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郁悶的王小帥,檢驗電影成功的標準就是賺到錢?

最近,導演王小帥自稱遭遇了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原因是他的新片《闖入者》上映以來,僅得到不到1.5%的排片量。一支穿云箭,毒藥導演來相見,大批藝術家們紛紛力挺,導演何平甚至放言:“電影創作人并不悲哀,悲哀的應該是這個時代。”
文藝人的言論總是云山霧罩,要理清其中的邏輯倒也不難。在王小帥們看來,文藝片具有比商業片更高的品質,因而值得更多的院線排片,觀眾應該為藝術花錢。最后的結論是,文藝導演需要更大的尊重。如何尊重?嗯,就讓他們賺到更多的錢吧。
你看,繞了一大圈,結論是電影之為電影,到底是為了賺錢。
文藝青年們別著急,電影導演想賺更多的錢,非但不是什么壞事,反而是他們的本分。 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電影院,都蓋在商場里,不是藝術館、圖書館或者博物館。人們去看電影,就和去商場里逛街、吃飯、唱K、游樂場等等一樣,都是單純的娛樂消費。

問題來了,娛樂消費和藝術欣賞,是不是一回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舉個現成的例子,前不久剛剛刷新內地票房紀錄的,是好萊塢商業片《速度與激情7》。你要以“藝術”的眼光來打量片中的肌肉猛男和大波妹紙,恐怕他們自己也會難為情的。 拜托,人家就不是賣藝術的。
電影(商業電影)是可售賣的商品,類型片會有固定的模式,因為優質的商品就意味著重復、統一和標準化。 導演不需要是藝術家,他們更像是工匠,他們的工作要對得起投資人,對得起分錢的院線,對得起買票的消費者。
對大多數觀眾來說,看電影就像吃快餐。大家去麥當勞吃個飯,你硬要把小火慢燉的菜品加入,無怪乎飯館不樂意,食客不買賬。當然了,王小帥不高興,我也能理解。事實上,我也喜歡小火慢燉的健康食品,但這不意味著它們能代替快餐的便利。至于王大廚在硬塞菜單失敗之后,就此指控飯館搞迫害,抑或是食客沒品位,那實在是不得體的言行了。
藝術之為藝術,區別于商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獨特性。獨特性就意味著成本高、產量低,一個藝術家不會敷衍自己的作品,不會以簡單復制作為標準。這就是文藝電影的稀缺性,它們并無一致的標準,而且不會討好觀眾。
在我看來, 王小帥導演的《闖入者》,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但是王導演提高排片量的立場,卻完全站不住腳。 原因很簡單,院線排片的決定性因素,在于觀眾是否買賬。在一個娛樂消費自由的時代里,人們尊重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自主自愿去花每一分錢。 何平導演說這是“悲哀的時代”,在我看來,除了他們沒賺到錢之外,沒有什么值得悲哀的。
如果他們想說院線排片少無法讓更多觀眾欣賞到這部優秀作品的話,那就更不必悲哀了,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有更多途徑觀看電影,按照慣例,不出半年視頻網站和CCTV6上就會出現《闖入者》,讓那些錯過大銀幕的觀眾后悔并且貢獻點擊量和收視率吧。
做好商業片的工匠們和做好文藝片的藝術家,大家都接受自由意志的驅使,都值得同樣的尊重。至于文藝導演王小帥的郁悶,另一位同樣沒有賺到錢的文藝導演張艾嘉說 : “我說過成功在字典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好’。……我接受票房的事實,但不認為這是失敗。”
郁悶的王小帥導演,你只是沒賺到錢,而這并不意味著失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