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婚姻中為何說男性經濟基礎并不重要?不生娃是自私的表現嗎?
家庭社會學家威廉·古德(1963)曾描述過家庭的黃金時代,當時婚姻被視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然而如今這種形態似乎正在受到挑戰。事業與家庭的沖突、育兒負擔以及女性所面臨的母職懲罰等等,這些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逃避傳統婚姻。同居、不婚主義、丁克等新形式的親密關系模式,正在被更多年輕人接受和實踐。
如何理解當下各式各樣的婚戀觀?作為男性或女性的我們,在感情中又遭遇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期問吧對話上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張雪松,共同探討當代年輕人的婚戀觀和親密關系的多元實踐。

相愛容易,結婚很難?
@神的魚兒:我曾一直認為現代年輕人結婚應該越來越簡單,因為觀念更開放、交友范圍更廣,現實卻并非如此。似乎大家相親、交友、戀愛很積極,結婚卻越來越難?
張雪松: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而如今交通、社交媒體、互聯網的發展確實減少了很多地理限制,讓交友實現了“高鐵速度”。可以肯定的是,發達的交通和迅捷的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來滿足潛在的戀愛對象和婚姻伴侶。這些方式挑戰了曾經規范的途徑——家庭聯系、學校工作、歌舞廳酒吧等娛樂場所,讓潛在對象可以跨越時空近距離接觸。
然而現實更加復雜,戀愛也變得更加艱難,各大城市的相親角都說明了問題。社交軟件、約會網站不斷推陳出新,專業化的同時,約會過程變得越來越理性,“日拋型交友”也讓大家的閾值越來越高。
已經工作的朋友聊天經常勸我盡早在學校中確定戀愛關系,其中一個原因是勞動分工導致部門內部甚至整個公司的異性都很少。另外,生活的公共空間內潛在對象少,缺乏適合交友的公共領域;虛擬空間上不靠譜的多;中國社會也沒有像美國那樣的約會傳統,這都是“戀愛難”、“交友難”的原因。

@339bother:父母越問就越不想結婚,但事實上和伴侶也感情穩定,即使步入婚姻也應該沒什么問題。您覺得這是種什么情緒呢?
張雪松:恐婚恐育情緒在年輕人中不斷擴大,不過你很幸運,有一個感情穩定的伴侶。
大多數的父母都生活在異性戀家庭神話中,他們期望子女進入異性結婚并開枝散葉,既能延續家族,又有養老保障;既是孫輩期待,也是面子文化。這種幫助建立小家庭的過程也是他們完成“父母角色”的重要階段,如果沒完成,很多父母也就不會在退休后安心地進入廣場舞和打麻將的隊伍中去。
生活是自己的,按照內心的真實想法來,多和父母溝通,每次溝通的結果不重要,溝通的過程比較重要。引發父母的思考,他們愛你也要尊重你,讓他們明白你不結婚不生育也可以過得很好,很幸福。
作為男性/女性的不同困境
@SumidaKanae:為什么很多男性表示對愛情和婚姻失望,不再主動追求女性?
張雪松:也許很多男性不主動追求女性,并不是對愛情和婚姻失望。女性變得越來越獨立,也推翻了通常的婚姻協議。男多女少的性別比例也讓男性比過去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精神壓力與心理壓力。
另外一個原因是人的社會孤獨感讓人的心理距離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不信任。社會需要一個公共領域去讓人們相互了解,而不只是虛擬的社交軟件和單調重復的相親場。
@哈歐:我發現周圍的80后、90后學歷高的女性回家都不會干家務,把所有帶孩子、做飯洗衣等事情都推給自己的另一半,您怎么看?
張雪松:沒有女性天生就是媽媽,也沒有女性天生就擅長就應該做家務。高等教育擴張,男女兩性受教育的時間都延長了,縮短了學習其它事情的時間。教育和工作環境里不會因為是媽媽就受到優待,家務工作(我覺得比家務勞動聽起來更舒服)應該也一樣,雖然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兩個人應該友好溝通,一起做就好了。
@Frajka:在社會默識中,好像男方一定要有房子或者足夠的經濟實力才能找對象,這對男性來說是否不太公平,讓他們處于婚戀市場劣勢?
張雪松:傳統婚姻需要男性養家、女性顧家,這種思維至今仍沒有消散。現在婚姻比過去更需要錢,同時商家也制造了很多“虛假需要”。
《危險關系》中描寫了關于婚姻的兩種模式——基石模式和頂點模式。“基石模式”是指兩個人一起奮斗,從無到有;“頂點模式”是指兩個人經濟獨立,再戀愛結婚。很多的年輕人都希望在婚前經濟上有保障,女性也在努力工作賺錢。在可預見的未來,平等的婚姻關系會越來越多。
男多女少的人口比例讓女性的選擇權變大,但是總體上看女性在婚姻中還是處于弱勢地位。男性的經濟基礎是重要的,但也許不是最重要的。

@Aquarius小瓶子:作為女性,我和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覺得短短一生該用來拼搏自己的事業、享受自己的生命最重要。但父母輩眼中則覺得這種行為“自私”和“可悲”,在國內似乎傳統觀念里依然認為沒孩子是人生的缺憾。這種矛盾該怎么處理呢?
張雪松:我個人希望你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盡情享受自己的人生。我爸媽原來也希望我能夠生孩子,他們一開始也不理解,但我和他們聊現在育兒的壓力和教育競爭,讓他們改變了想法。我爸媽的回答是“不希望我的孩子累壞了他們的孩子”。
父母總希望如果有一天他們建設的高墻倒了,有人可以接住我們。只需要和他們耐心真誠地交流,告訴他們,我們也長成大人了,可以保護好自己,也許他們會逐漸認可我們的行為與選擇。
畢竟愛可以消解一切矛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