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保衛戰:3輛德式裝甲戰車,沖破日軍旅團司令部
中國第一支裝甲兵團
說起抗日時期的中國裝甲部隊,大家首先會想到機械化部隊第200師,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參加過蘭封會戰、桂南會戰、第一次入緬作戰等(蘭封會戰結束后,第200師擴編為新編第11軍,后改稱第5軍,而第200師徹底成為步兵師)。而機械化第200師的前身則是裝甲兵團。
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0多萬中國軍隊面對擁有裝備戰車、裝甲車、重炮的日軍,傷亡慘重。戰后,第17軍軍長徐庭瑤寫了一份報告書,希望高層能建立現代化、機械化的部隊,以便在今后發生的中日戰爭中與日軍相抗衡。
隨后,國民政府高層決定建立一支機械化部隊,但由于人力、財力、裝備等因素,中國軍隊第一個裝甲兵團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夕才編成。
裝甲兵團是以原交輜學校的戰車教導營為基干組建的,總團長為參加過長城抗戰的杜聿明少將,管轄1個戰車營、1個搜索營、1個戰車防御炮營、1個高射炮營、1個準備營、1個補充營。

戰車營管轄4個連,1連—3連為戰車連,4連為補給連,其中第3連裝備的是當時裝甲兵團最先進的德制1號戰車。據第3連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何嘉兆回憶:“戰車第3連連部共有戰車2輛,偵察班摩托車12輛,3個戰車排15輛戰車和1個補充排汽車10輛。全連17輛戰車,12輛‘春達浦’兩輪、三輪摩托車。”(按照《國軍裝甲兵發展史》記載一共購買了16輛1號戰車。)
南京戰役中的戰車部隊
雖然1號戰車的性能是中國裝甲總團里最好的,但對日軍裝備的94式履帶裝甲車和89式戰車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
因為94式裝甲車正面裝甲厚度為12毫米,而且前裝甲具有非常良好的傾斜角度。口徑7.92毫米的機槍采用鋼芯彈,必須在極近距離,才有幾率擊穿日軍 94式裝甲車。而日軍另一個型號的戰車——89式戰車則裝備口徑57毫米的坦克炮,此炮能在200米距離直接擊穿25毫米厚的鋼板,而1號戰車裝甲最大厚度才13毫米。
這批德式1號戰車的首次實戰,也是唯一一次作戰是在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
戰前,南京中山陵園住宅內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當時中國軍事最高統帥蔣介石指示,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大概是11月20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曾找杜聿明談話。何說道:“現在決定唐生智守南京,委員長要將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杜則說:“德國戰車雖然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戰車,可是有槍無炮,威力不大;而為數只有15輛,在南京河流錯綜的江湖地帶作戰,性能也不適宜。不如留下英國的水陸兩用戰車和炮戰車,有槍有炮,又可以水陸兩用,適宜于南京附近作戰。必要時還可以橫渡長江,開往江北。”何回應道:“你不要想撤退江北,委員長說要死守南京,應照命令將德國戰車留下。”杜聿明見這種情況不敢再說,只能聽命于上級。
其實從戰車性能角度考慮,杜聿明的想法是沒錯的。而蔣介石之所以堅持要留下德國戰車抗戰,筆者猜想可能是怕戰車部隊撤退到江北,而蔣介石真實的想法,恐怕已經很難猜測了。
德制戰車的登場
12月6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12萬日軍發了瘋似地猛攻中國軍隊陣地,尤其是淳化鎮、方山一帶。日軍第9師團第7聯隊、第35聯隊、第36聯隊和第114師團第115聯隊、第150聯隊一部先后猛攻防守淳化鎮、方山的第74軍第51師。
到了12月8日,日軍以第36聯隊進攻正面為重點,集中20多門41式75毫米山炮猛烈轟擊,隨后10多輛94式輕裝甲車在轟炸機掩護下,實施中央突破。在日軍炮兵、裝甲兵、航空兵聯合進攻下,淳化鎮核心陣地失守。

時任第74軍51師師長的王耀武在得知淳化鎮被攻破后大吃一驚,因為預備隊(第306團)已經投入到第一線了,也就是說從淳化鎮到上方鎮這6公里的距離內,屬于一個真空狀態。由于事態嚴重,王耀武命令大后方的第305團(距離淳化鎮直接距離11公里左右)火速向淳化鎮高管頭陣地進軍,掩護各團撤退。
當時戰車第3連接到命令增援淳化鎮第51師,連長趙鵠振命令戰1排和偵察小組前去增援。獲得戰車增援的第51師,以戰車為突擊力量,掩護第305團反擊。在進軍中,突然和日軍遭遇。原來當時日軍進攻到管頭時,遭到管頭陣地上中國守軍的猛烈抵抗。日軍認為從正面進攻對部隊不利,于是命令第1中隊截斷道路,第2大隊和第3大隊迂回至道路南側向上方鎮進攻。
就在日軍第36聯隊第2大隊、第3大隊迂回進攻上方鎮時,中國軍隊3輛1號戰車,在300多名官兵的掩護下殺氣騰騰地沖向日軍。
一陣激戰中,兵力屬于弱勢的中國軍隊漸漸不支,向后撤退,而就在這時,3輛戰車不僅沒有向回開,反而強行攻破了日軍防線,隨即迂回至日軍大后方。
日軍戰史《從軍回憶錄》里的山炮兵第9聯隊第3中隊的文章記載,“當時司號兵爬上位于右前方約四百米處的小山丘偵察敵情。正在偵察時,忽然,機關炮向小山丘橫掃過來,炮彈從我頭頂飛過。仔細一看,敵人的兩三輛輕型戰車間隔二三十米的距離直沖過來。戰車掃射著路面和兩側,不斷向前進行。前方的步兵部隊隊列大亂,紛紛退避到道路的兩旁。”

作家薩蘇先生認為,一輛編號312的德國1號A型戰車與另兩輛戰車曾配合約300名步兵在湯山反擊日軍步兵第36聯隊,并試圖繞襲到日軍后方的師團部指揮所。(《退后一步是家園》,第137頁)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進攻湯山的是日軍第16師團,而第36聯隊不屬于第16師團。遭到戰車襲擊的日軍第36聯隊,是在淳化鎮方向。
沖破日軍旅團司令部
守衛日軍第9師團第18旅團司令部的第36聯隊第5中隊,本以為前線距離他們很遠,不會有中國軍隊突襲,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由于前方日軍部隊在發現敵軍戰車向后退避時,并沒有向后方部隊發出“有敵人戰車”的警報,導致后方日軍被中國戰車部隊打了個措手不及。后方警備第5中隊分隊長山本武12月8日的日記寫道:“過了一會兒,敵炮火漸漸逼近,讓人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前方有第一線部隊,這是怎么回事呢?但是炮彈的發射點越來越近,炮彈“嗖嗖”地飛過來,令人不由感到毛骨悚然。這時,在前面休息的士兵都一邊大聲喊著:‘戰車!’一邊爭先恐后地逃到旁邊的山坡上,由于從眾心里的作用,我們也跑上了山坡。不久,大型戰車轟鳴著一邊開炮(中國軍隊裝備的1號戰車有槍無炮),一邊慢慢地駛過來。”
面對中國軍隊戰車部隊突如其來的襲擊,日軍第5中隊士兵全都嚇傻了。一下子,日軍后方陷入危機,由于負責警備的日軍第5中隊不戰而逃,在后方的日軍第18旅團司令部一下子呈孤立狀態。
攻勢兇猛的中國戰車部隊一下子就攻破了日軍旅團司令部。而看見中國戰車部隊攻入旅團司令部的第5中隊分隊長山本武,向旅團司令部方向逃來的士兵問道:“旅團長閣下呢?”那個士兵用手指著說:“那邊。”原來這個日軍旅團長井出少將和一群人向后方碉堡陣地方向逃去。
也就是說,中國戰車部隊在淳化鎮一帶,攻破了日軍第18旅團司令部。而不是像薩蘇老師說的,在湯山一帶突破XX師團司令部。

紛紛潰逃的日軍士兵大喊:“戰車!戰車!”在后方,日軍第9山炮兵聯隊第3中隊的炮兵聽見聲音后,覺得事態危急,趕緊裝上炮彈,向中國戰車方向射擊。激戰中,中國戰車部隊打死打傷7名日軍炮兵。同時3輛戰車繼續向前進擊,炮塔連續射出數百發7.92毫米子彈,日軍山炮炮盾多處中彈。而中國戰車部隊的一輛戰車,也被一枚山炮彈剛好擊中了側面。裝甲兵們鑒于沒有步兵掩護,很可能會被增援的部隊合圍,就掉頭向后開去。
據何嘉兆回憶,淳化鎮一戰,3輛戰車全部被日軍擊毀,排附王承德、老班長于振江等4人壯烈犧牲。不過按照《國軍裝甲兵發展史》的說法是2輛被擊毀,1輛開回城內。而日軍《鯖江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史》等戰史資料的說法和《國軍裝甲兵發展史》的說法是一樣的,繳獲中國軍隊2輛1號戰車。
當時日軍第36聯隊第10中隊、第12中隊利用夜色,向停在路邊已經癱瘓的1號戰車發動突襲,一陣激戰后,戰車內的駕駛員犧牲。(被日軍繳獲2輛)
雖然這3輛戰車的反擊沒有扭轉戰局,但能直接繞到日軍后方,擊潰日軍旅團司令部,不得不說這是整場戰役中最值得銘記的故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