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橋梁工程設計大師林元培院士獲小行星永久性命名

4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正式獲得小行星命名。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2007年9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隨后,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給予該小行星210230號的國際永久編號,并確認紫金山天文臺擁有該天體的發現命名權。
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和紫金山天文臺協商,紫金山天文臺同意以擁有命名權的這顆210230號小行星,為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獲獎科學家林元培命名。據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介紹,宇宙中已有約120顆以中國人名、地名、機構等命名的小行星。
在當天的命名儀式上,林元培院士感慨地說:“這一生最高興的事不是獲得院士稱號,不是獲得小行星命名等榮譽,而是我這么多年來造的橋都是安全的,沒有出現過一次問題。”
自學廣義相對論
林元培生于1936年,福建莆田人,上海市政總院資深總工程師,長期致力于斜拉橋和拱橋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建造,設計出當時世界跨度最大的斜拉橋——楊浦大橋,并且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座跨外海的大橋——東海大橋,繼而在中國建成世界最大跨度鋼箱拱橋——盧浦大橋,成為中國鋼拱橋第一人。
1954年,林元培進入上海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正當他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一場政治運動使他受到沖擊,他被下放到農村勞動。他后來回憶說,在農村的勞動中,他慢慢地平靜了下來,決心把自己酷愛的數學和力學撿起來。從此,他把所有勞動之余的時間,都用來看書、學習。林元培很佩服愛因斯坦,先從狹義相對論入手,隨后又開始鉆研廣義相對論,為此,他自學了《絕對微積分》、《黎曼幾何學》,還學習了《彈性力學》以及其他土木工程方面的理論。
幾年后,26歲的林元培從農村回到市政設計研究院,同事們都覺得他像換了一個人。自從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廣義相對論后,他再回頭來看土木工程的種種理論問題,就有如站在高山之巔俯瞰人間城郭。
主持設計南浦大橋
1984年,走上上海市市政設計院總工程師崗位的林元培,遇到了設計南浦大橋這一歷史性的機遇,但是,留給他設計的時間只有1年半。用這么短的時間設計一座中國從未做過的疊合梁斜拉橋,并且是世界級的大跨徑,這在國際上也是罕見的。
林元培決定借鑒加拿大安娜西斯橋的經驗。不料,從加拿大考察回來的工程師帶回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安娜西斯橋出現了許多裂縫!
因此,為了徹底弄清出現裂縫的緣由,并防止在未來的南浦大橋上出現,林元培趁春節期間前往加拿大,在安娜西斯橋上仔細察看,并用照相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將100多道裂縫全部拍攝下來。經過反復研究,他終于找出了問題所在,提出了解決橋梁裂縫難題的方法,并決定更改設計方案。
此舉影響很大,驚動了上海市政府。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曾專門把他請到自己的辦公室,只是為了問他一句話:“你有沒有把握?有多少把握?”林元培考慮了一下,回答說:“我有80%的把握。”后來,林元培對自己的家人說,設計南浦大橋他有一種走在懸崖峭壁上的感覺,但我一定要走過去。
經歷了長達20年時間的營運考驗和各種先進技術手段的檢測,南浦大橋至今沒有出現裂縫,最近由上海黃浦江大橋管理營運部門完成的“體檢”表明:南浦大橋安全穩定可靠。南浦大橋主跨423米,開創了我國現代大跨度斜拉橋的先河,為此后我國斜拉橋大規模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已退居二線的林元培,仍然堅持每天上半天班。他打算把自己以前靠經驗拍板的一些設計案例上升為理論,他也關心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步伐,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議,希望上海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得更快、更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