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刀代筆”,浙博以及木刻版畫回溯革命和建設歷程
澎湃新聞獲悉,“以刀代筆——浙江省博物館藏版畫展”將于7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對外展出,以此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近百年的中國美術史,新興木刻自誕生以來便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展覽選取張漾兮、楊可揚、張懷江、趙延年、趙宗藻等老一輩版畫家的部分代表作品,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喚起人們記憶深處的回憶與共鳴。
木刻版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中國,刻工依照畫稿刻制木版,再付諸印刷。木刻印刷技術大約在14世紀初傳入歐洲,到19世紀,歐洲產生了由畫家親自刻版的創作木刻。較之其它畫種,木刻版畫具有易于傳播的優勢,成為“為大眾而藝術”思潮中的代表。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先生積極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一批左翼青年積極響應,木刻版畫由此成為批判現實的有力武器和喚醒民眾的重要手段,開創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歷史。
回顧近百年的中國美術史,新興木刻自誕生以來便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版畫家們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反映舊社會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現實,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斗爭,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的藝術創作仍然緊扣時代脈搏,刻畫社會主義建設中勇毅的勞動者,謳歌偉大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
展覽將分為“舊時民生”、“萬里戰歌”、“日新月異”三個單元,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喚起人們記憶深處的回憶與共鳴。
第一單元 舊時民生

搶米 張漾兮 1947

攤販的悲哀 趙延年 1947

煤礦工人 張漾兮 1948
第二單元 萬里戰歌

默誓 趙宗藻 1957

會師 趙宗藻 1961

戰令 張懷江 1986
第三單元 日新月異

婺江邊上 趙宗藻 1954

運糧入社 張漾兮 1958

爭分奪秒 趙宗藻 1975

前面就是南京路 楊可揚 1981

立交橋 楊可揚 1987

九十年代 趙延年 1999

曹楊今昔 楊可揚 1999
(本版圖文資料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