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八千麻袋事件:視如廢紙的內閣大庫檔案如何入藏史語所

馬子木
2015-06-24 16:42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1925年7月,王國維在清華學校發表了演講《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在隨后整理成的文稿中,王氏稱“今日之時代,可謂之發現時代”,并將“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簡牘”、“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書卷軸”、“內閣大庫之書籍檔案”、“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列為最重要者(初稿見《清華周刊》74期,修訂稿見《學衡》45期)。

        時隔二十年,顧頡剛、方詩銘等在總結近百年的史學發展時,亦提到了新材料的發現:史前遺物、甲骨文、青銅器、西北文物、內閣大庫與軍機處檔案、太平天國史料,并斷言其對民國史學的走向具有決定作用(《當代中國史學?引論》)。1920年代中期,內閣大庫檔案初得學界關注,王國維文內表彰的成果僅有羅振玉所輯《史料叢刊初編》,較之甲骨文與敦煌文獻,可謂冷清;二十年后,明清檔案的整理著錄已成績斐然,更有學者直接利用原檔從事研究,此中原因,不能不談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貢獻。

 
史語所已初步整理未曾上架之檔案       

八千麻袋檔案:視同廢紙

        1908年冬,醇親王載灃命人至內閣大庫中搜檢清初攝政典禮舊檔,未能檢得,因舊檔堆積充溢,閣臣遂奏請焚毀。適逢大庫房屋修繕,大量檔案移貯于文華殿兩廡,未及遷移者仍雜亂堆于原庫。由于內閣大庫常年閉鎖,外人極難一見,此番清理很快引起文臣的興趣, “翰院諸臣因至大庫求本人試策及本朝名人試策,偶于殘書中得宋人玉牒寫本殘葉,寧海章檢討梫影照分饋同好,并呈文襄(張之洞)及榮公(榮慶)”(羅振玉:《集蓼編》,收于《貞松老人遺稿甲集》)。

        一日筵席上,張之洞忽問時任學部參議的羅振玉,大庫何以存有宋本,羅振玉趁機游說,“雖殘破,亦應整理保存”,并請由學部接收,將來移送京師圖書館,張之洞欣然允諾。最初的整理仍僅限于在檔案中挑出書籍,原檔仍擬照舊毀棄,羅氏隨手檢閱,見到乾隆時阿桂(1717-1797)、管幹貞(1734-1798)章奏,方意識到其史料價值,亟請于張之洞,停止焚毀,用破舊米袋裝滿八千袋,陸續送至學部保存,隨后又移存于國子監敬一亭。

羅振玉 

       1912年7月,教育部設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于國子監,同時接收了這批檔案。1917年后,因地方局促,遷至午門、端門保存。歷史博物館資金窘困,主事者又不得其人,據鄧之誠回憶,當時所謂的“整理”僅是將檔案傾倒地上,部員“各執一杖,撥取其稍整齊者”(《骨董瑣記》卷二),完全沒有學者參與,最終草草檢出敕誥、廷試策論等外觀精美者陳列于午門樓上,其余則堆積端門門洞中,視同廢紙。        

倒手與轉賣:中研院史語所如何接洽

        1921年左右,北洋政府財政支絀,歷史博物館為籌措工資,報請教育部,將此批檔案四分之三約十五萬斤售與紙店作造紙之用。翌年年初,有檔案散出至書肆,羅振玉與遺老金梁(1878-1962)先后購得數件,金梁四處訪查,后經悅古齋掌柜韓益軒說項,自同懋增紙店以三倍之價購回,在彰儀門貨棧賃屋三十余間暫存。保存、整理如此規模的檔案,絕非個人之力所能為,加之直奉戰爭造成的局勢緊張,羅振玉心力交瘁,遂于1924年底將檔案以18000元售與李盛鐸。三年后,因房屋漏水,李盛鐸急欲出售。

李盛鐸 

       1928年9月,傅斯年北赴上海商討新近成立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的人事問題,11日與胡適以及恰好在滬成婚的陳寅恪午餐,席間談及內閣大庫檔案。是年春,因傳聞滿鐵有意購檔,供職故宮的馬衡等人大鬧,反對出境,又致函時任中山大學教授的傅斯年,請其在中大設法,傅斯年與戴季陶、朱家驊商酌后,終因無錢作罷。此次胡、陳二人力主購買,聲言如不買則不僅于學術上大有損失,亦涉及國家聲譽。當日傅斯年即致函中研院院長蔡元培:

        擬請先生設法,以大學院名義買下,送贈中央研究院,為一種之Donation,然后由中央研究院責成歷史語言研究所整理之。如此則(一)此一段文物,不至散失,于國有榮。(二)明清歷史得而整理。(三)歷史語言研究所有此一得,聲光頓起,必可吸引學者來合作,及增加社會上(外國亦然)對之之觀念,此實非一浪費不急之事也。先生雖辭去大學院,然大學院結束事務,尚由杏佛先生負責,容可布置出此款項,以成此大善事,望先生與杏佛先生切實商之。此舉關系至深且鉅也。(《傅斯年遺札》第1冊,148-149頁)

        所謂大學院,是新設未久的全國最高學術教育機關,蔡元培為首任院長,但因與國民政府官制不合,頗受詬病,輿論多要求改回教育部的舊稱,蔡元培遂于1928年8月辭任院長,大學院實際已告停頓。傅斯年正是看中了大學院的余款,中研院籌備之初本是大學院下屬,調撥大學院款項購買檔案而后移交中研院,在程序上本無不妥。蔡元培亦樂觀其成,當即致函負責處理大學院善后事務的副院長楊杏佛:“孟真來函,欲大學院以二萬元購李盛鐸所藏之檔案,如能騰出此款,當然甚好,但幾日內有法籌出否?”(《蔡元培全集》第5卷285頁)幾日后,傅斯年與楊杏佛見面,楊極高興,稱大庫檔案較之史語所新購的鄧氏群碧樓藏書意義尤為重要,“大學院結束尚存款數萬元,如為此用去些,非對不起夢麟先生也”(《傅斯年遺札》第1冊151頁)。

陳寅恪 

       款項確定以后,史語所方面當即開始與李盛鐸接洽。因史語所行政尚在廣州,在北方負責實際操作的是陳寅恪。清華研究院時期的陳寅恪,學術興趣曾一度偏向明清史與滿蒙史,其指導范圍即包括“蒙古、滿洲之書籍及碑志與歷史有關系者之研究”,又曾在北大兼授“《蒙古源流》研究”課程。1928年1月底,清華研究院畢業生陳守實在清華南園謁見陳寅恪,談及明清掌故,陳寅恪抱怨《清史稿》草率成書,“乾隆以前《實錄》,皆不可信,而內閣檔案之存者,亦無人過問,清人未入關前史料,今清史館中人幾無一人知之,其于清初開國史,必多附會”;談到李盛鐸所藏內閣大庫檔案,陳寅恪希望清華研究院能有財力購回整理,后來陳守實又將此意轉致梁啟超,梁亦首肯,不過此事似乎始終未提上研究院的議事日程。

        因此,當史語所決定收購內閣大庫檔案時,陳寅恪頗為熱心,甚至將此定為在史語所的工作計劃之一,傅斯年在給陳的研究員聘任函上即表示,“聞先生于內閣大庫檔案中頗得重要史料,有意編輯,又得數種文書之蒙古史,思考校之,無任欣佩,頗思早觀厥成,以樹研究史學之表儀?!保ā陡邓鼓赀z札》第1冊149頁)        

半路殺出個競爭對手:燕京大學

        接洽的過程并不順利。李盛鐸最初開價二萬,故大學院余款亦僅批給中研院二萬,不過史語所很快遇到了競爭者燕京大學。燕京動議甚早,在中大決定退出時,即已開始聯絡。燕京方面由何人負責尚不清楚,揆之情理,應與洪業(1893-1980)不無關系。自洪業接掌歷史系主任、教務長與圖書館館長后,燕京的文史研究成績卓然,洪業常出入于書肆之中,對擴充燕京圖書館的館藏野心勃勃。更重要的是,燕京得到各方資助,經費充裕,就在同年初,哈佛燕京學社成立,燕京因而得以分享Charles M. Hall分撥的巨額遺產。

        李盛鐸得知燕京介入后,遂抬價至三萬元,史語所當即陷入窘境,甚至想到游說政府,由國家之力強制購買,不過很快被居中協調的李宗侗(1895-1974)否決,因其擔心李盛鐸懷恨在心,暗中扣留或損壞,且若政府出面,必須通過議案,程序繁瑣。經過與李盛鐸反復協商,李氏終于讓步,準許以二萬數千元出售,多出之數千元,陳寅恪擬由史語所經費內付給,如一時經費緊張,可商酌分期付款,并致函傅斯年征詢意見:

        弟以為此物如落入燕京之手,殊不佳妙,且聞有八千麻袋之多,將來整理明清史料必不可少之資料,尊意如何?……李木齋(李盛鐸)住天津,弟未往見,因未得十分把握,亦不能太空洞與之談,即談亦無益也。(《陳寅恪集?書信集》20頁)

        11月14日,傅斯年回信,表示完全支持陳寅恪的方案。由于擔心向蔡元培、楊杏佛層層請示將延誤時機,傅斯年當即決定先行買下,以既成事實倒逼中研院承認:

        弟鈔出兄函寄孑公及杏佛,此事不必待他們回信,因弟負責努力去。此研究所本是無中生有,凡辦一事,先騎上虎背,自然成功。故弟今夏在滬辦法,先提存數千元,備一時急轉,其余盡力花之,否則杏佛不努力催下次款。今新預算已通過,大約下月可一切就緒矣。故署中所擬各事,放手辦去,弟負全責。價值自然愈減愈好,否則按期無不可也。(《遺札》第1冊166-167頁)

        是年年底,李盛鐸至北平,經馬衡居中說項,李氏應許降價至兩萬元,陳寅恪當即將此喜訊函告傅斯年。不過轉至1929年初,雙方卻因付款問題再生分歧。李盛鐸要求必須于年內付清,而楊杏佛則表示年內僅能付滿一萬元,陳寅恪一面電告楊氏,請設法由中研院墊付,一面又慮燕京大學橫生枝節。在2月2日寫給傅斯年的信中,陳寅恪明確表示,燕京得哈佛之款,經費充裕,但究為教會大學,“若此項檔案歸于一外國教會之手,國史之責托于洋人,以舊式感情言之,國之恥也”(《陳寅恪集?書信集》24頁)。

        由于當事人史料的缺失,目前尚無法確知后續交涉是如何辦理的。根據陳、傅的書信,至三月初已付給李盛鐸一萬元,而余款亦已籌得,二人已開始商討檔案遷移北平及存放問題。五月,史語所由廣州遷至北平,內閣大庫檔案亦隨之運到,教育部將午門西翼城樓撥與史語所,專作檔案存貯之用。

        
南京雞鳴寺史語所舊址

史語所入藏了多少檔案

        自1909年由大庫遷出,至1928年入藏史語所,二十年間,內閣大庫檔案數易其主,由公而私,最后又由私人手中進入公藏。因歷史博物館售出的檔案共八千余袋,學界習稱之為“八千麻袋”事件,亦有學者徑稱入藏史語所者為八千麻袋,事實并不恰當,忽略了輾轉播遷中的檔案流散與損毀。

        據曾參與檔案購買的同懋增紙店伙計回憶,歷博散出的八千余袋系兩次分別售出:第一次是永樂至萬歷年間檔案,共十余萬斤,由白紙坊商人合資買去,又分售與各縣紙店,這批檔案完全沒有追回,從此蕩然無存;第二次是午門外朝房和端門門洞內的檔案,由同懋增紙店購得,共十四萬八千余斤(朱偉武:《故宮明清文件檔案流失的見聞》,見《文史資料選編》12輯)。金梁、羅振玉購回的系第二批散出的檔案,共十二三萬斤,并非全部,已有一部分流入書賈、遺老和藏家手中,許寶蘅與徐鼐霖、曹秉章即由悅古齋介紹,由城外十余里某村民家中買得五千斤,“刑部紅本較多,非經水潮濕不能揭分,即已殘缺余半者,只能棄之”(《許寶蘅日記》第3冊894頁)。而李盛鐸后來購得者,亦非羅藏全部。羅振玉自藏的一部分由天津帶至旅順,借肅親王善耆舊邸整理,“與其事者六、七人,主其事者曰何君福謙”(《靜晤室日記》第4冊3136頁),后來捐贈與奉天圖書館。而李盛鐸又于舊檔中揀選一部分自存、一部分獻于溥儀。史語所自李盛鐸處買到的僅有約十二萬斤,傅斯年估計為“七千麻袋”,較之歷博售出者,已少近三萬斤。

傅斯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與李盛鐸接洽購置檔案的同時,傅斯年已與陳寅恪、徐中舒等開始制定嚴密的檔案整理計劃。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準備將史語所劃為文籍考訂、史料征集、考古、人類及民物、比較藝術、漢語、西南語、中央亞細亞語、語言學九組,隨著檔案收購的進行,傅斯年遂有另設檔案組之意。在1928年11月致蔡元培的信中,傅氏擬請聘任陳寅恪、馬衡、陳垣、朱希祖、沈兼士、顧頡剛、羅家倫擔任檔案組研究員。1929年初,九組縮減為六組,即史料學組、漢語組、文籍考訂組、民間文藝組、考古學組、敦煌材料研究組,陳寅恪為史料學組主任,“所謂檔案云云者,即是這一組中事”(《遺札》第1冊177頁)。

        在實際運作中,六組最終又被壓縮為三組,檔案整理事改歸第一組(歷史組),同時成立了由陳寅恪、朱希祖、陳垣、傅斯年、徐中舒組成的明清史料編刊會,于1929年9月正式開始整理,在遷臺之前陸續刊成《明清史料》三編,為民國時期的清史研究開創了新的范式。傅斯年希望史語所藉此一批檔案而“聲光頓起”,事實上已告成功。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博客| 类乌齐县| 隆尧县| 昭平县| 阳西县| 离岛区| 桂东县| 视频| 栾川县| 扶风县| 汶上县| 会东县| 娱乐| 和田市| 通道| 屏边| 横峰县| 大渡口区| 湾仔区| 泸溪县| 临高县| 盖州市| 普兰店市| 浙江省| 林西县| 柳林县| 岐山县| 栾川县| 河西区| 乐东| 水城县| 思南县| 五河县| 临西县| 化州市| 宜阳县| 宽城| 陆丰市| 临海市|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