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作要求兩年完成卻拖了四年,考核中奪冠只因文件下發早
“抓落實”是各級領導干部經常講的一句話,可是,究竟應該如何抓落實?什么樣的落實才是認真負責的?最近社會熱議的一則新聞,很值得思考。
該消息報道,某縣一項要求兩年完成的工作,拖了四年還在“過程中”,卻在市里的專項考核中奪了冠,理由是“該縣在全市范圍內最早下文展開此項工作”。這被網友嘲諷為“文件奪冠”。
因為“走形式”“打折扣”“不落實”等,中央政策難以早日惠及基層百姓發揮應有的作用。試問,如此何來政令暢通?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的各項工作部署?
在政府工作中,凡事越來越強調程序,這固然是依法行政的內在要求,但什么程序是合適的,什么程序是需要修改的,以及各環節所需時間、各環節之間的銜接,都需要認真核定、科學論證。
再說怎樣按程序辦事。一些人雖然很重視“程序”,但更重視“領導”,申報領導之前會反復掂量,面對領導也會拿捏分寸,落實領導指示時還會仔細揣摩,甚至是一個急件在領導案頭放了好久都沒有動靜,對程序的規定時間置若罔聞。怕擔責任,其實也是“走程序”的異樣,拋棄的是時間觀念,影響的是工作效率。
影響落實的另一個因素是“利益”。公務辦理有自下而上的請示程序,也有自上而下的執行程序,也會有一道道的辦理落實程序。這背后也許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可能有“利益博弈”之嫌疑,甚至是某地某部門不想打破既有的利益藩籬,選擇“有意擱置”,最終的結局也就很有可能是縣政府“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形式主義,以及關于政策落實的其他走形變樣亂象了。
政策落實不力,有程序的問題、人為的因素、利益的考量,歸根結底是缺乏對權力、對人民的正確認識。積極穩妥落實政策,是各級領導干部的職責所在,目的是讓經濟社會得到更持久更健康的發展,讓廣大群眾享受更多更公平的實惠。但是,有些領導干部偏偏忘記了這個最重要的“政策初衷”。
抓落實不是空洞的表態,而是需要真抓實干的工作。 “中國經濟是干出來的。”“不干,什么都談不上。”如今,我國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必然有 “硬骨頭”“險灘”,以及改革帶來的陣痛。越是如此越要改革,越要抓好各項改革部署的落實。開弓沒有回頭箭,究竟如何抓好落實,亟須每個領導干部認真思考,積極作為。(原文標題為《“文件奪冠”與政策初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