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李開元:游俠劉邦如何成就帝業

李開元
2015-04-30 17:01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編者按】劉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歲。62年生涯中,他在戰國時代生活了35年,秦帝國時代生活了15年,余下的12年,他參與了新的歷史時代—后戰國時代的開拓,成功地借助時代的動力,引領劉邦集團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王朝。

        4月24日晚,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李開元在三聯韜奮書店開講“游俠劉邦:從戰國、帝國到后戰國”,講述盛行于戰國時代的游俠風尚,是如何影響了劉邦的整個人生,又是如何地影響西漢王朝的建立,進而影響到后戰國時代的精神面貌。

        本文原載于“三聯書店三聯書情”微信公眾號(sanlianshutong),澎湃新聞授權轉載,文章略有刪節、改動,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李開元教授講座現場

        我們講時勢造英雄,但同時說,英雄出來以后又會改變時勢,叫引領時代。劉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死于公元前195年,一共活了62歲。以前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劉邦實際上是在戰國時代生活了35年,而在秦帝國的時代他只生活了15年,最后的12年就創建了漢帝國。所以在他最后的12年之初,就是他起兵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快50歲的人。我們就想一想,一個像我們自己這樣的人,35歲以前你的人格、你的思想都已定型。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劉邦的思想、風格,基本上都是在戰國時代定下來的。這是我們以前很忽略的一個問題。

        劉邦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三個時代,時代是怎么把他這個人物塑造出來的,然后他又把以前歷史時代的特點怎么帶到他新開創的時代當中來?這個問題就是說,在戰國時代他的個人的經歷和特點,是怎么影響到他后來創建漢帝國的。前面這35年我們以前是不清楚的,不但我們不清楚,實際上2000年以來都是不清楚的,所以這次我們要特別把這一點講清楚。

一、戰國時代的劉邦

        與秦始皇是同一代人:一個皇帝一個小吏

        我們的話從哪里開始呢?就是《秦崩》這本書的開頭。

        這本書最初我寫完以后沒有地方要,交給出版社、雜志社,他們不知道這是什么,不是學術,都沒人要。我沒有辦法,就放到一個網站上,叫“象牙塔”。這個象牙塔網站是我的同學、歷史研究所的陳爽所建的。陳爽說,這書的一句話就吸引了他。什么話?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秦漢史學者的感覺中,秦始皇和漢高祖劉邦,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人。你想秦始皇經過了戰國時代,消滅六國,統一天下;而劉邦是把秦帝國推翻以后又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分封諸侯王。這兩個人好像根本不在一起,長期以來也沒有一個歷史學家把這兩個人物放在同一個時代、放在同一篇論文里(做研究),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后來我自己把這兩個人的年表整理到一起,有一個很大的發現。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漢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他們之間只有3歲的年齡差。從這個年代的小小的整理,就發現一個大的問題,秦始皇只活了50歲,劉邦活了62歲,就是說,他們實際上在同一個天空下生活了47年,這兩個人完全是一個同時代的人!一個成為皇帝,一個是下面的小吏,秦始皇對劉邦其人完全沒有印象,根本不知道他;可是,劉邦一直是在秦始皇統治下生活的,秦始皇對他一生影響非常大。這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情。

        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緣于我們老講斷代史,到秦漢就劃開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前后時代連起來的話,把這個斷代觀念打開的話,會有很多新的發現。斷代的成見是一個墻,阻礙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如果拆開以后就會發現有很多以前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新東西。后來我也覺得非常愉快,有這么大的一個快樂的發現,像陳爽,他說研究歷史幾十年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一點會引起什么后果呢?我們后面就會看到。

        三十年游俠生涯,追隨信陵君

        剛才講到了,劉邦47歲起兵,這個時候他的人生已經過去了大半。他是在戰國時代定型的,而戰國時代是我們最不熟悉的,因為時代非常亂。秦帝國建立以后,劉邦的生活面貌有了變化,但是這個變化很小。而到了秦滅以后,時代又回到了戰國。所以戰國對劉邦、對漢帝國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我們現在就開始看,劉邦,漢帝國的創建者,35歲以前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就像我們現在的一個人一樣,35歲基本定型了,可是史書上卻讀不出來。司馬遷寫的,說劉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兩千年以來我們解釋不清楚,很多講他是一個無賴,流氓,又沒有工作,什么事不干,或者干脆是一個農民、平民。兩千年來都是這樣。可是這種說法怎么也講不通,是非常表面的。后來我在仔細整理的時候感到,如果沒法理解劉邦早年的生涯,就根本沒有辦法理解后面的歷史,后來漢帝國當中的君臣之間、那種非常有意思的英雄人物的關系。簡單說他是什么?他早年就是一個游俠,或者我們用現代說法,就是俠客了。這是兩千年來都沒有注意到的,也可以算是第一次把他定位在這兒。司馬遷為什么沒有寫?告訴你,司馬遷不能寫,后面給你講為什么不能寫,把這個話頭留在后面再來解釋。

        劉邦三十幾歲的時候,是楚國人,他在楚國沒有參過軍,也沒有做過生意,也沒有種過田。雖然他兩個哥哥都種田、置了一份產業,但他完全沒有。一直說他到處浪蕩,還有到處喝酒,亂交朋友,不為鄉里所喜歡,我們俗話講地痞流氓。我們重新定位以后發現,他早年游俠的關系可以從他的朋友圈里找到,史書上沒有寫,可是我們可以從他早年的交往中看出來。劉邦他從成年以后到37歲,他的歷史就是游俠的歷史。

        我們講他是游俠,第一,劉邦心中有向往的偶像,就像我們現在追星一樣。他追誰?他到處浪蕩,是有目的的,他是去追星的,他心中當時最高的境界,就是戰國時代的信陵君,那個有名的魏國公子,門客幾千人,劉邦以前最敬仰人物就是這個人。從哪里可以看得出來?劉邦成功取得天下以后,每次他到大梁,就是到信陵君家鄉的時候一定要祭拜他,而劉邦臨死那一年,他又去了,還給信陵君專門設了守墓的五戶人家。還有就是劉邦后來一直把信陵君的孫子魏無知帶在身邊。他年輕時代的偶像就是信陵君。

信陵君

        游俠本身并沒有一個嚴密的組織,但是有一個上下的關系,上面是大哥,下面是小弟,大哥照顧小弟各方面的生活,小弟要服從大哥。游俠在戰國時代是沒有國籍的,在各國之間可以流動,信陵君的門客各國人都有,孟嘗君的門客各國人也都有,但是大致有一個不成文的等級,大概是客人有下客、中客、上客,待遇不一樣,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吃魚的,有馬車坐的,毛遂自薦,都不一樣的。在游俠品格里,最高級的我們稱為“國俠”,縣里有“縣俠”,鄉里有“鄉俠”。俠中最高的就是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這些都是王公、王子,富可敵國,但是他們還不滿足,在門下大量收留了門客,成為國俠。最高等級的都是千人級,像平原君這些都是三千人級,這是中國歷史上唯有這個時代出現的新的事物。

        我們剛才講了信陵君是國俠,次一級的人中非常重要的是張耳,張耳后來是劉邦的親家,劉邦封他為趙王,一生關系非常密切。另外還有一個人,劉邦在沛縣的同鄉叫王陵,這兩個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土豪,特別是像王陵,他就是沛縣人,但是在沛縣是什么人?是劉邦的大哥。劉邦是在王陵門下,拜王陵為大哥的。王陵是沛縣里的縣俠,劉邦在他下面。一縣之內的游俠也是有等級的,慕名要附在你門下,數十、一百人都可以。而這種關系就影響到后來,劉邦做皇帝以后王陵做丞相,王陵是不服氣的,劉邦起事時王陵并不參加,原來他是做過劉邦大哥的。

        再一類就是鄉鎮上的鄉俠。劉邦在豐邑,他是鄉上中等的小俠,他下面還有一幫兄弟,經常帶著一幫人三五成群。很有名的事情是,劉邦經常帶他們去大嫂那兒吃白食,次數多了,大嫂實在煩了,有一次劉邦的人一來她弄出洗鍋的聲音,兄弟們知道沒飯了,就都散了,可劉邦進屋一看還有飯菜,于是就忌恨他的大嫂。他取了天下以后唯有對大哥是沒有分封的,后來太公(劉邦之父)實在看不下去了,一再說情,最后封了“羹頡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飯菜刷鍋侯。可見當年的事情對他一直影響非常大。最下面的就是盧綰,劉邦起事之后一直在劉邦身邊,從小就是劉邦的跟班。

        剛才我們講了信陵君,劉邦是他的粉絲,就像現在崇拜周杰倫這樣的歌星,把信陵君視為心中的偶像、太陽。但是他沒有直接跟過信陵君,信陵君死的時候劉邦才14歲,劉邦只是聽說過,他怎么表達對信陵君的敬仰呢?他跟隨張耳。張耳年紀比較大,在信陵君門下做過門客,跟過信陵君的,張耳身上很深地感染了信陵君時代的游俠風尚,他是一個典型的游俠。

        張耳故事就很豐富了,信陵君死后門客散了,張耳就流落到地方。我在書里已經寫了,他靠的是太太。我們說婚姻非常重要,戰國時代英雄人物很多都是靠姻親的幫助,這是天經地義的。張耳就是靠他太太,他太太那是富家的女兒,她不滿意她的前夫,看不上他,沒出息。她不愿意,說我不要這個丈夫了,戰國時代是可以把他休掉的。怎么辦呢?她的父親說,如果一定要換丈夫,可以介紹一個人,就是張耳。張耳是原來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死后他就很窮,但是游俠的名氣還在,最后富家女看上了他,就把原來的丈夫休掉嫁給張耳,張耳由此而發達起來。先是有妻家的財產、勢力幫忙,他是魏國人,而且非常有名,在魏國用了信陵君的大旗,做了有名的游俠,被魏王認命為外黃縣的縣令,混到了魏國的主流社會。所以他是黑、白兩道都通吃的。我們講婚姻,陳平也是靠老婆家,劉邦也靠,所以要找一個好老婆,婚姻就是要講究實力嘛,吃軟飯也是一個很有講究的事情。讀歷史就知道,就是這樣的。

        這個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史記?高祖本紀》高帝十二年條十二月,高祖曰:(四月死)“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最后劉邦死之前還去祭拜信陵君。這是從史料里面讀到,《史記》里面的史料是非常零碎的,如果一般地讀是讀不出來的,所以就看你怎么讀法。人人都說,我都看過了,可是你要讀出來的話,要把非常零碎的東西連接起來。這需要聯想的能力、統合力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做歷史絕對必要的,特別是古代史,沒有想象力、沒有推理能力,做不好。

        我們知道劉邦從來不恨秦始皇,秦始皇是他心中另一個偶像。信陵君是他在民間時心中的太陽,進入秦帝國時代,換成了秦始皇。所以后來他對秦的態度,和項羽完全不一樣。

        我說劉邦見張耳這個關系,史料上只有簡簡單單幾句話。你讀《史記?高祖本紀》,什么也沒有,可是《張耳傳》談到高祖,“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這話怎么理解?就是說他多次去跟隨張耳,住在張耳家住幾個月。我們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劉邦是在豐邑,江蘇省的沛縣豐邑。張耳在哪兒?在河南的民權縣。如果把地圖拿來看看的話,可以明白,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為了追星(張耳),要徒步走幾百里路要到外黃縣去張耳府上去交投名狀,說我來參拜大哥,張耳很看中他,一住幾個月。

        此后他和張耳的關系終生不斷,張耳有難就投靠他,而且他們以后是兒女親家,呂后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就是嫁給張耳的兒子張敖,戰國時代留下的關系一直影響到漢帝國時代,其實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我們簡單地清理一下,劉邦在沛縣的大哥是王陵,在《王陵傳》里有兩句話,“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都是一個縣的,王陵是縣里的豪強,劉邦是普通人家,劉邦還在沛縣混的時候,他奉王陵為大哥。后來這層關系影響很大。還有一個人,雍齒,是劉邦一生的死對頭。在沛縣黑道的時候他們倆就是對頭,一直到后來起兵、劉邦做皇帝以后,都是恨不得隨時殺了他,但是殺不了。在沛縣這批人里,舊的關系限制了劉邦。取得天下后,有一天他和張良在一起,將士在那兒議論紛紛。他問張良,他們干嘛?張良說,要謀反,怕你封的不公平,不公平就造反。張良建議,你一生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這個雍齒。張良說,你就封他,這樣大家就都安定了。雍齒從他在沛縣的時候就是對頭,是死跟王陵的。而盧綰,是劉邦的跟班。

        說到這兒,我們就要講一下司馬遷,他對游俠是非常贊賞的。

        司馬遷對于游俠的贊美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伊尹負于鼎俎,傅說匿于傅險,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在古代,后來的歷史學都批評他,說司馬遷怎么還贊美刺客游俠?司馬遷講,游俠的行為雖然不合于主流,不為正義,但正義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價值觀的判斷有所不同,游俠的行為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只要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且做完以后他不求回報,他覺得達到一個仁人的境界,就完美了,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司馬遷說,“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說這輩子誰沒點事兒?有事的時候,特別是在主流社會迫害你的時候,怎么辦?司馬遷自己就是受害最大的,那個時候如果只是按照法律的說法、按照官方的說法,司馬遷就該完蛋。這個時候另一種勢力出來幫助你,那就是民間社會的游俠,他們就敢于蔑視法律,從另一種價值觀的角度伸出援手,司馬遷感嘆的就是這個。他說道,以前的圣人,帝舜、伊尹、傅說、呂尚、管仲、百里奚、孔子都有災難,他們遇到災難的時候都有主流價值觀以外的援手幫助,所以司馬遷說,圣人況且都這樣,我們這些中等人才,在一個亂世里面,遇到迫害的時候怎么辦?感嘆萬千。司馬遷這樣說,這和他自己個人的經歷有關系,所以他把游俠捧的非常高。

        戰國時代的游俠風尚

        我們今天講講,從社會更高的角度來看,游俠是什么東西?我們剛才講的是一些事實,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一點總結。游俠,是民間的震懾力量,政府和法治總有力所不及的地方,而一旦達不到,就留下一個真空,這個真空一定會有力量來填補,這是一個隱形的力量,這就是民間的震懾力量。換句話說,游俠就是黑道,政府就是白道,這兩者本質上是一個東西,就是一個強迫性的、壓制性的人間的統治體系。其中一個在主流上,一個在潛流里面,這兩者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我們在劉邦身上就可以看到,他就是由黑道轉變到了白道,莊子很有名的話就是這么說的,“竊國者為諸侯”。

        古代是沒有游俠的,商周以來都沒有,哪里聽說過?游俠是在戰國時代出現的。什么原因呢?天下是氏族國家的邦聯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的宗法社會,政治是分封氏族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體的井田邑里,一切一切,都在氏族血緣的網絡之中。古代社會就是血緣關系完全占據了所有的關系。但是這個關系到了戰國時代發生了變化,社會直接影響到個人的人間關系的變化。

        戰國時代,因為列國之間的戰爭、兼并,古代國家的崩潰,原來的血緣關系崩潰了,經濟關系、社會關系都崩潰了。各國都紛紛實行變法,全民皆兵,開始建立一個王權官僚體制。這個時候重新以官僚制和法治來規范人們之間的關系,就是人和人之間必須有一個規范,血緣關系逐漸瓦解以后就要用法治來規范。可是在這個過渡期里,剛好就在次序混亂中留下了一個活動的余地,留下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戰國時代別的我們就不講了,就特別講諸子百家,這是在社會“文”的一面;另一面,就是游俠,這是“武”的一面。諸子百家,從官學——也就是以前貴族掌握的學問——崩潰以后,民間人士重新開始在文的方面得到自由,這當然是另外一個話題,我們講的是武的方面。

        游俠是戰國時代一個新風尚,在社會的這種新舊交替之中,一部分從舊有的氏族血緣關系網中解脫出來的武士,由于種種緣故,沒有被新的官僚法制體系編入吸收,成為脫離于社會主流之外的游民。他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縫隙間,以自身的行動尋求新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連接關系,開始構筑新的民間社會。在這種變化當中產生的人際關系,就是任俠的風氣,由此構筑成的民間社會,就是游俠的社會。

        所以“游俠”同時是一個新的價值觀,是一個以前我們沒有見過的新的生活方式,影響了以后的兩千年。用簡單說的話,個人基于互相之間的理解,成為知己,我們就互相拜托了,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游俠是一定要動武的,感恩圖報,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哥們兒義氣”,這個東西提升以后是一種新的人際關系,男兒之間的友情。他們沒有一個固定組織,但是有一種非常柔性的網絡狀的社會連接關系。游俠的最高境界就是“士為知己者死”,這是非常高的理想,所有東西都在這之外,什么大道理,什么法律,沒有關系,只要你是我的知己,我可以為你死!這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一個新的東西。

        戰國時代的任俠風氣,根植于人性中個人自由放任。人性的一個方面是,我們需要有秩序,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自己不要有人管。所以人本來就有一種自然放任、不受社會群體約束的天性,游俠就是這種表現。而且戰國社會第一次出現的對法制吏治的反動,我不服你那個,我一定要講究我個人的自由!所以我們說,戰國時代的游俠風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非常重要的自由的個人和個人之間的友情,既非血緣的,又非政治的,也不是官方的,這是個自由的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一種新的價值觀,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同時我們也講,游俠到改朝換代的時代就是變動革命的力量。而劉邦,我們最后的結論就是,他屬于戰國時體制之外的時代潮流,非常重要,而且他和他那個時代的戰國的游俠風氣是連為一體的,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到了這兒,劉邦在戰國時代,35歲以前,他就是一個游俠。我們基本上可以這樣作這個結論。

        來看一點照片,我們講到哪兒算哪兒吧。

        我自己做歷史的比較喜歡行走,以前我也不喜歡,后來我做歷史敘事,有了改變。現在看《史記》是看不清楚的,一是受語言的限制,還有受材料的限制、受體裁的限制,年代、人物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不要說一般人,就連專家都是糊里糊涂的。沒人把事情很清晰地用現代的方式敘述出來。所以我們說歷史是今天現在和過去的對話,我們怎么對話?就是歷史需要不斷地重新敘事,所以我后來就做這個工作。歷史在時間中已經消失了,可是在空間上還留下了東西,特別是文物。對文物,我們講有兩重定義,既屬于古代,兩千年秦始皇的墓是秦始皇的,可是又屬于我們,就是一種穿越。所以我們做歷史研究的時候,就需要有這種穿越的精神,穿越的特點在哪里?你要去,一是你要利用出土的文物,還有你要去現場。特別是現在,我這書里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東西就是,所有我寫的地方我一定會去。特別是去了以后才知道到現場的時候那種感受,有的時候一腳踏上那片土地,歷史就浮現在你的眼前。那種樂趣!這些年做歷史最大的樂趣就是這個,樂不可支,而且做歷史興趣越來越大。現在還有很多人說要跟著我去走,但是我們比較艱苦一點。

        我去過沛縣,劉邦有個傳說,說他母親在水邊上遇見龍了,才生下他。我們去沛縣一看,這完全是一個鄉野,非常窮的鄉野。現在看,那都是我們中國最窮的農村之一,縣里都不知道土到什么程度,之后才明白劉邦為什么后來見到秦始皇,連路都走不動了。到了咸陽,就像今天到了北京,從來沒有出過鄉的人到北京天安門一看,絕對是這樣。這是沛縣的一個亭,因為有宋代的碑,被挖出來了,紀念劉邦的誕生。

龍霧橋碑亭

        這是后來修的漢皇陵,是劉邦的陵,也在沛縣。門口幾位就是號稱劉邦的后代子孫們,不過你過想想,這么樣的一個地方出了一個劉邦這樣的人物,幾千年就這一個,那真是!

豐縣漢皇故陵

        這是在開封,我們知道信陵君是在魏國的首都開封活動的。開封的大相國,據說是當年信陵君的府第,他當年宴請豪紳都在這兒,如果你讀過《史記》,去了以后就會感受不一樣。

        
信陵君故宅

        再看這個(夷門)。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中特別有名的夷門侯生,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今天的開封,是當年魏國的首都。這就是夷門。這個地方有一座山叫“夷山”,所以稱夷門。黃河反復地泛濫,把所有東西全部淹了,魏國實際上在地下25米以下的地方,現在的開封都是后來建的。這個地方是夷山,夷山經過黃河泛濫以后,它的山頂現在變成平地了,所以在夷山山頂上修建的建筑還在,這是非常重要的。站在這兒的時候,我有一個感覺就是,好像聽得見信陵君駕著馬車叮叮當當地接侯生,侯生說我有一個朋友叫朱亥,一定要見他。就感覺進入那個境界了。所以我在書里盡量想把這種交融的境界,通過這種實地的考察表現出來。這是我感覺到的一個極大的樂趣,以前純粹寫論文是沒有的。當然我的論文也在寫,只是更大的樂趣在那里面。   

 夷門故址

二、秦帝國時代的劉邦

        下面我們講帝國時代,秦帝國的影響非常大。我們除了講歷史細節以外,有的時候也適當地做一點概括。秦帝國有一個特點,它是天下唯一的國家。中國歷史上也沒有見過這樣的國家,世界上也沒有。這個國家沒有外交。你想一想,羅馬帝國也不是這樣,羅馬雖然是一個大帝國,它還有很多外國,我們秦始皇老先生,把戰國諸雄滅了以后,他所知道的世界就是這么大,他認為他統一了全世界。他不知道西方還有羅馬,他也不知道還有絲綢之路,他聽說北方有一個匈奴,派30萬大軍把匈奴趕走;聽說南方還有部落,又去把他們打走。所以秦是一個沒有外交的國家,而秦始皇是認為他統一了全世界的。可能歷史上也只有他這一個人,或者還有某小島上的島民會這樣認為。

        他建立了一個體制,叫皇權官僚體制,非常厲害,影響兩千年直到今天,這個內容就太多了。

        然后他又把所有人重新編戶,我們的戶口政策就從這兒來。給你編上戶口,不許動,固定在戶口上。劉邦怎么辦,你到處流浪還行嗎?這個時候秩序就有了。諸子百家徹底消滅了,因為所有人一律都去學法律,這是李斯的手法,要學習就到法官那兒去學法律,“以吏為師”,大家都遵守法律了,諸子百家、文學藝術完全沒有了。另一方面,我們今天講游俠,游俠也就滅絕了,以前不知道游俠是怎么滅絕的,把劉邦案例一看,就一清二楚。一文一武,都徹底滅絕了,秦帝國就是一個大監獄或者大醫院。

        公元前223年,秦就把劉邦的家鄉淮北攻下來了。可以想一想,楚國滅亡,對于地方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政治革命,解放前到解放后了,一下子就變了,可是關鍵問題。對于游俠劉邦來說這個影響還比一般人要大得多。為什么?戰國七雄唯有秦國沒有游俠,秦國一開始就實行了嚴密的法治政策,在法治之下游俠是失去了生存的根基的。秦是法治國家,嚴密的法律、高效率的官僚機構,是它戰勝六國的最根本保障。秦軍占領淮北以后,依照多年來推行的政策,摧毀舊有的楚國地方政府,設置泗水郡統領淮北,沛縣作為泗水郡屬縣的編制,也開始于這個時候。

        再按照秦的辦法編戶籍,每個人都要登記,寫個竹片,要登記你姓名、財產、住所,包括膚色,全部都要記下來。這比我們現在見到的任何戶籍制度都詳細,你的爵位、你的家庭成員構成非常清楚,全部要登記。登記以后,每年要查,要重新來一次,老年人走不動,車子推了也要去政府那兒,本人一定要來。秦是非常嚴密的,那種法治的嚴密超出我們想象,超出兩千年來的想象。特別是近年出土的秦簡,一看嚇了一跳,那么嚴密的法律,那么苛刻的法律!

        有了戶籍以后,征兵是按這個,征稅也是按這個,五家一伍,互相監視,都不能隨便走,外出要發通行證。你不能走了,五家之間互相是監督的,全部固定好,你的財產、所有爵位都固定好,大家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就是在這種新制度的推行中誰受的影響最大?游民,像張耳、劉邦,他們不喜歡生產,也不做生意,什么也不做,到處流浪,互相之間串聯。可是這批人現在串不了了,因為讓戶口給定下來了,要出去得在鄉政府開證明。那可不開給你。如果私自離開戶籍所在地那是非常嚴重的犯罪。我們在這個時候才理解了法家,法家的理論就認為諸子百家,還有游俠,這批人是擾亂國家秩序的,一定要嚴厲取締。沛縣原來就是一個吏治比較松弛的地區,游俠是老大難問題,新政權到來以后,打擊游俠是當然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張耳。秦軍攻占大梁以后,第一個通緝的就是張耳,張耳就逃亡躲起來了,到一個小區當看門的了,躲了很多年。

       做泗水亭長,成就劉邦的朋友圈

        剛才我們說了秦的壞話,我們要說說秦的好話。秦是法治國家,按章程辦事,我們看了秦簡就知道,這是非常嚴格地按法律辦事。法律雖然很冷酷,但非常公正,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社會關系的人一視同仁,沒有例外。楚國不行,原來是貴族社會,劉邦上不去啊,所以沛縣歸了秦國以后,按照秦國的制度,縣長是中央派來的,但是地方的官僚都是在當地招募的。當地有選拔考試,非常公正。通過推薦和考試來選拔小吏, 這是秦政府成功的關鍵——為當地人參與當地政權打開了門戶,也為一般的編戶齊民進入政權開通了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年過三十的劉邦,游俠的路被堵死了,要種田他不愿意,也沒有別的出路,這個時候他選擇了通過考試出仕。怎么考?考兩方面,一是要能寫會算。我們剛才沒有講,劉邦早年是一個非常好學上進的人,讀書寫字都很好,他和盧綰都是在私塾里受過比較好的教育。還有一個是考武功,劉邦也是武功很好的人。所以他通過考試都沒有問題,在諸種因素交錯之下,他就被任命為沛縣泗水亭的亭長,這年劉邦34歲。當了亭長對劉邦一生意義非常重大,他以前是體制外的反抗人士,他現在進入體制了,雖然是一個小官,可是對于對抗體制和統治人民兩面都有了經驗,而且他的交友關系也由地痞流氓變成下層官員。

        書里照片的泗水亭,就是離沛縣很近的亭。這個“亭”非常重要,是一定要解釋的。我們也聽各種講座,什么亭長就是村長,一聽就是外行話。亭是什么?亭就是交通站兼警察署,本來是一個軍事組織,主要是設置在交通線上,亭本來是為軍事交通設置的機構,后來逐漸演變為兼具軍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層政府機構。

        亭因為有交通的職能,所以有亭舍(宿舍),要接待往來的使者,然后有政府郵件的轉發。你看秦簡它是非常精密的,需要幾天到,什么時候到,一個一個傳遞之間都簽字,很嚴密。亭,大概3公里有一個,稱亭部,亭長是郵政局長或者交通站長兼派出所所長,劉邦就是這個人。亭一般設有亭長一人,下屬有求盜一人,負責治安,有亭父一人,負責亭舍的開閉掃除管理等雜務。亭是準軍事機構,弓弩、戟盾、刀劍、甲鎧等武器是日常配備的, 亭長是武職,或者由退役軍人擔任,或者由選考合格的武吏出任,因為是派出機構,由縣主吏掾,也就是縣政府辦公室直接統轄。這個時候沛縣的辦公室主任就是蕭何,所以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他的頂頭上司是蕭何。后面會講,很多事都是蕭何替他掩蓋過去的。

        一個亭長的形象是這樣的,佩印著冠,披甲帶劍,一手持竹簡命令,一手持捆人繩索,手下還有兩三下屬丁卒使喚。劉邦就是這個形象,你看美國電影中的西部保安官就知道,當年劉邦就是那么威風的,而且很豪爽。

        還有我們要講一個故事,史書里記了一個事兒:

        酒店“折卷棄責”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做亭長的時候好酒好色,他經常到王大媽、武大娘開的店喝酒,喝完酒就有異相,王大媽、武大娘一看,說他背上有龍的影子。說劉邦每一次到那兒喝酒,店里的生意就特別好,到了年底這兩家就“折券棄責”,券就是賒賬的記錄,責就是債,折券棄責,就是把賬一筆勾銷了。劉邦是泗水亭的派出所長、招待所長,泗水亭來來往往的人,都到這個亭,一定要到這兒停歇。你想王大媽、武大娘要開店,開店最怕地方上有人鬧事,可是劉亭長有事沒事就在店里坐著,誰還敢鬧,第一就鎮住了。第二,劉亭長又是招待所長,來往的關系戶,都帶到王大媽、武大娘的店里吃,你想生意能不紅火嘛。還有地方上來什么人、辦什么事,都到王大媽、武大娘這兒,生意自然好。他從來不交錢的,一年都不交錢,說記個賬,賬還是要記的。到了年底,王大媽、武大娘說,你看我們生意這么好,而且見到異相,賬就不要了。史書里有這樣的記載,我們把場景連起來,需要聯想。

        劉亭長新的朋友圈。剛才說劉邦當游俠的時候都是和體制外的人交往,體制內沒有關系。當了派出所的小所長以后就是不一樣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劉邦從來就不是一個好官,經常喝酒不做事,撒謊,什么都干,他就是這個習慣。游俠基本上云游四方交朋友,到了秦朝有嚴格的規定,他改不過來。所以他受了諸多限制,經常犯錯誤,很多次都是蕭何,他的頂頭上司,給他掩蓋過去。蕭何和他關系非常特殊。但劉邦還是照樣喝酒、交朋友,用現在的政府來看,這是一個要出事的官員。這個時候劉邦交往的圈子完全變成沛縣的官吏了,特別是沛縣的下級官員。后來漢帝國的政府都是這批人,我們讀《史記》感到特別有意思。

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同鄉,漢帝國的整個制度就是他建立的,這個人也是秦帝國時代的一個小吏,能力非常強。秦國既嚴格,又公正,有能力就被推薦。蕭何通過幾次嚴格考試,推薦他到中央去做秘書,他婉言謝絕,舍不得離開,他就一直在沛縣當辦公室主任。所以劉邦和縣里的人事升遷都是他管。

        另外一個人是夏侯嬰,他是沛縣縣政府的司機,送郵件都是他。他每次到泗水亭,和劉邦特別談得來,經常一天一天地談,佩服劉邦佩服得不得了。經過一個事,他后來成了劉邦的鐵哥們兒。夏侯嬰是縣政府正式的公務員,《史記》只寫了他和劉邦“戲”,“戲”就是對劍,說他們倆“戲”,夏侯嬰就受了劍傷。這兩個人拿著劍在那兒比誰厲害,結果劉邦失手把夏侯嬰砍傷了。我們現在想象一下,政府司機的膀子突然被砍了一刀,這是要追究的,究竟是什么原因?秦代法律對于官吏之間這類事情特別嚴厲,于是就把他抓起來,他說不出理由。后來有人就說,他們兩個打架砍傷了。那還得了!就相當于今天,兩個人拿槍,一個是派出所所長,一個是哪位首長的司機,打傷了,這得要追究啊,所以就把夏侯嬰押起來,劉邦也審問。夏侯嬰堅決不承認,說當時打200鞭,皮開肉綻,關了好久,就是死不承認。我們就知道秦政府追究官吏之間的互相包庇是非常的嚴厲,是加倍處罰的,夏侯嬰也知道一說出來都沒好處,他忍住了。后來,實在拿不出證據,秦律也很公正,拿不出證據,就把他放了。夏侯嬰一輩子就跟著劉邦,他是駕馬車的,劉邦起兵以后他就一直給劉邦駕馬車。漢帝國建立以后劉邦給他一個官,漢帝國的交通部長。他當了交通部長以后,最大的樂趣是什么?繼續為劉邦駕馬車,劉邦走到哪兒,他這位交通部長還要親自去拿韁繩。所以我們就明白,早年的這種關系對劉邦后來的影響非常大。

        任敖也是劉邦在泗水亭的另外一位兄弟,他是沛縣監獄的一個小官吏。因為劉邦一逃亡,他的老婆(呂后)就被抓起來了,關到監獄里。當時據說有的人對呂后不禮貌,任敖這個人很義氣,非常憤怒,就把對呂后不禮貌的人痛打一頓,打傷了。從此以后沒有人在監獄里敢對呂后不禮貌。后來他也跟著劉邦一起起兵了。呂后當政以后,她說,當年的事我都記得呢,現在我們國家的司法由你來管,就提拔任敖,不但當司法部長,而且是主管司法的副總理。

        劉邦交友關系中有幾種不同的類型。劉邦對張耳、王陵是下對上,是很服的,他能低頭。劉邦這個本事大,別看他對下面頤指氣使,對上面他就能低頭。所以鴻門宴時該低頭他就低頭,不像項羽永遠不低下那個高傲的頭。劉邦這一點是他早年經歷所形成的。他對盧綰、夏侯嬰,都是上對下,要打要罵,這就是當年主從的關系。他與蕭何之間,沒什么私交,但是互相敬重。蕭何看得出來,這個人雖然經常越軌,但是敢于擔當、敢做事。在劉邦眼里,蕭何是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所以,劉邦善于處理這種人際關系,對上低頭,對下面指使,中間他會禮尚往來,對蕭何、張良,就是這種關系。他對不同的人的這種能力,項羽完全不具備。

        仰望秦始皇,繼信陵君之后的又一個偶像

        這個話稍微岔開一點點,我們還要講到他和秦始皇。劉邦見過秦始皇,我們剛才講了,雖然秦始皇不會關注泗水縣的一個小亭長,但是劉邦天天生活在秦始皇的命令之下,他對秦始皇是非常關注的,而且特別重要的是,他還親自見過一次。

        我們先要提一下,有一年他到咸陽去服徭役。這個事比較大,徭役就是去修阿房宮,秦代的徭役是非常重的,每個人一生當中一定有一年要到邊疆服兵役或者是到外地去服徭役,兵役和徭役是一樣的,劉邦這一年就攤上了,這就是大役。秦的法律是非常嚴厲的,官吏也躲不掉: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史記?蕭相國世家》)

        他走以前,大家就要來送禮,這是官吏之間的人際關系。大家都送三百錢,唯有蕭何是五百錢。當年的工資是多少?根據出土的漢簡,西漢末年像劉邦這種官員月俸是九百錢,在漢宣帝的時候(西漢的中期),所有的小吏工資,皇帝專門發了一個詔書,工資太低了,小吏都加50%,所以可以知道在加薪以前是六百錢,漢宣帝距離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有一百年,宣帝的時候亭長是六百錢,我們推斷,劉邦那時的月俸大概是三百錢。大家都送了一個月的工資,蕭何另外還加了二百錢,大概是他工資稍微高一點。這個事劉邦記下了。當他做了皇帝以后,分封列侯,萬戶侯、千戶侯,對蕭何就說,我要給你加二千戶,為什么加?說當年大家送我三百錢,你送我五百,多了二百,這兩千戶就是酬謝你這二百錢。又是當年游俠的習氣,好事壞事我都會記住的,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

秦始皇

        劉邦見過秦始皇,就是這一次他去修阿房宮的時候。秦始皇出來巡游,允許大家圍觀。這是政府特別允許的,皇帝的馬車、車隊要出來了,那種儀仗,比我們拍的電視劇、電影要壯觀得多,如果要想象,可以想一想兵馬俑的氣勢。劉邦剛好在咸陽看見了。他是什么感覺?只有一句話,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寫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感嘆,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劉邦是沛縣鄉里的一個老土,沒見過什么世面,最多只到過大梁城。這次到了首都,我們就想象,一個從來沒出過門的人,到了北京,到了天安門,要見到毛主席,他是什么感覺。劉邦真是走不動了,就好象突然見到太陽,眩目的光彩讓他眼睛都睜不開,這也決定了他一生。在信陵君之后他又有了新的崇拜對象——秦始皇才是做人的榜樣!

        那個時候項羽也見過一次秦始皇。秦始皇也是駕著馬車過來,項羽和項梁遠遠看著,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子可以取而代之!充滿了恨。所以,后來項羽對秦是燒了一把大火;而劉邦到了咸陽,對秦國十分厚待,他對秦有好感,所以他能把秦律整個接受下來。項羽、劉邦勝敗的關鍵就是在對秦國、對秦人、對于秦國整個體制和價值觀的不同態度。項羽有貴族的高傲、仇恨,劉邦則能接受這個帝國。

        芒碭山武裝割據的歷史意義

        劉邦當亭長本來當得好好的,可是這個時候世事發生變化了。他如果一直當下去的話,劉邦頂多當一個亭長,弄不好還會進去,他在縣里縣一級都沒有希望。史書上記載,秦始皇死了以后,秦二世有重大的失策,當時的形勢已經非常緊張,他還要繼續修秦始皇陵,繼續征討徭役,搞的全國形勢更危急。這個時候劉邦要送修秦始皇陵的民工到咸陽去,就是一年服大役的民工,但此時天下已經不太安穩了,民工紛紛跑了。要知道送的這批人都是鄉親,都是知根知底的。父老說,劉亭長,你要照顧一下我兒子。可是路上就跑了好幾個。這是要追究劉邦的責任,所以劉邦說,我也跑。他做過游俠,他敢走出體制。最后就在澤中亭設了酒宴,招待大家,說從此以后我也不會對不住各位了,都是鄉親,我也講義氣,你們都走,我從此以后就躲了。結果有十幾個人不愿意走,其中很有名的就是樊噲,鴻門宴的主角,說我們回去也沒活路,就跟著你。劉邦帶著這十幾個人躲到了一個地方,芒碭山,就落草了。他從體制內又到了體制外。

        在秦代落草江湖就是對抗體制了。根據秦代的法律,脫離戶籍就是犯罪,不納稅、不服兵役、沒有固定居所都是要處罰的;而且劉邦作為泗水的派出所長,帶頭釋放役夫,集體逃亡,罪上加罪,公然對抗政府,成為政府通緝犯,所以把他老婆也抓了。在史書上,同一類的集團此時已經出現了,像很有名的英布,就是很有名的巨鹿之戰的先鋒,他是從驪山跑了,也是帶了一批人。還有一個彭越。這兩人都是因為他們后來封了王,所以歷史記下來了,不知道還有多少沒有記的。

        這個芒碭山,離沛縣是很近的,又是在幾個郡交界的地方,很不好管。它的位置很重要,劉邦起兵后又可以很快回到沛縣。非常有名的漢代的梁王墓,就在芒碭山,現在已經開發成旅游區了。在我的書里,我怎么去,我走到哪里,怎么走,都寫了,這個照片是我自己照的,這就是芒碭山。

芒碭山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芒碭山還有一個墓,陳勝的墓。陳勝、吳廣起義,陳勝的墓在芒碭山,埋在這兒了。秦末起義的陳勝墓,和劉邦落草都在這兒,很不可思議!陳勝不是死在這里,卻葬在這里,感覺其中是不是有靈氣相通的東西?《秦崩》的三聯版,我增加了關于陳勝身世的一節,“貴族后裔陳勝”,陳勝揭竿而起,普通的農民做不了這種事,像我們劉亭長又有文化、又有武功,體制內、體制外都混過,所以他后來能如魚得水,一個老實巴交的人做不了這種事。

陳勝墓

        芒碭山是劉邦最初落草、武裝割據的地方,中國歷史第一次武裝割據出現在這個時代。秦始皇統一以后,中國結束了多國并爭的列國時代,進入王朝交替的帝國時代。列國時代,政權交替的動力來自于外國,這個國家把那個國家打了,是在同樣一個統治階層,各國的貴族階層之間做政權的移動,所以即使有大的變動,震動不是很大,不會很瘋狂。因為它是在平行的移動,動力來自于國與國之間,這個國不行了那個國來救你。可是在帝國時代沒有這個條件,遇到危機了怎么辦?這個時候只有一個辦法,只能由民間的武裝來做政權交替的動力,權力是在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之間上下移動,這就比較劇烈,就會引起很多劇烈的變化。越是這種上下變動,破壞就越徹底,破壞得干干凈凈。這就形成了中華帝國兩千年政權交替的特點,我們叫王朝循環和農民戰爭、民眾暴亂。

        我們王朝改朝換代,是兩千年來的特點,而且只在中國是這樣,外國沒有。中國天經地義的就是王朝交替,政權大規模動亂以后新的王朝建立。你看國外沒有這個事,像日本,幾千年就沒有這種變化,為什么?因為統一帝國和這種周期性動亂,是因果關系。這就比較深一點,我們不多講了,稍微提綱挈領提一句就可以了。兩千年來,聚眾造反的武裝割據,與王朝興衰的歷史相隨。王朝強大興盛,割據造反消亡,王朝解體衰落,割據造反蜂起。

        兩千年來,聚眾造反的武裝割據何止萬萬千千,最后成就帝業者不過一二三四,絕大部分或者被政府消滅,或者被政府招安,或者自然消亡。

陳勝吳廣起義的繪畫作品

        劉邦到了芒碭山以后,就發生了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以后,當時的沛縣縣令感覺不行了,準備響應,他是外地人(秦國政府規定的縣令不用本地人),在本地沒有基礎,就和蕭何商量。蕭何說,我們給你推薦一個人,就是劉邦。說這個人在本地,早就在造反鬧革命了,把他請過來比較好。縣令開始同意,后來反悔,但結果劉邦也回來了。芒碭山離沛縣很近,回來以后他們一起把縣令殺了,就成了舉縣造反。舉縣造反,要推選一個人出來。

        當時沛縣有三種力量左右大局,其一是以蕭何和曹參為代表的沛縣舊政權的中下級官吏,其二是沛縣地方的父老豪杰,即民間政治勢力,可以舉出名字來的有王陵和雍齒,其三就是劉邦從芒碭上帶來的數十百人的隊伍,主要是沛縣出身的年青人,如樊噲。蕭何和曹參是縣吏中的頭面人物,地位高,人緣廣,組織能力強,算是人選,不過,二人都是文法之吏,輔佐型的人物,長于在既有的組織中行動,再說二人家族大,顧慮也多,不愿意承頭起事。王陵是沛縣的豪強,民間游俠社會的領袖,他從來視劉邦為小兄弟,對于蕭何、曹參類的沛縣屬吏,也是不大放在眼里,承頭主事,他敢當敢干,絕不會推辭。不過,王陵不曾出任過官府吏職,不是沛縣屬吏圈子里的人,役吏們對他有戒心,王陵性格過于鯁直,是炮筒子,辦事直杠杠,說話嗆死人,托付事情可靠,領導眾人求活路怕是不行。最后就到劉邦了。

        綜合衡量,劉邦是最合適人選。理由有三:一是,劉邦曾經作過泗水亭長,是武吏,雖然地位在蕭何曹參之下,畢竟是舊日沛縣吏圈子里的人物,役吏們易于接受。二是,劉邦過去是游俠,兄事過王陵,在江湖民間有交往浪跡,如今陳王麾下的魏國名士張耳,當年算是劉邦的門主,由劉邦主事,與內外的民間豪杰便于勾通。三是,沛縣人中,劉邦最早在秦政權的體制外拉起隊伍,武裝割據一方山頭,作了草莽英雄,他敢干敢當。如今是舉縣造反求存,沛縣地方萬千老老少少的身家性命,都系于起事后行動的成敗,由他來領頭,最能為各方接受,無疑是最佳選擇。

三 、劉邦與后戰國時代

        劉邦與劉邦集團的發展過程,就是漢王朝政權建立的過程,大致有四個階段:最初是芒碭山群盜集團(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元年):劉邦集團為一獨立的武裝亡命集團,既沒有政治目的,也無所歸屬,其性質乃屬于秦王朝政權體制外的非法組織。首領劉邦為一有罪的群盜首。然后是楚國郡縣期(秦二世元年到三年):劉邦集團歸屬于楚國,成為楚國政權的一部分,其建制先為(沛)縣,后為(碭)郡政權。其首領劉邦先為縣之長官縣公,后為郡之長官郡長,并授有侯的爵位。第三階段是漢王國期(漢元年到四年):到了項羽占了天下以后,劉邦又升了一級,脫離楚國獨立建立漢王國,其組織形式轉化漢王國政權,其成員成為漢王國的統治階層。劉邦也成為漢王國之最高統治者——漢王。最后是漢帝國期(高帝五年起):劉邦集團取得支配天下的政治霸權,建立漢王朝,其組織形式轉化為漢帝國政權,其成員為漢帝國的統治階層。劉邦也成為漢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這個漢帝國不是我們想象的統一帝國,它就是一個漢和六國,這從最近出土漢簡里看的很清楚,國界線都很清楚,互相往來需要護照,這個新的時代是“后戰國時代”,劉邦的皇權決不是專制的皇權,是非常有限度的皇權,這是歷史學界新的認識,而且得到了出土文獻的證實,我們以前的理解是有錯誤的。

        后戰國時代,大致是從秦二世,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六國復國以后,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這六十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我們新的研究稱它為“后戰國時代”,這個時代絕不是統一的帝國,這個一定要清楚。這個時候的關系是一個強國和其他的六國,完全就是戰國末年秦國和六國的關系。漢初皇帝的皇權是非常有限的,這個時候我們叫聯合帝國,是很多國家連起來的聯合體,不是一個統一帝國。所以在這個時代諸子百家再一次復興了,又有很多諸子百家的東西是在這個時代出現,而且游俠再一次興起,所以我們稱這個時代為“后戰國時代”。到了漢武帝以后,重新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統一帝國時代。

        我們這就回到剛才說的,為什么司馬遷沒有把劉邦是游俠這句話寫出來?因為漢武帝時代和秦朝一樣,對游俠是嚴厲打擊的,他不敢說這個。

        我們最后講劉邦一生角色的轉換。他35歲以前是游俠,在戰國時代;帝國時代他是亭長;到帝國末期他是一個盜賊。到了后戰國時代,最初當了楚國的縣長、楚國的郡長,然后成為漢國的國王,最后當了皇帝。

        人有兩種命運,你能決定你的命運嗎?你能在哪個范圍以內把握命運?人有一個大命運,宿命,這是歷史環境決定了的,如果是在戰國時代,劉邦就是一個游俠,混到頭了也就是張耳那個程度,就算是頂到天了,沒有可能再往上走,時代就決定了。在帝國時代,剛才說了,劉邦混到頂還是個亭長,弄不好就進去了,再無可能發展,環境決定了他的命運。在這個形勢下,人沒有更多的余地。這個時候我們就常常說,歷史決定命運、時代決定命運,這個時候人人都不過是時代的工具。

        但人還有一個小的命運,使命。在歷史提供的可能的范圍之中,個人可以通過努力,或者獨特的性格,可以達到這個時代給你空下來的那個位置的最高點。剛好在后戰國時代,歷史就需要劉邦這樣一個人,相當于最高的權力者,以前沒有這個可能,這個時候提供給他了這個可能。因緣際會,通過種種關系、種種能力、種種偶然命運的匯合,他最終走上了人生的頂點。

        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們的命運。我也想我自己的夢想,如果沒有鄧小平上臺的話,我可能還在成都賣藥。在恢復高考以前,我完全沒有想過能上大學,那個時候還想上什么大學,能夠找個工作活下去就不錯了,就在工廠里,做過好多年采購,誰想到突然有一天高考恢復了,我就到了北京,到了北大。這個時候我們就感覺到,是歷史的轉折提供了這種可能,我們才能在可能的范圍內活動。由此想到劉邦,也是這樣。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河市| 顺平县| 恩平市| 安泽县| 安阳市| 金溪县| 宕昌县| 塔河县| 南平市| 河间市| 郓城县| 日喀则市| 那曲县| 遂昌县| 扶沟县| 梅州市| 泸州市| 增城市| 德保县| 襄樊市| 瑞金市| 长宁区| 大同县| SHOW| 泽库县| 资阳市| 仙桃市| 连江县| 鄂托克前旗| 玉龙| 定结县| 长沙县| 搜索| 鹤峰县| 青龙| 泸水县| 宜城市| 手机| 玉林市| 青阳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