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作家不需要職稱

公開信揭露T詩人評職稱中存在不能容忍的腐敗墮落,情況是否屬實尚待獨立第三方調查。但公開信對作家評職稱這一規定本身所飽含的維護之情,卻也匪夷所思。
職稱是什么?全世界范圍內,職稱都是某一特定領域內,專業技能水準的客觀認證體系。一個領域內從業人員應獲得何種等級的職稱,通常取決于專業技能水準,當然也會參考從業時間、經驗等等從屬因素。
通過一個人的職稱,大致可以判斷其業務能力,以及他應該享受何種工資福利待遇。建立職稱體系的另一個目的,是讓一個專業團體減少內部摩擦,實現有序合作。
并非所有領域都適合評定職稱。作家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的經驗是,一個作家即便著作等身,也不排除全是垃圾,從古至今,這樣的作家不在少數;相反,一個作家一生中沒有幾部作品,也未必為當代人所賞識,但很可能代代流傳,這樣的作家也不在少數。而職稱體系何以能夠容忍前者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后作品臭氣熏天;后者職稱備受打壓,導致生活窮困潦倒,死后卻備極哀榮?這并不符合發明職稱體系的初衷。
數量肯定不是評定一個作家成就大小的標志。當代人,尤其是由某個少數人組成的“委員會”來論定作品質量同樣靠不住。道理很簡單,今人對待歷史上的文學作品,尚且無法統一看法,褒貶不一的情況時有發生,何況是現當代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很多作品,非議聲尚且一直不斷,何況用于評定職稱的那些等而下之的東西。
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更不靠譜。一個人的學歷水平與寫作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低學歷的人寫出高質量的文學作品,高學歷的人寫作才能非常平庸,都是常事。所以方方指責T詩人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卻評上高職二級(相當于二級教授)的職稱,也不一定有說服力。
以寫作時間長短和寫作經驗是否豐富來評定作家的寫作水平,同樣不靠譜。因為這兩者非常容易在文學史上找到相反的例證。
此外,現代職稱體系非常精細,偏偏遇上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個三級作家怎么會心服口服于跟一個二級作家存在一級差距?而況中國人好面子,為了面子不擇手段者不計其數,中國文人也不例外。
作家評職稱的制度結局就是,誰也不服誰,誰也看不起誰,為了評職稱,工夫不僅要用在作品上,還在用在作品外,腐敗墮落不可避免。事實上也是如此,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國大陸的作家需要評職稱,結果也只有中國大陸的一些作家才會有方方所描述的那種腐敗墮落。這種結果,與設定職稱體系的目的南轅北轍。
今天的職稱未必能給作家帶來真切的名望。實際上,在很多公開或私下場合,當一個人聲稱自己是幾級作家時,何曾贏得過幾許尊敬?報以“呵呵”已算客氣了。
文學是一項高度個人化、個性化的事業,作家并不需要職稱激勵,讀者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他的聲望來自讀者,讀者的褒揚就是最大的肯定,就是最重要的職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