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任志強退休后的新工作:去沙漠種梭梭樹,計劃一億棵

“為了讓牧民改放養為圈養,我們曾經送他們小牛,第一年賺了很多錢他們很開心,結果第二年一場大雪把牛都凍死了,他們要我們賠錢!”
“我們還嘗試過種七種植物,還用鐵絲網圍起來,但牧民會剪開鐵絲網,將羊群放進去白吃。我們把羊轟出去,把鐵絲網攔上,還要派人看著!”
“一些牧民對環境并不心疼,因為他們的想法非常簡單,只是希望羊肥一點,收入多一點。”
“牧民不發財,怎會愿意保護環境?”
有“大炮”之稱的任志強像往常一樣滔滔不絕,不過他現在談論梭梭的興趣似乎遠勝房地產。2014年底從華遠地產董事長的位子上退休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以下簡稱SEE)會長任志強全職做起了公益環保,話題自然也常與此相關。
“五一”勞動節當天,身高一米七五、著一身迷彩服的任志強,和600多名志愿者一起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蘇海圖村種梭梭。由商界明星向公益明星轉身的任志強對梭梭的關注,也引起公眾對出產這一植物的阿拉善生態的關注。
種梭梭一年可賺3-5萬
阿拉善位于內蒙古最西端,氣候干旱少雨、風大沙多,三分之一是沙漠,三分之一是戈壁,三分之一是荒漠草原。這里的荒漠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擴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沙塵暴源頭地。2000年華北9次沙塵天氣,有8次緣自阿拉善。
梭梭是一種沙漠植物,喬木,一棵樹可固沙10平米。阿拉善地處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交匯處,阻止三大沙漠進一步“握手”,不只是當地,也是中國北方環境治理的一大目標。多年來,政府、民眾、環保組織參與其中,探索治沙與發展之路。
梭梭由此成為解開難題的鑰匙。因為當地民眾既要“靠山吃山”解決生計,又要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過去他們養羊放牧,砍伐梭梭樹,梭梭的枝葉可供羊食用,樹枝干也可作柴禾,成為生火做飯的燃料。
在蘇海圖村附近,曾經有一道由原始梭梭林組成的生態屏障,綿延800多公里。但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養羊放牧,大肆砍伐,林帶只剩不到三分之一。
蘇海圖村村長侍明福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為了防風固沙,當地政府很早就開始給牧民提供免費的梭梭苗讓牧民自覺栽種。可惜牧民的積極性并不高,種下的梭梭成活率不到20%。
多位蘇海圖村牧民向澎湃新聞表示,到2010年阿拉善禁牧以前,當地的草場已經養活不了人和畜種了,牧民賣羊毛、羊絨的錢都給羊買了飼料,陷入惡性循環。牧民們大批撤離,年輕人紛紛離家打工。
阿拉善禁牧后,政府開始實施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以種每畝梭梭補貼100元的方式激勵牧民們種梭梭。到2012年,SEE來到蘇海圖村,除了指導牧民們合理栽種和養護梭梭,還給種梭梭的牧民每畝30元補貼,2015年,這個數目漲到了50元一畝。
“政府的補貼都用來承擔種梭梭的成本,SEE的錢在牧民眼中就成了每年種梭梭的報酬,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就上來了。”侍明福說:“一般一戶人家一年可以種1000畝梭梭,相當于每年可以獲得30000到50000塊錢的收益。”
通常,林業局會跟SEE一起對牧民種植的梭梭進行驗收,成活率達到70%以上算驗收合格,才能得到補貼。SEE梭梭項目吉蘭泰片區負責人劉志強向澎湃新聞介紹,從2012年開始,蘇海圖的牧民們共種植了93233畝梭梭,保存89544畝,保存率高達96%,效果非常好。
據阿拉善林業局官網統計,截至2014年,阻止沙漠擴張的第一道防線梭梭林面積已恢復到近1500萬畝。阿拉善的沙塵天氣也逐步減少,沙塵暴發生次數由2001年的27次遞減到目前每年的3到4次。
“有村民一年收了十幾斤肉蓯蓉種子,賺了30萬”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根部的植物,有“沙漠人參”之稱,是阿拉善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先種3年梭梭,再種3年蓯蓉,6年后就成金子了。”蘇海圖村牧民胡開競說。
牧民們說,為了保證梭梭樹不至于負擔不起肉蓯蓉的營養供給,他們只能在成活3年后的梭梭上嫁接肉蓯蓉,每年3到12月的任何時間都可以播種。等兩三年后,肉蓯蓉剛剛在地面冒頭,牧民們就可以開始采挖。
侍明福對澎湃新聞說,沒有長出地面的肉蓯蓉藥用價值較高,一根至少賣百八十元,好的則要成百上千。已經長出地面的蓯蓉可以留著打種子,價格更是高達2萬一公斤。“有村民一年收了十幾斤種子,賺了30萬。”
阿拉善盟林業局副局長喬永祥告訴澎湃新聞,當地居民從1980年代就探索人工接種肉蓯蓉,梭梭肉蓯蓉種植成為退牧后的農牧民轉產從事的主要產業。“在蘇海圖地區,幾乎家家都種肉蓯蓉。”
為了方便統一管理,蘇海圖村還專門成立了肉蓯蓉合作社,產品都通過合作社加工銷售。侍明福介紹,2014年光是合作社就賣出了4噸左右的肉蓯蓉,有十幾戶人家盈利10萬以上,有兩三戶能達到20萬以上。
牧民馬忠強告訴澎湃新聞,現在村里很多牧民都不再外出打工,“打工太辛苦,不如在家門口專職種梭梭、挖肉蓯蓉。”馬忠強說,他現在的收入一部分拿來供孩子上學,另外家里還買了皮卡,在鎮里買了房子。
據阿拉善林業局官網介紹,如今阿拉善已是肉蓯蓉的主產區,產量、質量均居全國前列,現已形成全國最大的肉蓯蓉集散地。據統計,截至2014年,阿拉善的肉蓯蓉年產量每年有500噸。
草場上的植被多了,牧民們的想法也豐富了起來。“現在就種梭梭和肉蓯蓉,太單一,今后我們要發展林下養殖,在林子里放雞鴨鵝。”侍明福說,他們已經在嘗試小規模雞的放養,效果非常好,政府也很支持。“現在一年也就出產幾百只一千只雞,賣到北京天津等地,一只4斤左右的雞能賣200塊錢,今年計劃大規模養。”
成立于11年前的環保組織SEE,與阿拉善淵源頗深,以此命名,背景就是肆虐北京的沙塵暴。2002年3月15日,北京遭遇建國以來最大的沙塵暴,持續時間長達49小時,總降塵量3萬噸。
2014年10月,SEE和阿拉善盟林業局合作,啟動了“一億棵梭梭”項目,計劃用10年時間在阿拉善關鍵生態地區種植1億棵梭梭,恢復200萬畝荒漠植被。
眼下剛剛開了個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