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觀察 | 一個日本政壇巨星如何在一夜之間被傳媒拋棄

5月17日舉行的大阪市民公投中,大阪市長橋下徹和他所領導的日本維新會所主張的撤銷現有的大阪府和大阪市合并而成大阪府的提議被大阪市選民所否決。大阪市有210萬4076選民,本次公投參加的投票率為66.83%,其中反對票70萬5585票、贊成票69萬4844票,相差僅為10741票,都不到參選選民總人數的0.8%。
既然是選舉,就是一票之差也是失敗,而且有關這次公投的法律本來就規定了同票都算提案被否決,因此橋下徹只能接受這個結果。在選舉結果揭曉之后橋下徹立即舉行了記者招待會,表示履行諾言,在今年年底任期屆滿之后不再參加競選,完全退出政壇。
與其說這次公投是在決定大阪市的命運,不如說這次公投是在決定橋下徹的政治生命,在選舉揭曉之后,日本傳媒討論的根本就不在這個提案沒有通過將會產生什么后果,而是在橋下徹的隱退以及隨之而來的日本維新會可能的瓦解會給日本政壇帶來什么后果,因為這些年來可以說橋下徹是日本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在2012年底安倍晉三再任日本首相之前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是最耀眼的明星,當時幾乎所有日本人都不懷疑他會成為將來的日本首相,無非是什么時候上任罷了。
所有的日本傳媒都在分析橋下徹失敗的原因,從選民的黨派支持傾向、年齡分布、收入情況等等各方面著手分析,但很有趣的是沒有人提到另外一個選舉的數字。
那是2011年11月27日舉行的大阪市市長選舉,那次選舉前橋下徹是大阪府知事,他辭去了知事而參選市長,在選舉中獲得了75萬票,以20萬票的優勢擊敗受到自民黨、民主黨和日共這三個政黨聯合支持的候選人平松邦夫而勝出。
橋下徹辭去大阪府知事的職位而去參選大阪市市長的理由是因為當時的大阪市市長平松邦夫反對橋下提出的“大阪都”構想,因此橋下在擁立他所創立的地區政黨“大阪維新會”干事長松井一郎出馬競選大阪府知事的同時自己參選大阪市市長,結果兩人雙雙獲勝,離構想的實現只有一步之遙,這一步就是這次的公投。
無論從黨派、年齡或者收入方面去解釋這次公投的結果都很牽強,因為橋下徹當這個大阪市市長就是沖著大阪都構想來的,這四年中大阪市沒有發生什么變化,還是這個選區,還是這些選民,為什么原來支持橋下徹的環境起了變化?
如果不存在選舉作弊,所謂“民主選舉”似乎就是“一人一票”,而就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公投又沒有了選舉制度設計所帶來的毛病,直接反映了大多數選民的意愿,因此就更是民主選舉的最善形式了,這似乎沒有什么人懷疑。
但是有這么一個問題,選民在投票做出選擇的時候,真的知道他到底在選擇什么嗎?或者說是他自己在選擇還是被某種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的力量在左右著選擇?
橋下徹的這次選舉最能反映這個問題。
看起來橋下徹是失敗了,但實際上可以說僅僅以不到0.8%的差異而失敗其實是橋下徹的一個都可以說是輝煌的勝利,因為他在一年前就已經在政治上被判處了死刑,一個已經死了的人,在最后掙扎中居然就只輸了這么一點點。
橋下徹原來是一個律師,最引人注目之處應該是養了三兒四女七個孩子,應該說生活負擔比較重,所以經常參加電視的脫口秀去掙點外快,因為橋下徹長了一張秀氣的娃娃臉,染著金發,穿著休閑服,和嚴肅不茍的律師形象似乎不同,而且橋下徹口無忌憚,什么政治上不正確的話都說得出口,這樣的異色形象使得他很受歡迎。
按照日本著名保守派傳媒人辛坊治郎的說法,現在擔任大阪府知事的日本維新會干事長松井一郎當時是大阪府議員,松井立志要改變自從泡沫經濟崩潰之后一直萎靡不振的大阪面貌,但苦于自己沒有公眾號召力,于是就說服依靠電視脫口秀擁有極高人氣的橋下徹去參加2008年的大阪府知事選舉,推動大阪一帶的改革。
說實在話參政對橋下徹來說在經濟上沒有任何好處,當時人氣極高的橋下徹年收入大約在三億日元左右,按照當時的匯率幾乎是400萬美元,而出任大阪府知事的話年薪大概只有20萬美元而且沒有灰色收入,但是當時只有39歲的年輕的橋下徹還是接受了參選的建議,理由非常簡單: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當時瀕臨死亡的自民黨帶來了巨大的政治想象空間,誰又能說不可能成為日本首相呢?
確實從橋下徹參選大阪府知事勝出之后,傳媒就把他當作了未來的日本首相,不管是什么相關不相關的問題都會有人去專門聽取橋下徹的意見,而橋下徹本人也完全是一副影子日本首相的調調,滔滔不絕地對所有的題目發表著自己的意見。
而且橋下徹和其他日本政治家不同,他不怕傳媒,依靠著一直高居不下的人氣支持率和開業律師所具有的邏輯辯論能力,經常讓不善辯論的日本傳媒記者們張口結舌,這種表現也讓一些很討厭傳媒的選民很開心,于是這位把“與眾不同”當賣點的橋下徹的人氣也就越加高漲。
不管橋下徹是不是被松井一郎在背后牽線的傀儡,應該說起碼從表面上來看橋下徹的工作很不錯,大阪府的衙門中有一些沒人敢捅的馬蜂窩,橋下徹利用他的人氣和傳媒的支持輕而易舉就解決了,這樣就使得他的人氣更旺,這就是他在2011年能一個人單挑自民黨、民主黨和日共這三黨聯合陣線的原因。
但是橋下徹在2012年11月犯下了一個無法挽回的錯誤,就是將他的大阪維新會和石原慎太郎領導的太陽黨合并組成了日本維新會。
日本保守派分成“親美保守”和“反美保守”兩種,而石原慎太郎正好是美國人最忌憚的“反美保守派”,石原慎太郎一直無法進入日本的權力核心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筆者當時就在鳳凰網的“冰眼”專欄預言,橋下徹和石原慎太郎合流也就堵死了自己的首相之路。當然橋下徹的意識形態也很保守,但表面上最多屬于“隱形右翼”,他和石原慎太郎的聯合很可能與其說是出于意識形態,還不如說是出于一個文學青年對大作家石原慎太郎曾經有過的敬仰罷了。
2013年5月13日,和以往一樣對所有的事情都要發表意見的橋下徹為二戰期間的日軍慰安婦制度進行了辯護,這種言論不但受到了民主黨和日共以及當時的自民黨總務會長野田圣子的批判,就連保守色彩極濃,當時擔任內閣行政改革大臣的稻田朋美都批判了橋下徹,但橋下徹根本就沒當一回事,甚至還在繼續辯解甚至反擊,他以為還是像原來曾經多次發生過的麻煩一樣,憑他的人氣就能混過去。
但這次不一樣了,他已經被認定為日本右翼,也就是反美保守派將來的領軍人物了,第二天的5月14日,《華盛頓郵報》批判了橋下徹在前一天的有關“慰安婦必要”的言論,五角大樓發言人也公開批判了橋下徹對駐沖繩美軍司令官提出的有關使用黃色行業來改善美軍軍紀的言論,接下來兩天之后的5月16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對橋下徹的言論進行了嚴峻的批判。
有個大家一直都在用的字叫“軟實力”,所謂“軟實力”的解釋也很簡單,就是對于普世價值的解釋權,現在這個解釋權是在美國人手里的,所以美國人一發言事情就不一樣了,《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朝日新聞》以及《日本經濟新聞》這些日本主流大報一起開始對橋下徹進行批判,甚至連保守派大本營的《產經新聞》也不為橋下徹辯護,這樣在一夜之間,橋下徹就成了一個在基本價值觀上就存在問題的人物,不要說當日本首相,就連現在當著的大阪市長這個職務是否稱職都有人開始懷疑了。
原來每天都在電視屏幕上見得到的橋下徹現在是難得見上一面了,除了偶爾在電視脫口秀上還能看到哪個保守派的論客對橋下徹的凋落表示一下惋惜之外,一夜之間,橋下徹這個名字就被人完全忘記了,成為了過氣的政治人物。
這時候開始見諸各種傳媒的是各種對橋下徹不利的言論,比如他父親是暴力團員什么的事實全被挖掘出來了,有關大阪都實際上存在著經濟風險的各種觀點也都是傳媒津津樂道的題目。
很多選民的選擇實際上是由傳媒來決定的,和實際情況沒什么關系,傳媒既已背身而去,橋下徹的勝算也就已經不大了,因為他的人格形象已經開始受到選民的懷疑了,而像橋下徹這種靠人氣支撐的政治家,人格形象受損是最致命的,一旦在這一點上出了問題就再也無法補救了。實際上在選舉之前大家都知道這一點,但最后的結果卻表明他居然還差一點就贏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橋下徹的表現還是十分精彩的。
但哪家媒體都不會承認他們能給選民洗腦從而影響選舉結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