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醫院里的禿頭奧義,沒有人比外科醫生更懂
原創 梅斯醫學
坊間流傳有一張圖。

圖糙理不糙。所謂聰明的腦袋不長毛,年資高的醫生經歷數十年臨床+科研雙重洗禮以后,頭發相對也會少些。
不過據個人真實體會,醫生脫發年資提前已現端倪。絕頂的不一定是主任,也可能是科博畢業剛進站規培的住院醫,更慘一點的,還可能是工作幾年以后為轉專業讀研再規培的住院醫。大齡規培住院醫的出現,使得圖中這幾個腦袋同時出現在敲病歷的一排電腦前成為可能。
男醫生 vs. 女醫生,誰更容易禿?
你是怎么發現自己開始脫發的?
是這樣——

圖1
這樣

圖2
還是這樣?

女醫生往往對脫發十分敏感。考慮到自己值過的夜班和肝論文熬的夜,滿床單的頭發分分鐘都讓自己懷疑是不是次日就要變阿哥。
但其實事情可能沒那么糟糕。人頭皮毛囊約10萬個,其中10%會處于休止期,這一部分頭發在休止期結束時會陸續脫落。通常來說,每天掉100根以內頭發是正常的。

來源:攝圖網
100根頭發是什么概念呢?圖1是10根頭發(昨晚吹頭發剛掉的),圖2是20根頭發(撿了床單和梳子上的)。可能他們散落在地上看起來很多,也能靠自發熵增把浴室地漏堵得死死的,但其實還好,離脫發門檻還遠,但男醫生就不一樣了。在眾多脫發種類中,“雄激素源性”脫發占據主要地位,但即便如此,男同志對于脫發也通常是后知后覺。
可能是男生頭發太短,堵不了下水道。再加上外科醫生常年戴著手術帽,可能只有頭頂涼意漸濃時才發現發際線已“禿飛猛退”。人到中年總是來得比想象的更加“禿然”。

來源:攝圖網
遺傳不是罪,但抽煙喝酒熬夜焦慮可能是
雄激素源性脫發(AGA)是最常見的進行性脫發類型。脫發通常涉及顳區和頂區,而保留枕區:典型的“馬蹄形”模式。AGA的特點是毛囊逐漸縮小,導致末端毛發的纖維轉化;生長期持續時間逐漸減少,而休止期持續時間增加。以上兩種變化的后果就是頭發變得細軟,而且才長一點點長就要凋落,最終導致禿頭的出現1。
生長期(ANAGEN),為期二至六年,正常情況下約85%至90%的頭發處于生長期;退行期(CATAGEN),為期二至四個星期,約占1%。休止期(TELOGEN),約占10%~15%。毛囊的基部在二至四個月內逐漸萎縮,最終頭發脫落2。

來源:攝圖網
AGA的易感性主要取決于遺傳。雙胞胎研究顯示,單卵雙胞胎的一致性很強,在80%到90%之間。家庭分析顯示,父親禿頂的男性患AGA的風險顯著增加3。
鑒于AGA明顯的遺傳易感性,我們大可以把禿頭的鍋甩給自己老爸。不近幾年的研究也逐漸顯示生活方式對AGA的影響。Fortes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高BMI (≥25)和吸煙可能與中度或重度雄激素性脫發有關4。
在ParK和他的同事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吸煙和飲酒在雄激素性脫發患者中更為普遍5。
除了AGA,醫生中另一種常見的脫發就是斑禿了。
斑禿俗稱鬼剃頭,其特征是短期內頭皮無疤痕脫發。出現斑禿的年齡范圍為4-5歲至15-40歲,10-25歲人群占比高達60%(各位住院醫請注意!)。
斑禿的原因仍不完全清楚,少部分原因是毛囊免疫特權的喪失、自身免疫介導的毛囊破壞和炎癥途徑的上調,同時斑禿患者經常在心理健康、自尊方面經歷顯著的損害,并且可能更有可能患有精神共病。
因此,壓力因素可能是斑禿的主要發病因素。研究報告稱,至少23%的患者在AA發作前有過重大情緒事件。長期精神緊張及應激狀態下發生斑禿的概率將大大增高。(各位住院醫請再次注意!)6從這個角度確實能理解一些報告中顯示女性在斑禿中略占優勢,畢竟女生心思細膩,情緒敏感,遭受重大情緒事件的概率要更加高吧(各位女性住院醫請特別注意!)。

來源:攝圖網
植發好貴,防脫還能靠什么?
夜班要值,急診要上,實驗要做,除非有強大的基因加持,否則脫發可能難以避免。植發最粗暴有效了,但是你們知道它多貴嘛!
團購網站618大促價了解一下,基本上是10~15塊錢/毛囊單位。成功存活的一個毛囊單位大約能長出1~4根頭發。各位可以算一下自己每個夜班是賺的多還是虧的多了。
米諾地爾和非那雄胺確實有效!米諾地爾最初是作為一種抗高血壓藥開發的,但當時接受這種藥物的患者出現了全身性多毛癥,于是它逐漸作為一種潛在的脫發治療藥物進入人們的視野。
米諾地爾在體內會轉化為硫酸米諾地爾,作為一種鉀通道開放劑,它可放松血管平滑肌并增加血流量。不過米諾地爾主要是增加了毛發重量,而毛發數量增加卻不太明顯,這表明其治療效果主要是由于增加了現有毛發的直徑1。
非那雄胺則是通過降低血液中雙氫睪酮水平達到防脫的目的,其臨床療效已在對患有AGA的男性進行長達10年的嚴格控制的臨床試驗中得到證明。但隨著雙氫睪酮水平恢復到預處理水平,脫發也隨著非那雄胺的停用而繼續進展7。
雖然非那雄胺治療脫發有效,但是使用非那雄胺后發生的不良事件一直存在爭議。去年發表在JAMA Dermatolo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非那雄胺治療年輕男性脫發或可產生自殺傾向8,所以在給較年輕的脫發患者開非那雄胺處方時,應考慮到自殺、抑郁和焦慮的風險,這些患者可能對藥物的副作用更敏感。

來源:攝圖網
神藥雖好,也不能貪杯;植發雖快,但需要MONEY。作為卑微的醫院打工人,最靠譜的可能還是讓主子們少排幾個夜班急診,多帶幾篇共一文章吧。
祝愿我們的頭發都永遠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參考文獻:
1.Lolli F, Pallotti F, Rossi A, et al. Androgenetic alopecia: a review. Endocrine. 2017;57(1):9-17.
2.Alonso L, Fuchs E. The hair cycle.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6;119:391-393.
3.Chumlea WC, Rhodes T, Girman CJ, et al. Family history and risk of hair loss. Dermatology (Basel, Switzerland). 2004;209(1):33-39.
4.Fortes C, Mastroeni S, Mannooranparampil TJ, Ribuffo M. The combination of overweight and smoking increases the severity of androgenetic alopec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7;56(8):862-867.
5.Danesh-Shakiba M, Poorolajal J, Alirezaei P. Androgenetic Alopecia: Relationship to Anthropometric Indices, Blood Pressure and Life-Style Habits. Clinical,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 2020;13:137-143.
6.Juárez-Rendón KJ, Rivera Sánchez G, Reyes-López M, et al. Alopecia Areata. Current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s. Archivos argentinos de pediatria. 2017;115(6):e404-e411.
7.Overstreet JW, Fuh VL, Gould J, et al. Chronic treatment with finasteride daily does not affect spermatogenesis or semen production in young men. The Journal of urology. 1999;162(4):1295-1300.
8.Investigation of Suicidality and Psychologic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nasteride. JAMA Dermat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1, 2020. 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338
撰文 | 側腦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