao, Qingfeng et al. The Innovation. DOI: 10.1016/j.xinn.2021.100131
鏈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S2666-6758(21)00056-4
2.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arbin cranium represents a new Homo species. Ji, Qiang et al. The Innovation. DOI: 10.1016/j.xinn.2021.100132
鏈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S2666-6758(21)00057-6
3.Massive cranium from Harbin in northeastern China establishes a new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lineage. Ni, Xijun et al. The Innovation. DOI: 10.1016/j.xinn.2021.100130
鏈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S2666-6758(21)00055-2
參考來源:
1.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6/cp-mf061721.php
2.https://mp.weixin.qq.com/s/qQBe3DhF_kMfwejPly_6Qg
3.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1809/18/WS5ba05139a31033b4f4656968.html
4.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5/science/dragon-man-skull-china.html?auth=link-dismiss-google1tap
來源:科研圈
轉載文章:
本文經科研圈 微信號:keyanquan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不過癮,請戳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 bd@wanwuweb.com
原標題:《中國發現全新古人類支系“龍人”,或將改變人類起源學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