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爺車︱民國為什么會有敞篷火車
孫伏園的返鄉之旅
1920年7月,也就是魯迅坐火車回紹興接母進京的半年以后,魯迅的小老鄉孫伏園也回了一趟紹興。
孫伏園是7月30日下午動身的,跟魯迅一樣,他也要從北京乘坐京奉列車到天津,從天津換乘津浦列車到浦口,從浦口坐渡輪過長江到南京,在南京換乘滬寧列車到上海,到了上海再換乘滬杭列車到杭州,最后從杭州坐船回家。

這一路上很順利,孫伏園只花了四天時間——諸位讀者不要發笑,在火車平均時速不到30公里、兼且多數鐵路沒有聯網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四天時間能從北京趕到紹興已經算是飛速了。記得在1922年,北大教授吳虞從北京去漢口,在火車上坐了兩天零一夜,這要擱今天,乘客們早把鐵道部罵死了,但是這位民國教授非常滿意,一下火車就感嘆道:“兩千四百六十里,此時即到,可謂神速矣!”
孫伏園回紹興的時候順風順水,再從紹興返回北京的途中卻遇上了暴雨。這場暴雨曠日持久,一連下了大半個月,大雨沖垮了河堤,洪水沖垮了路基,津浦鐵路斷了線,孫伏園被困在南京浦口兩個星期。
兩個星期后,鐵路基本修復,津浦列車順利啟動,以蝸牛般的速度向北進發。孫伏園透過車窗往外瞧,天上暴雨如注,地上白浪滔天,他明明坐著火車,卻有了暈船的感覺。
回到北京后,孫伏園對朋友說:幸好我坐的火車有頂棚,要是坐了敞篷火車,“暈船”不說,一路上還得淋雨,那樂子可就大了。
火車為什么要敞篷?
民國時代確實有一種敞篷火車,這種火車只有車廂,沒有車頂,乘客們在車廂里橫七豎八擺放著的長條木凳上露天呆坐,一下雨,個個淋成落湯雞,不下雨的時候又被太陽曬得像烤豬一樣(參見1930年第1卷第1期《晦明周刊》)。
我一說敞篷火車,見多識廣的現代讀者可能會想到歐洲的敞篷觀光列車,那也是只有車廂沒有車頂的,車速很慢(車速快了能把腮幫子刮歪),在湖光山色中緩緩駛過,乘客憑欄而坐,打著小牌喝著小酒,吃著火鍋唱著歌,非常愜意。但是民國版的敞篷火車絕對沒有這般愜意,它完全是讓農民工以及其他低收入群體乘坐的最簡陋最廉價的交通工具。

民國時期的火車是這樣的:車頭(時稱“機車”)幾乎全靠進口(截至1930年,全國共有1224臺火車頭,其中1070臺是進口貨,只有154臺是由北寧鐵路局下轄的唐山機廠制造的),車廂則盡可能自己生產。由于煉鋼技術和鉚接技術過于落后,同時也為了降低成本,三等車廂和四等車廂的廂體主要用木料制造。各大鐵路局雇幾個木匠,將榆木和槐木鋸成板材,拼成車廂,挖出窗口,裝上輪子,往車頭后面一掛,就可以坐人了。
從行駛速度上分,民國火車可分三種,即“慢車”、“快車”和“特別快車”。從車廂質量和乘坐舒適度上分,民國火車廂可分四種,即“頭等車”、“二等車”、“三等車”和“四等車”。當然,也有的鐵路線上不設四等車,如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就只有頭等、二等和三等車廂,平常不掛四等車廂。

民國的火車頭基本上全是蒸汽機車,行駛時噪音極大,震動強烈,上有灰煙火星,下有水點白汽,團團白霧和滾滾黑煙向后飄散,離車頭越近的車廂越容易受污染,所以三等車廂和四等車廂要掛在最前面,二等車廂和頭等車廂依次靠后。
好,現在問題來了:三四等車廂用木料制造,又緊靠車頭,假如車頭濺出火星,很容易濺到三四等車廂上,這時三四等車廂很有可能起火,把車廂里的乘客燒死。就算車頭沒有火星飛濺出來,三四等車廂里某些素質不高的乘客也可能會亂扔煙頭(當時除頭等車廂外均不禁止乘客吸煙,而且也沒有專設的吸煙區),自己引起火災。
這可絕非危言聳聽。1924年2月,一列從北京開往沈陽的火車上,因為三等車廂里一個乘客點過煙之后順手扔掉了還在燃燒的火柴,火柴燃著了他身邊熟睡的乘客的棉袍,棉袍又引燃了座位下面的木板,車廂之內登時濃煙滾滾,乘客們東奔西逃,互相踐踏,十七個人被踩死,二十二人被燒死……
為了降低火災造成的危害,“聰明”的鐵路局將一部分三四等車廂去了頂棚,改造成敞篷火車,這樣即使失了火,乘客也能呼吸到空氣,而不至于很快窒息而死。
敞篷火車的“好處”不止于此,它還能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由于不要頂棚,生產車廂時可以少用一塊木板),以及在逼仄的車廂里塞進更多的乘客(反正上面有空氣進入,不用擔心乘客被憋死)。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每逢冬閑和年關將近,從滄州開往天津的火車、從杭州開往上海的火車、從蚌埠開往浦口的火車,以及從河北各站開往關外的火車上,均會掛上幾節票價低廉的敞篷車廂,以便農民工乘坐。所以在那個時代,敞篷火車又被叫做“小工車”。

車速慢,票價低
敞篷火車肯定都是慢車(快車和特別快車是不會掛敞篷車廂的),慢車之所以慢,首先是因為車頭的動力較低,其次是因為??康恼军c較多。以抗戰前為例,滬杭鐵路上行駛的特別快車中途只在松江和嘉興各停一次,快車在龍華、松江、昆山、嘉興、筧橋各停一次,而掛著敞篷車廂的慢車則每站必停,包括梵王渡、徐家匯、梅隴、莘莊、新橋、楓涇、嘉善、王店、斜橋、周王廟、許村、臨平、南星橋、閘口等等小站,過一處停一處,大站十分鐘,小站五分鐘,從上海到杭州,晃晃悠悠一整天。
像這樣慢的火車,對農民工最有利。滬杭鐵道沿線,村莊星星點點,村民們外出打工,步行十幾里就能找到一個小車站,買張票,登上敞篷火車,不緊不慢來到上海,比早先劃著烏篷船趕路還是快得多,也安全得多。
更重要的是,票價也很便宜。1936年8月,從杭州到上海,如果坐特快,頭等車廂19元(法幣,下同),二等車廂12元,三等車廂8元。如果坐快車,頭等車廂15元,二等車廂9元,三等車廂5元。如果坐慢車,頭等車廂9元,二等車廂5元,敞篷車廂2元。農民工不趕時間,也不求舒適,出發前帶上干糧和清水,坐著敞篷車廂去上海,兩塊錢足夠了,只相當于一兩天的工錢。如果沒有敞篷火車,他們進城的成本至少要提升一倍。
俗話說得好,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敞篷火車的票價如此便宜,乘坐舒適度自然要大打折扣。
在滬杭線上,頭等車廂猶如咖啡館里的卡座,二等車廂跟飛機上的經濟艙相差無幾,三四等的敞篷車廂可就差多了。
第一,敞篷車廂沒有固定座位,每個車廂里只有四條長長的木凳,靠著車廂擺成矩形,那就是乘客們的座位,你擠得上就坐著,擠不上就站著。車廂中間是一片空地,那兒是放行李的地方,被褥和衣物任意堆放,如果有值錢的東西,你必須揣到懷里。
第二,敞篷車廂無法遮風擋雨,夏天必須忍受暴曬之苦,冬天免不了要受風雪折磨,白天受熱,晚上受凍,風餐露宿,苦不堪言。所以在乘坐敞篷火車之前,有經驗的乘客一定會帶上一卷被褥和一大塊油布,冷了裹上被褥,雨天蒙上油布。
第三,每當鐵路沿線的頑童往火車上扔石頭的時候,敞篷車廂里的乘客都將是第一受害者,因為他們的車速太慢,上面又沒有頂棚,石頭噗通掉下來,很有可能砸破腦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