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起去田野! 水鄉古鎮練市開啟“藝術+鄉建”駐地計劃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近幾年,藝術家已然成為鄉村建設過程中一種積極且不容忽視的力量,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如何用藝術振興鄉村”,藝術與鄉建碰撞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6月17日,由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在野藝術公益基金與西戲聯合發起的公益項目“去田野!藝術駐地計劃”在杭州舉行了啟動儀式。
據了解,該項目旨在通過鼓勵并支持來自不同方向的創作者、研究者深入鄉村,進行藝術實踐,搭建地方與本土文化藝術生產的橋梁,以藝術和創意助力中國鄉村振興。同時,作為一個長期的藝術行動,“去田野!藝術駐地計劃”也將陸續在不同的鄉村開展,而這次首站定在了浙江的練市鎮。啟動儀式當天,練市鎮首站駐地招募也正式開啟。


6月17日,公益項目“去田野!藝術駐地計劃”在杭州舉行了啟動儀式。 攝影:左陽
為什么把藝術帶入練市鎮?
練市鎮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的東南隅,東鄰烏鎮鎮,南依桐鄉石門鎮,北接古鎮南潯。作為城鎮,練市成于秦、漢,興在晉、唐,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古時鄉人購璉成市,故名“璉市”,而“璉”和“練”同音,清同治9年開始改稱“練市”。

練市鎮東大街安濟橋 攝影:大頭
江南地區長久的富庶生活和文雅傳統在當地展露分明:“桑蠶之利,莫勝于湖”的絲綢、文房四寶中的湖筆、“千日一醒”的湖州酒......如今在練市及其周邊地區居民的生活之中,依然是鮮活的生活組成部分。

練市鎮一角 攝影:大頭
“我們第一次去考察的時候,就被那邊的十座大谷倉吸引了,雖然谷倉這種建筑在農村很常見,但十座谷倉整齊地排成一排,視覺上很壯觀,空間感也很強烈。當地還有一條練溪,沿河兩岸都是江南水鄉的傳統民居,保存得相當完好,至今還有人居住。我們就覺得可以在這里做點什么。”“去田野!”聯合發起人笛子告訴澎湃新聞。

練市鎮練溪河南岸谷倉 攝影:大頭
笛子是做劇場出身,但一直對鄉建話題很感興趣,很早就萌生了把藝術創作空間帶入鄉村的想法。正好這幾年,從“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越來越多的旅游項目和鄉村地產項目開始尋求藝術方向的合作。
“其實項目最初,是練市鎮邀請我們去當地運營一個藝術空間,而那時候我和另一位發起人正好也對藝術鄉建感興趣,我們就在想為什么不在鄉村做一個在地的藝術生產平臺呢?而且其實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被隱藏在鄉村里,當地人可能不會去觀察它、注意它,或者不覺得它是美的,但我們可以借助藝術或者重新創作的方式去活化它。”

去田野!發起人之一 笛子 攝影:左陽
一起去田野,做什么?
如今,藝術進入鄉村的形式有很多,快閃、大地藝術節、鄉村藝術周等等,內容豐富多彩。
“去田野!藝術駐地計劃”要求參與者進入駐地,開啟為期 6~8 周的創作或研究。其間,主辦方將通過設置在地顧問,組織走訪來建立本地聯絡,不定期將安排與參與者議題相關的藝術家、學者作為觀察員進村交流。駐地藝術家也可申請舉辦面向本地居民的藝術公共教育活動。駐地成果將在當地以展覽、小型藝術節、工作室開放日等形式,或結合當地節慶 風俗進行策展,呈現給公眾。
不過,不管是什么形式?大家最關心的仍然是,藝術和鄉村到底會碰撞出怎樣的內容?怎樣真正地與當地文化結合在一起?
“我們其實有好幾個側重的方向,比如纖維藝術,因為練市鎮是一個養蠶之鄉,養蠶文化在這里有非常清晰的歷史脈絡,我們希望藝術家用纖維藝術的形式來詮釋它。另外比如肢體藝術,練市當地有一種船拳文化,顧名思義就是過去為了抵御水匪,漁民們發明的一套防身術,它也可以和我們的表演藝術結合在一起,產生互動。”

去田野!特邀插畫創作郭塤,攝影:大頭
“還有建筑方向,因為當地保留了很多空置的民居,有些甚至面臨坍塌的狀態,未來如果有建筑師介入的話,或許可以產生一些幫助。另外我們也希望有寫作者入駐。”“去田野!”聯合發起人笛子說。
項目的目的,是希望藝術家的創作能與練市的文化產生連接,而為期6~8周的創作期結束后,笛子說所有的作品最終會在田野里的十座糧倉內以多種形式呈現。

去田野!特邀插畫創作郭塤,攝影:大頭
用謹慎的態度,探索藝術鄉建課題
笛子說,練市仍然保留著多條古色古香的老街,但即便如此,愈來愈快的城市化進程仍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里的面貌。
“我們第一次考察的時候,東大街已經被圍起來要改造了,第二次去的時候,東大街已經開始被拆了,西大街可能明年也要動工了,所以說冥冥中好像有一種偶然性,催促我們趕緊去做一些記錄,保存一些記憶。”

愈來愈快的城市化進程仍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里的面貌。攝影:大頭
但是藝術進入鄉村,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侵略?
“其實在推薦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的態度一直是很謹慎的,因為一切還是未知,我們不知道藝術駐地最終會帶來什么影響?但我們相信探索是有意義的,因為它是一個雙向的互動,不管是創作者與地方之間,還是城市和鄉村之間。”笛子表示。
笛子說,今天的文化資源普遍集中在大城市,而大城市生活的種種問題卻在不斷擠壓創作空間、稀釋熱情,同時城市里的藝術家走進鄉村的機會也不太多。


用藝術記錄鄉村最淳樸的記憶。 攝影:大頭
因此,通過“去田野!藝術駐地計劃”,讓藝術家走進田野,走進鄉村,一方面為藝術家拓展了新的創作空間,提供真實、一手的創作資料,另一方面,對鄉村而言,也是記錄或保存。“我們的計劃剛剛起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去解決。但我們都很期待,藝術怎么去活化鄉村,它最終的價值是什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