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優專欄:聽老革命講那過去的故事

周末,我帶著78歲的老父親去省城探望他92歲的老大哥,夜里兩家人歡聚一堂,共進晚餐。席間,兩位老朋友坐在一起,相談甚歡,那幾十年的友誼,早已化作了滿滿的親情。
在省城的這位老人家是位1940年就參加了新四軍的老革命,從抗日戰爭打到解放戰爭,從長江以北一路攻擊向南,直到金門。一貫作戰勇猛,所獲戰功無數。老人家直到今天依舊喜歡關心國家大事、國際形勢,也會看抗日神劇,也依舊會心潮起伏,不過激動之余,往往會說上幾句,那仗不是這么打的。的確,當年我軍的物資奇缺,一首順口溜:“早上青青菜,晚上菜青青,廚房刀聲響,又是菜遭殃”,詼諧地反映了伙食的單調。相比起吃住行,軍品供應不足的問題就更突出了,山寨的子彈、手榴彈性能往往也不大靠譜。武器彈藥的匱乏直接導致了平時射擊等軍事技能訓練的不足,營養和休息的虧欠使我軍在和日軍的近身格斗中也很難占到便宜。往往掃蕩的只有幾個鬼子,卻著實奈何不了敵人。“一探頭就被打著了。”老人家如是說。
這位老革命,當年的連長,曾經帶著戰士和民兵,300多人把幾十個清鄉的日偽軍圍在幾棟民房里,其中大約有十多個鬼子。但戰士們的子彈卻常常不能擊發,即便擊發也無法有效穿透民房的墻壁,彈道也時常有些飄忽不定,完全無法壓制對方的火力。這位連長接連丟出的三顆手榴彈竟然都沒炸響,然后敵人就反攻了,我軍便散去了。老革命腿上中了一槍,黃昏時分被送到日據時期的江北醫院,不成想同病房竟然還住著一個白天被打傷的偽軍。更不巧的是,夜間又有鬼子前來探望那名偽軍,接著又問這位連長如何受的傷。老革命雖然當時心中忐忑,但在關鍵時候卻毫不含糊,自稱是圍觀群眾,為流彈所傷,這才糊弄過去。午夜時分,這位連長裹著醫院里的藥品紗布,帶傷翻墻遁去……根據官方資料記載,新四軍在該戰區的反清鄉斗爭最為激烈的近兩年時間里,共發動戰斗2600余次,斃、俘、傷日偽軍5600余名,其中擊斃日軍數百名。如此算來,如果每一集抗戰劇描述一次戰斗,五集才能看到擊斃一名日軍,的確是會有看不下去的感覺。
抗戰結束后,老革命又率部參加了解放戰爭,并在渡江戰役、福州、廈門戰役中均有杰出表現,并率先解放了某蘇南城市,現代媒體的訪談往往圍繞這些戰役展開。然而,他的最后一次參戰卻是在金門,但那一戰卻鮮有人提及。金門之戰,解放軍情報失誤、準備不足、輕敵思想彌漫,諸多因素最終釀成了這起悲劇。發起進攻當晚,因為運載工具不足,所有船只均嚴重超載,部分隊伍建制被打亂。老革命帶著指揮部來到海邊,因為燈火管制,現場一片黑暗,混亂之中竟然無法找到自己的部隊。他曾經試圖讓就近船只上的其他部隊下船,以便讓自己的指揮部出海,可是遭到拒絕。于是,只好眼睜睜看著船隊出發,心里念著再等第二批登陸部隊出海。熟料,戰局急轉直下,第二批船只僅僅來得及帶走了數連作戰部隊,而老革命卻最終未能登島。于是,那一晚,他和他的多數弟兄們就此陰陽兩隔。
在官方戰史記載中,該部主要指揮官名字后面都有一個括弧,注明“因傷未能登島”。這也許是所能想到的最合情理的一個解釋吧。老革命在之前的戰斗中的確身負重傷,但在那一晚他確是能夠并且愿意參加戰斗的。命運給了他一個最合適的偶然,讓他在今后能夠繼續自己的生活,卻也給了他最殘酷的回憶,那些隨他轉戰半個中國的戰友們要么客死他鄉,要么歷盡艱辛回到故土,多數卻又要經受無盡的審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