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不可再錯失簡政放權時機

要實現(xiàn)簡政放權,普遍認為應該轉變政府職能。同樣在上述網(wǎng)站,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標題或關鍵詞的論文更是多達400多篇。
學術研究資料留下的痕跡,至少說明三個問題:第一,簡政放權早已形成共識,時間長達30余年;第二,轉變政府職能也早已形成共識,時長與簡政放權相當;第三,不管是轉變政府職能還是簡政放權,都是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的改革難題。
這塊硬骨頭能不能被新一波改革啃掉,既要看改革時機,也要看改革方法。
改革的時機很重要。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緩慢,簡政放權拖了30余年仍不能完成,就在于一再錯過改革時機。
轉變政府職能完成的重要標志,是最終完成“小政府,大社會”構架;最直觀的指標,是政府機構和人員得到精簡。按照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計劃,在進行企業(yè)單位養(yǎng)老改革時,同時推行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改革,但是這項改革被嚴重拖延,結果造成“養(yǎng)老雙軌制”,兩類退休人員待遇相差達1倍以上,導致黨政機關非但人員無法分流出去,反而越來越多,機構改革屢屢半途而廢。直到去年,養(yǎng)老改革才基本全部到位,平了“民憤”,降低了職位吸引力。
近兩年來的反腐敗斗爭,使一些公務員的灰色收入被取消,也導致這一身份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兩相結合導致的結果是,第一,做公務員的光環(huán)逐漸暗淡,第二,不再把辭職到企業(yè)工作視為“絕路”。只要沒有千軍萬馬擠公務員隊伍的“盛況”,政府機關內(nèi)部機構裁撤,人員分流就不會顯得那么棘手。
改革的方法也很重要。
過去的改革,在財政充裕背景下,機構的重組、整合,往往人員不減,新機構日趨龐大,結果機構是改革了,但是人浮于事,因人設事的情況沒有多少緩解,李克強講的三個故事,其中為“我媽是我媽”開證明,基層優(yōu)秀工作者評選要蓋8個章,背后基本上都有因人設事,層層設卡的陰影。人多事少,必定無事生非,這是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
在連續(xù)不斷的政府職能轉變中,也不是沒有過類似“權力清單”一樣的東西,但往往以內(nèi)部文件的形式在運行,公眾很難搞明白。
自從有了電子政務,很多政府信息在網(wǎng)上公開,甚至可以在網(wǎng)上辦理了,公開和透明有了技術支持,權力清單的運行有了技術基礎。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理論上已經(jīng)使權力中樞與普通民眾無縫對接,決策和執(zhí)行應該有更高的效率,層層疊疊的政府管理體制更加不合時宜。如果能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改革時機,一定可以使延宕多年的簡政放權基本實現(xià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