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華盛頓郵報:3/4中國留美博士畢業后在美再呆十年

“要成為超級大國,沒有哪個國家不需要科學與工程基地。建立現代工廠,發明新產品,分析與處理污染,食物安全與疾病等復雜的社會問題都十分必要,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還需要建設軍事基地。中國的崛起再一次證明了這個不言自明的真理。”文章這樣開頭。
文章稱,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逆轉。文化大革命時期,百萬中國人被下放至農村,中國曾經拒絕現代科學。中國“有效”地關閉了許多大學,入學考試也暫停了。從1966年到1969年,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人進入大學,這種大學教育禁令一直持續到1977年。
文章表示,但自那以后,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與黃偉(音)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開始了科學技術的“大飛躍”。
這項研究稱,中國從科研的“小角色”變成了除美國以外科研投入最大的國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科研經費總額達到2080億美元,而美國與日本的這一數額分別是4290億美元與1470億美元。但是,整個歐盟的科研經費為3000億美元,超過了中國。與此同時,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爆發式增長。從1990年到2012年,每年獲得理學與工學學士學位的人數從14888人增長到了125864人(這一數據還不包括獲得高職證書的學生),更高學位的人數同樣也高速增長,這一段時間里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每年從1626人增長至27652人。
同樣地,中國在全球科研論文中所占的比例也大幅提升,從1990年的6285篇(占全球數量的1.2%)增長到2012年的116633篇(占全球數量的13.7%)。美國仍然占據榜首,但是所占比例從1990年的32.5%下降到2012年的30.8%。
兩人在研究報告中寫道“中國的科技大飛躍是現代學術圈中的一次決定性事件。”
文章稱,這項報告同時也對中國的科技進步持謹慎態度。他們指出,中國的人口幾乎是美國的四倍,這一點也從大學畢業生數量表現出來,而不是“上大學的比例”。在1%最被廣泛引用的論文中,美國論文2012年所占的比例為46.4%,遙遙領先于中國的5.8%。
美國也在中國的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成為了中國學生心儀的目的地,2012年,大約40萬中國留學生中的60%選擇了美國學校。他們占據了美國留學生總人數的1/4。弗里曼與黃偉并沒有指明有多少人留在了美國,但他們引用了一項估計的數據,大約3/4的中國博士會在取得學位后的十年仍然留在美國。
文章稱,美國影響力的另一方面在于合作。中美科學家正在成為彼此最鐘愛的外國研究伙伴。中國海外研究合作一半是與美國人合作,中國科學家能從美國實驗室學習到最好的技術,而美國能夠分享中國科學家的洞察力。
兩名哈佛學者表示,一切都代表著好兆頭。如果中國保持現在的科研地位,全球科技將會更加迅速地發展。每個人都能因此獲益。兩國的科技合作能超越國界,這是一個樂觀而似乎可信的觀點。
但悲觀者表示,中美兩國已經是經濟上的對手,甚至還有可能成為軍事上的敵人。與中國合作也許似乎會成為短視的行為,并讓美國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核心問題仍然是:中美兩國的利益可以得到兼顧嗎,還是會互相沖突?
(編譯 彭越,上海外國語大學iChina媒體工作室為報道提供幫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