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尼泊爾強震|明知地震幾率大,為什么沒早點改善建筑質量?

2013年,美國國際開發署駐尼泊爾資深災難專家桑托什·吉亞瓦力在報告中預測,如果發生大地震,加德滿都至少會有10萬人死亡,30萬人受傷,160萬人無家可歸。
2014年,地質學家、科學記者凱特·拉菲留斯寫了篇名為“加德滿都地震噩夢”的文章。他說,在尼泊爾這樣的一個內陸國,基礎設施是比較脆弱的,這就使得類似的大地震會變得“嚴重得多”。
盡管地震的發生主要是自然原因,但其所產生的災難性的后果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正如英國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詹姆斯·杰克遜所說的,“除了山體滑坡之外,在地震中殺死人的是建筑,而不是地震本身。”
2011年,一份名為《全球地震安全倡議》的報告曾警告了加德滿都所面臨的危險。研究者比較了世界上21個處在地震風險中的城市,發現當時加德滿都是世界上潛在地震致死率最高的城市。《全球地震安全倡議》里提到,在20世紀,地震中房屋倒塌造成的死亡占到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三,房屋倒塌仍然是地震風險中最嚴重的因素。
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尼泊爾很多年來都沒有相應的建筑規范。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便是,在建造房子等建筑時往往沒有任何防震的考慮。尤其是那些老房子,在地震面前,就更加顯得脆弱不堪。尼泊爾阿尼哥協會主席塔姆(Dr.Sarbottam)教授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就曾提到,老房子坍塌是此次地震損失嚴重的一個主要原因。
問題是,既然知道處于地震多發帶,尼泊爾為什么沒有做好預防措施,改善建筑抗震性呢?
近20年來,尼泊爾一直在嘗試通過更新建筑規范來提高城市的安全度和改善基礎設施。但根據英國“無國界工程師”組織(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 UK)的報告,尼泊爾80%的建筑是在缺乏工程師的專業指導下隨意搭建的。
1988年,印度和尼泊爾邊境地區曾發生過一場6.8級的地震,造成兩國總共1000人死亡,尼泊爾近65000棟建筑被摧毀。從那以后,尼泊爾意識到需要更加穩固的建筑質量。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幫助下,尼泊爾制定了“國家建筑規范”,于1994年在全國生效。吉亞瓦力的文章寫到:“但是該規范在市級水平的實施就遇到了麻煩,進展得非常緩慢,人們的生命隨時面臨著風險。”
“最近幾年,即便是首都加德滿都也沒有很好的貫徹建筑規范。”聯合國災害風險削減辦公室的發言人丹尼斯·麥克林說,“近幾年來,政府確實努力強化了建筑規范的實施,但是,不幸的是,對于早在20年前就開始冒出大量建筑的加德滿都谷地來說,這些規范似乎來得太遲了。”
為了處理地震中危房所帶來的危險,尼泊爾在1993年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政府機構——國家地震技術學會。在推特上,該機構還在宣傳關于“在2020年建成地震安全社區”的計劃。
吉亞瓦力寫到,從2012年10月以來,美國國際開發署與尼泊爾的國際地震技術學會攜手一起在尼泊爾24個市推廣建筑規范,共涉及200萬人。這項計劃還將培養至少400名工程師和1800名專門加固房屋的泥瓦工。
但是顯然,涉及到翻新和重建尼泊爾的建筑時,資金是一個大問題。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各國概況,尼泊爾是世界上最貧困最落后的地區之一。人均年收入只有約1350美元。
盡管1988年的那場地震強度相當大,但是現在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大地震——1934年的8.3級大地震已經過去了81年了。雖然在兩次地震中,加德滿都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但是相比1934年的那次地震,今年這次地震發生時,加德滿都的城市規模和人口密度都要大得多。
“在近幾十年間,加德滿都的城市人口呈現了爆炸式的增長。”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發言人加文·海耶斯說,“那么大規模的人口加上明顯不足以應對強烈地震的基礎設施,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災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