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梅蘭芳曾孫:人家討厭的可能不是點翠而是那種表達方式
日前,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青衣、國家一級演員劉桂娟,因為一則“點翠頭面”的微博引起網友關注。
4月25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致電劉桂娟,她電話里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團領導下命令不讓在此時段接受采訪,之前她已經拒絕了很多媒體的采訪;二是作為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發表文章,已經對該事有了定論;三是現在國家在保護發展京劇,各個劇院都在置辦行頭,就連戲曲電影也在仔細準備行頭。姑且不論置辦點翠是劇團乃至是國家行為,愿意花錢購買,是為了讓京劇表演更精彩,不礙誰的事。她認為,出現的爭議太無厘頭,就是有一些人在無端攻擊而已。


梅瑋,1982年出生。“到了我九歲的時候,爺爺、奶奶說讓我試試,看看祖師爺賞沒賞我這口飯吃”,于是,他被送到春芽少兒京劇團學旦角。在少年宮一直學到高中,梅瑋的年齡大了,塊頭也大了?!鞍嗬锏暮⒆佣己薏坏帽任倚?、10歲。老師說,少年宮都是小孩,我們也教不了你了。”梅瑋就開始在家自學,“那時候,我爺爺就給我吊嗓子。有時候九爺爺(指梅葆玖,梅蘭芳第九子)就給我做個指導。還有王志怡老師。”
雖然有一定的秉賦,也一直都在學戲,但梅家并沒有讓這個孩子背負起梅家的事業?!懊芳?,包括我父母這一輩,都希望我多學文化,好好學習,把學戲就當作一種業余愛好”。此后,梅瑋考北大、讀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就像家里希望的那樣“從研究的角度,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研究梅蘭芳、發揚梅蘭芳,去繼承這個流派的東西,而不是只在舞臺上去展現這門藝術”。
目前,擔任梅蘭芳紀念館研究中心主任的梅瑋,被大家笑稱為“高級票友”,他偶爾也會登臺表演。平日,梅瑋主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梅蘭芳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上,目前正在整理梅蘭芳劇本、戲單及往來書信。
出身于京劇世家、有演出實踐并有理論研究的梅瑋,對關于“點翠頭面”的爭議和爭議背后涉及的京劇傳播有獨到的看法。他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引起爭議的一個原因是劉桂娟的表達方式不當。此外,在他看來,京劇遠沒到需要振興的時候,現在需要做的是建立京劇傳承人制度,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新,以面對當代青年的審美變化。

澎湃新聞:日前,京劇演員關于點翠的言論引起了一番爭議,請你介紹一下“點翠頭面”?
梅瑋:“點翠頭面”是中國傳統盔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光是京劇,在其他劇種也會用到這種技術。在古代宮廷中傳統的鳳冠、盔帽也會用到這種技術。
為什么要使用這種技術,是因為當時的漂染技術不夠好,織物達不到像翠鳥羽毛顏色一樣的效果。這是歷史的客觀存在,只能用這種天然的方式來達到這種效果,再說當時也沒有環保意識。京劇表演中需要鳳冠霞帔,從晚清時期到民國初年都用這樣的方式。
澎湃新聞:現在還用這種技術嗎?
梅瑋:現在很少用了,基本上不用了。解放以后,大家認識到點翠對生態的破壞。當時也提出,這些傳統都是給富貴的人做的,要反對奢華,1950年代統一做了一次點翠以后,這種方式就被禁了。
我去過北京的盔頭廠,都用絲綢、化工的織物去做頭面,不再用翠鳥的毛做點翠了。

澎湃新聞:這條微博為什么會引發這么大爭議?
梅瑋:在我看來劉老師初衷是好的,但表達方式有些錯位。而且現在的社會很敏感,的確可能大家會對國家辦的劇團有一些想法,正好她就點炮了——我們團有的是錢。觀眾可能就不愛聽了。
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提倡低調、內斂。中國的藝術不是張揚的藝術,但又常在低調時讓人眼前一亮。就像梅先生去美國、蘇聯,都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去的。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中正平和的思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
澎湃新聞:你怎么看待這種爭議?
梅瑋:在我看來,劉老師實際上也是好意,她是想把點翠這門藝術給大家介紹一下,很美很漂亮。但她沒有抓住這個點,把事情做壞了。
如果她從傳統工藝、藝術價值上介紹點翠,并且作出解釋,雖然傳統的點翠很美,但現在由于它對生態破壞比較嚴重,已經被現代技術取代,不再從翠鳥身上取毛,那別人肯定能接受。她上來就提點翠頭面值十幾萬,現在更要值四十萬不止。你把經濟價值提出來,大家就不愿意了,我看了也不舒服。好比象牙不是該用來做藝術品的,但歷史上留下來了的牙雕都是藝術品。我們強調它的藝術價值,而不能一味強調它值多少錢,藝術跟金錢掛鉤太緊就變味了。
大眾的評論也有一定道理,如果你用很正式的方式對藝術進行介紹,我想大眾也能接受。劉老師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說的方式不太好。我想,和劉老師有爭論的人,可能并不是討厭點翠這門藝術,而是討厭這種表達方式。這是一種表述方式的錯位。
作為一個藝術家,應該更多從藝術的角度去介紹,這樣,大家會更容易接受。就像我現在在(梅蘭芳)紀念館做的這些研究,也是從藝術的角度介紹梅先生做了哪些事情,而不是說介紹梅先生賺了多少錢,因為大家關注的是他的藝術成就。
藝術家要德藝雙馨,首先要以藝術為重,首先要有德。不能一說就把藝術就和錢掛鉤。梅先生也從來沒說過一件戲服多少錢,包括梅葆玖先生也沒說過這話。人家進戲園買票是看你的表演,不是看你的鳳冠有多華貴。為什么京劇歷史上有的人能成為大師,有很多人成不了大師,就是有很多人把金錢看得太重。
我不認為京劇不景氣,只不過它現在不是流行文化了
澎湃新聞:這種爭議,也牽涉到京劇的現代推廣方式,你覺得該怎么樣去繼承發展京劇?
梅瑋:不能否認藝術的發展有規律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會有變化。就像梅先生當年經歷了京劇的巔峰時期,那時,寧可看京劇也不去看電影聽演唱會,雖然當時也有周璇、胡蝶這些大明星的電影和演唱會。當時,西方的東西還沒有大量進入中國。那個時候京劇屬于流行文化。京劇這個名字最早是由上海的《申報》正式提出的。19世紀六七十年帶京劇才算正式形成。1876年到1920年才多少年,對那會兒的人來講,京劇就是流行文化。當時昆曲已經不行了,昆曲對那會兒的人來講太雅了,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解放后,京劇雖然受到時代發展的一些沖擊,但我不認為京劇不景氣?,F在梅蘭芳、長安大劇院的票也能賣出去。只是,現在不是京劇獨大了,那會兒六七十家劇院,京劇獨大,沒有那么多電影、那么多電視劇。
不要提振興這個詞,什么東西要振興那就是快完了。我不認可“振興京劇”這種說法。你去戲園子里看看,現在喜歡京劇的人仍然不少,只是相對來講,沒有像民國梅先生那會兒火爆而已。
我說的是怎樣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傳承這一塊,我覺得各個派別的弟子,作為傳承人,他們至少要掌握百分之八九十的本領。中國要把傳承人的制度建立起來,國家或者院團出專門出一部分經費,培養傳承人。讓他們把老先生的戲好好學起來,再帶徒弟,做必要的展示,那么這樣幾百年后還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京劇。
發展這塊我覺得不要有太多束縛。要了解觀眾的審美,根據觀眾的審美調整演戲方式。上世紀三十年代,梅先生已經把追光、轉臺等舞臺效果都全用上了。褒玖先生不也在京劇中加了交響樂嗎?效果也很好啊。以前的LED屏過時了,現在為什么不能用3D技術、全息攝影?
此外,內容上為什么不創作一些反應現實的劇目呢,現在已經不是王侯將相的時代了。看戲是為了放松,如果老演傳統的,年輕人不一定能看懂,年輕人看不懂就不愿意接受。如果梅先生在,他肯定也會與時俱進的。
傳統就是要保護,這樣,在一百年兩百年后,我們還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東西。發展創新那就是另外一條路,不斷地創作讓新時代的人們愿意看到的東西。這樣是兩條腿走路。光有傳統沒有新東西就進博物館了,光有新東西沒有傳統,人家會說你那個東西不是東西。
回到我們討論的點翠這事上,點翠就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我們現在用其他方式達到了只有用翠鳥的羽毛才能達到的效果,但我們不能因為有了新的技術就把點翠拋棄了,最起碼我們要知道,歷史上有一種服飾是用點翠的方式來做的,這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