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頭一回!中國“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目前只有巴基斯坦

在中國的國際政治話語體系中,中巴關系是“好鄰居、好伙伴、好兄弟”,而“寧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誼”是巴基斯坦常用來表達對中巴友誼珍視的一句名言。正是這樣的一對“鐵哥們兒”,現在正式上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只有巴基斯坦一家
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能被稱為“全天候”的,只有巴基斯坦。這不僅是外交的措辭,更體現我們跟巴基斯坦國家關系與其他國家關系比起來,是“鐵哥們兒”。
“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與“全面戰略合作伙伴”不同,是更高層次的友好關系。“全天候”就意味著:不管任何時刻、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雙方都在政治、經濟、安全等大大小小的國際事務中有緊密的關系。
習近平在中巴聯合聲明中稱,巴基斯坦為中國提供同世界聯系的空中走廊,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這些故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巴基斯坦,有這樣一句烏爾都語詩歌:“朋友的美好形象,就在我心的明鏡之中,稍一低頭,就能看見。”我感覺就像到自己兄弟家中探訪一樣。
雙方為何決定將關系提升為“全天候”
其實以前也有這樣的提法,只是雙方沒有寫入正式的文件中,這次因為是兩國元首共同簽署,并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于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同時,因為巴基斯坦的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一站,這是整個“一帶一路”建設過程邁出的第一步,對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意義。
同樣是伙伴,關系卻大不一樣
“伙伴關系”概念始于冷戰結束后。冷戰剛結束,北約推行“和平伙伴關系計劃”,與非北約國建立伙伴關系,伙伴關系的提法源于此。1994年后,俄羅斯和西方“蜜月期”結束,北約東擴,歐洲不再提“伙伴關系”概念。
一般情況,如果兩國關系比較密切,在重大問題上沒有分歧,雙邊關系發展比較穩定,才能被列入“伙伴”行列。
《人民日報》1998年4月刊文稱,大國間的關系可歸納為3種基本模式,即伙伴關系、結盟關系、非結盟非伙伴關系。中國“伙伴關系”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關系。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外交工作也邁上了新臺階,“伙伴關系”這一外交工具的地位也愈發重要。隨著其逐步拓展國際舞臺,中國越來越不愿意與他國建立正式聯盟關系,而更愿意以“伙伴關系”處理邦交。
中國一直沿用“伙伴關系”定位雙邊關系。其名稱主要分為:伙伴關系、全面伙伴關系、合作伙伴關系、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戰略伙伴關系、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等。
這幾個“小伙伴”關系很特殊
美國:建設性合作伙伴。之所以叫“建設”,是因為中美建設的是“新型大國關系”,雙方雖然有分歧和摩擦,但在做建設性合作的嘗試。(白話版:本來我們是敵對陣營的,但我們建設性一下,還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俄羅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協作”的含義,是指大國之間戰略上的協調一致。“合作”的含義,更加強調兩國之間的互利共贏。(白話版:你棄權我也棄權,你投反對票我也投反對票。)
巴基斯坦: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是更高層次的友好關系,僅此一國。(白話版:大哥,風里來,雨里去,跟定你了。)
日本:戰略互惠關系。日本至今仍未真正進入我國的“伙伴”序列內。(白話版:你的利益分配對我有好處?是嗎?真的嗎?我不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