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與趙啟正對談,張文宏:抗疫形勢正是到了要拼科學的階段
與趙啟正對談時,張文宏分析,面對當前全球抗疫形勢,就要依靠科技創新這一利器迎接不斷出現的新變化,不斷在疫苗、新藥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
趙啟正與張文宏以“科學思維與中國文化”為主題展開跨界對談。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供圖
6月26日,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校友會共同主辦的醫藝承揚大講堂第三期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舉行。講座邀請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上海市原副市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委會主任趙啟正,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作為對話嘉賓。
談中國抗疫經驗
對話伊始,張文宏開門見山向趙啟正拋出自己的問題:中國抗疫取得成功,哪些因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趙啟正認為,中國今天取得的抗疫成果離不開三大支柱:一是中央決策的英明正確,國家在調配資源等方面的高效率是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二是我國在醫學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廣大人民的文化素養。三是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如虎添翼”,給防疫工作以支撐。
張文宏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此次抗疫規模之大、程度之深、速度之快,在教科書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按照國外的預測模型,中國控制疫情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但事實上中國只用了2-3個月。這樣的成就離不開黨和國家以人為本的理念支撐。
談及科學在此次抗疫中的作用,張文宏表示,“疫情發展到目前階段,正是到了要拼科學的階段?!币揽靠萍紕撔逻@一利器迎接不斷出現的新變化,不斷在疫苗、新藥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
趙啟正指出,此次抗疫不僅提振了人民對于國家制度、文化的信心,也堅定了人們對于我國科學技術的信心。
談學醫熱
如何看待抗疫帶來的“學醫熱”?趙啟正表示,自己是學物理出身,相比研究“沒有思維的物質”,醫生要研究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變化多端的病毒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面臨的挑戰更大,因此,“要倡導最優秀的學生來學醫”。
張文宏回應,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優秀生源投身醫學。“優秀學生來學醫,一定是超越了對于經濟利益的考量,而是有崇高的情懷在里面?!?/p>
趙啟正也表示,“如今向往醫學的年輕學子們,正是看到了抗疫過程中醫護人員的勇敢無畏。選擇投身醫學,說明他們的優秀不只是分數上的,更是品格上的。”
對話最后,趙啟正向張文宏發問,“我現在81.5歲了,你對我有怎樣的預期?”張文宏幽默回答,“您還太年輕了!在上海,這個年齡真的是非常年輕,如今上海的人均期望壽命在不斷提升,這個年齡甚至還可以考慮培養一個新的興趣來打發時間。”張文宏表示,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職責正是“讓人們活得更長、更健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