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軍新理念|“混合戰爭”:俄烏沖突勾勒俄未來戰爭新戰略

“混合戰爭”,又稱“非線性戰爭”,這種戰略概念重塑了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新學說(西方指責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甚至是更早的北奧塞梯行動中創新和實踐了這種新軍事學說——編者注)。雖然其基本原則仍有待精確表達,但小國們應該著手研究這些新理念在未來對本國國防的影響。
原則:伐國攻城先服其心
早在2013年2月,俄羅斯的武裝力量時任總參謀長、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將軍就在俄羅斯報紙《軍工信使》上發表文章,規劃了未來戰爭的大致概念:即所謂的“混合戰爭”或“非線性戰爭”。
格拉西莫夫將“混合戰爭”的概念歸納為三條相輔相成的原則。第一,最重要的原則是“永久的沖突”,這個原則模糊了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空間與時間以及涉戰各方的界限。實際上,確定戰爭狀態是否存在變得越來越難,特別是對于被攻擊的對象而言。
格拉西莫夫稱,21世紀在非洲和中東的種種沖突表明,即便繁榮和穩定的政權也能在短時間——甚至數天之間爆發激烈的沖突。這些沖突或許不代表正式戰爭狀態,但沖突對各自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以及其對整體社會環境造成的后果,都是可以和真正的戰爭相提并論的。
新興的混合型沖突的第二條原則是“多維性”。具體來說,實現政治和戰略目標不必完全遵循傳統的常規軍事手段,更重要的是將政治、經濟、信息、人道主義和其他非軍事手段相結合,從而達到預期戰略目標,同時又要把部署(本國)軍事硬實力的必要降到最低。換言之,“混合戰爭”就是迫使對方的軍事人員和公民支持發動襲擊,從而有助于推翻其政府和國家。
第三條原則是“統一行動”——在敵方的整個領土范圍同時運用“混雜的戰術”,更重要的是將其完全覆蓋在“影響范圍”內。俄羅斯的戰略思想認為,主戰空間其實是在敵人的內心。因此,“混合戰爭”更多是以“影響型作戰行動”為主,包括精心設計的內部通訊、蒙騙式實戰行動、心理戰和網絡領域里的所謂精確外部戰略通訊。這些“隱形實戰行動”將為軍隊在戰場上的勝利鋪路。
行動:聯合各要素配合動武
俄羅斯武裝力量在烏克蘭的實戰行動至少展示了八個不同的“混合沖突”階段。根據專門研究下一代戰爭的Tchekinov和Bogdanov的觀點,第一個階段是非軍事的不對稱戰事階段,包含信息、道德、心理、意識形態、外交和經濟措施,以此(為之后的軍事行動)建立起有利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條件。
信息特別實戰行動緊隨第一個階段,通過向外交渠道、媒體、最高政府與軍事機構泄露虛假數據、命令、指令和指示,進而誤導政治、軍事領導層。由此產生的破壞性宣傳旨在增加老百姓中的不滿,為準軍事部隊的到來創造條件,后者可能進一步升級破壞和顛覆活動。
進入到公開階段,或稱為“軍事行動開始階段”,首先會在目標國實施禁飛區,隨即就是大規模的偵察和顛覆行動。這些行動以集合“目標信息、電子戰、空間戰、航空航天實戰行動、空軍不斷的騷擾”為特點,結合使用由各種平臺發射的高精確打擊武器。在最后階段,特種部隊、偵察部隊和地面部隊對剩下的抵抗力量進行滾動式打擊,以摧毀敵方的殘留部隊。
對東亞戰略環境的啟示
“混合戰爭”這種新興的理念,特別是在東亞戰略背景下的擴散和調整,對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有著潛在的嚴重影響。
首先,這種國家可能無法充分準備,以應對這種針對其發動的混合或非線性戰爭。“永久沖突”的環境復雜,實戰行動是以天來計算的,個人和大部分國家(以色列除外)通常都不適應這樣的環境,無論在心理上、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新加坡的脆弱感由來已久,因為它國土面積小、缺少戰略空間,這極大地促成了新加坡高度的警覺性,但這依然遠遠不夠。對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很難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永久的“警惕”。
更重要的是,“混合戰爭”通常發生在有爭議的地方——如中國東海和南海這樣的地方。武裝斗爭可能還沒打響,但戰爭早已在心理上、政治和經濟上肆虐。戰爭如此微妙和循序漸進,宣傳戰如此深奧,一個國家甚至在遭到了挑戰之后還可能被蒙在鼓里。
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有許多優勢,有利于抗擊“混合戰爭”。新加坡擁有高效的情報集團,能夠探明和反擊“(心理)影響型作戰行動”;新加坡人擁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全民防御”(total defense)教育,能有助于加強國家的康復力,使國民能夠抵抗外來的宣傳和其他類型的沖擊;新加坡擁有職業空、海軍,可以用作篩查力量,給陸軍創造時間動員起足夠的國土防御。
“混合戰爭”給新加坡未來的國防帶來了挑戰;不過,新加坡可能也能找到了辦法將“混合戰爭”轉換為有利于自身。顯然,進一步研究如下問題是有必要的:“混合戰爭”如何具體地影響小國的國防,從哪里發端,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陳郁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