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代中國曾有一次拓邊機遇,卻毀于兩個野心家的猜忌
中國云南省與周邊國家的國界大部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英、法兩個殖民帝國劃定的,與列強劃界時,中國多有領土喪失,但清末云南省車里土司(即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轄境的一段國界,卻出現了英法主動出讓領土給中國的事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發掘此事原委,以饗諸君。
緣起:英法兩國在中國西部商路上的激烈競爭
事情的起因是英法兩國在中國西南地區爭奪勢力范圍。

1852年,英國占領下緬甸,獲得伊洛瓦底江入海口的仰光港,1860年代英國開始逆流而上,進入中國云南,探索與中國西部進行貿易的商路。與此同時,法國也在越南和柬埔寨加緊開拓,1862年通過《第一次西貢條約》占領了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溯瀾滄江(湄公河)而上,法國也積極探索通往中國云南的商路,最后證明瀾滄江的水路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無法通航。后來他們又探索發現了通過元江(紅河)從越南海防通往中國的水路。英法在探索通往中國西部的商路方面競爭日趨激烈。
南掌,英法泰三國各有所圖的彈丸之地
法國掌握元江商路的前提條件是對北越的政治控制,然而當時卻碰到了兩個難題,一是中國的抵制,因為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是中國領土外圍重要的屏障,二是當地盤踞著大量中國太平天國殘部,例如黑旗軍、紅旗軍、黃旗軍,他們阻斷交通,使得通商成為一紙空文。雖然通過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法國已成功將越南變為“保護國”。但是清剿中國的“流寇”卻很難實現,因為這些人在越南西北部到南掌(今老撾北部瑯勃拉邦)北部廣大的區域流竄,控制南掌成了這一行動中重要的一環。

英國對此十分關切,因為英國在1886年占領了上緬甸,上緬甸東部的撣族土司領地直抵瀾滄江西岸,甚至有部分地區在瀾滄江東岸。而南掌國的部分領地直抵瀾滄江東岸,法國若吞并南掌,就會直接與英國的占領區接壤。當時法國在東南亞先后占領柬埔寨、北越,又轉向南掌,表現出極強的殖民地擴張欲望。英國擔心法國占領南掌會進一步侵及自己沒有完全控制的緬甸撣邦,這樣會造成領土的擴張競賽和爭端,甚至引起戰爭。對此情況,國際慣用的解決辦法是劃分緩沖區來間隔兩國的殖民地,如同大家熟知的英、俄兩國在中亞帕米爾高原所劃分的緩沖區。
劃分緩沖區還有一個原因:英國要保護“友國”暹羅(泰國)的獨立地位。當時暹羅已控制南掌一百年多年,法國欲占領南掌,與泰國產生了激烈矛盾,為了對抗法國,泰國積極與英國接觸,英國也希望泰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成為緩沖國,但法國對于原屬泰國控制的柬埔寨和南掌的蠶食,使英國對法國很不放心,因此反對法國完全占領南掌。
就在法國和暹羅僵持不下的時候,1893年2月,暹羅發生了驅逐法國領事的事件,暹羅當局未加任何解釋就把兩個法國代表——尚普努瓦與埃斯基洛從烏汀驅逐出去。法國以此為借口,武力威脅泰國放棄對南掌的權力,泰國被迫答應。事后英國對法國發出嚴重警告,希望法國保證暹羅的獨立和現有領土完整,而且還要在南掌劃出一部分作為緩沖區,防止法國繼續向暹羅境內擴張。

關于緩沖區的設立,英、法兩國達成協議,在南部以獨立的暹羅作為緩沖區。北部南掌與緬甸交界地區沒有適合的政治實體作為緩沖區,因此需要兩國進一步協商解決。
1893年12月,英法兩國達成一致,在湄公河兩岸分別劃出緩沖區,即兩國分別出讓瀾滄江兩岸的屬地作為緩沖區。湄公河東岸的緩沖區,兩國決定,劃出湄公河的支流南烏河以西直到湄公河干流的區域作為緩沖區。而湄公河西岸英國占領區的緩沖區始終沒有確定好,但已經決定劃出的區域包括整欠、勐龍兩土司。
從圖上看來,已擬定的緩沖區中法國出讓的面積似乎要比英國大,但英國并不這樣認為,因為英法兩國私下將中國所屬、跨瀾滄江兩岸的車里土司劃入所謂的緩沖區,英國以車里土司在清代向緬甸朝貢,認為自己對車里土司也有“上邦”之權力,車里土司就成了英國為建立緩沖區出讓的領地。

解決之道:建一個緩沖區,讓中國管
緩沖區歸誰管理?法國不同意歸屬暹羅,英國則提議由中國來管理。
1893年12月13日,英國專門函知中國表達其意思,“英國極愿中朝甌脫地”。雖然法國國內對緩沖區劃歸中國一事有反對的聲音,但最后法國政府還是同意了英國的意見。
英國提議將緩沖區劃歸中國,考慮有二:其一,歸中國管理,避免了在車里歸屬問題上與中國的爭論,而且英國很清楚清朝對車里土司的管轄是實質性的,緬甸僅是名義上的,本來就應該劃歸中國。其二,在保護暹羅國獨立地位這件事情上,英國希望得到中國的支持。對此中國給與了英國全力支持,這可以從中英間的外交文件中看出來,“貴國國家極欲保護暹羅自主之國及其完全之地,并云英、法國家如何辦理保護之事,中朝深愿幫通辦理等因,本爵部堂均領悉矣。英廷接此來文,極為欣喜,今已知中朝之意見矣。”
中國采取如此審慎的態度,是因為中國從側面得知英法兩國在劃分緩沖區的談判中涉及到中國所屬的車里土司,害怕將來緩沖區的歸屬有變,車里土司會被英法兩國劃走。中國外交使臣回復“倘甌脫地有足闊及接受此甌脫地之情形無礙于中國之利益,中朝甚愿接受”。為此中國專門派出邊界勘察隊對車里沿邊和所謂的緩沖區進行勘察,先來確定中國所屬的車里土司與境外各國的現有國界。
談判的破裂,只因兩個野心家的猜忌
但就在萬事俱備之時,兩個突發事件使劃分緩沖區的工作戛然而止。
其一,法國割占當時車里土司十三版納之一的猛烏烏得。
原本英法協定,湄公河上游的緩沖區內,兩國不得侵占或專有某項權力。但1895年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后,法國因干涉還遼有功對十三版納之一的猛烏烏得提出領土要求,并獲得了清朝同意。法國這一行為破壞了雙方達成的協議和默契,也暴露出法國進一步擴張的野心,這直接導致緩沖區談判的破裂。
其二,芒新事件。
1894年12月,英法兩國就緩沖區內一個土司的歸屬問題進行談判,約定談判的地點是瀾滄江東岸一個叫芒新的地方,芒新是一個土司下轄的小土目(小頭目)的領地。當時這一地區的歸屬還不明確,因此芒新小土目也不清楚領地內應該懸掛哪國的國旗,他自認為懸掛法國的國旗最安全,于是掛起了法國國旗。英國的談判代表先行到達當地,芒新小土目因害怕而逃跑,英國人改掛了英國國旗;法國談判代表到達時,發現到處懸掛的英國國旗,極為憤怒,認為英國的行為表露了其在瀾滄江東岸擴張的心機,于是終止了談判。
英、法兩國充滿了猜忌,兩個偶然事件徹底打破了雙方僅存的信任感,緩沖區談判就這樣失敗了。
這樣的結果,有些人可能覺得惋惜,因為中國展拓國界的一次很好的機會就這樣被破壞了。但仔細想來,其實不然。因為從當時宏觀和局部兩方面的歷史背景來看,中國很難實現對當地穩定、長期的占領。
從宏觀的背景來看,中國在經歷了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隨后各國開始毫無顧忌地從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和租界,中國徹底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所占領的緩沖區終會被列強搶走。從局部的歷史背景來說,談判進行時,英國對于東部撣邦沒有完全控制,也沒有實際占領,法國對于南掌雖然唾手可得,但也沒有實施實質上的占領,英法兩國——尤其是英國,為了防止對方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快速擴張侵及自己的領地,才希望劃分緩沖區來防止對方越界侵占自己的領地,這是一個重要前提。假如兩國隨后在各自應得的領地內站穩腳跟,緩沖區很快就成為兩國進一步殖民的目標。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地位,中國保有現有領土都很困難,就更不用說額外占領的一塊緩沖區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