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普拜會”老手過招之后,美俄關系真能“看到微光”?
當地時間6月16日下午,被譽為“和平之城”的瑞士日內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6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瑞士日內瓦握手致意。新華社 圖
當天,在日內瓦湖湖畔拉格朗熱別墅內,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歷時約三個半小時的會晤。這也是自拜登執政近半年以來,美俄兩國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
盡管美方為此次峰會籌備許久,試圖規避一切不可控因素,但會晤之初兩國記者團的氛圍已然緊張起來。為捕捉到美俄領導人同框這一難得畫面,兩國記者團紛紛搶占最佳機位,推搡叫喊,一名攝影記者還多次擋在正在直播的攝像機前。
不過,開場的混亂很快被兩名經驗豐富的外交老手重新帶回正軌,雙方似乎也對會晤成果頗為滿意。普京在會后的發布會上稱,此次會晤“非常有建設性”,他和拜登之間“沒有敵意”,甚至還夸贊拜登專業且有經驗;拜登也表示,普京無意同美國開展“新冷戰”,對話總體上是良好積極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俄關系近年來持續緊張。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美俄僅在軍控領域實現有限合作,但在烏克蘭、網絡安全、人權、是否干預選舉等問題上分歧明顯,對抗加劇。此次會晤之前,美俄雙邊仍在相互施壓,并對會晤成果不抱有過多期待。
在美俄關系處于近年來低點之際,兩位外交老手為何選擇該時機舉行會晤?他們又將如何“出招”、“接招”,實現各自的利益訴求?
拜登出招:該做的我都做了
“此次與普京會晤,該做的事情我都做了。”拜登在峰會后的記者會上強調。
拜登究竟在峰會期間做了哪些事情,傳達了何種信號?
一方面,民主價值觀是拜登老生常談的話題。拜登告訴普京,“如果美國總統不能捍衛民眾的民主價值觀,捍衛民眾廣泛、基本的自由,那么他便無法守信于民。”《華盛頓郵報》評價稱,拜登試圖以此占據道德制高點。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峰會為拜登劃清兩國關系的“紅線”提供契機。“我告訴普京總統,美俄需要制定一些共同遵守的基本規則。”
就具體領域而言,拜登向普京明確了重要基礎建設是網絡攻擊不能觸及的“禁區”。他說:“我們同意讓兩國專家就什么是禁區達成具體諒解……我們將探討雙方是否有一個網絡安全安排,并開始引入秩序。”
此外,在人權問題上,拜登警告稱,如果俄羅斯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在獄中死去,將給俄羅斯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在美俄關系緊張之際,拜登舉行此次峰會,是其區別于奧巴馬政府的一次政策突破。此前,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之后,前總統奧巴馬曾在時任副總統拜登的支持下,試圖孤立俄羅斯,將其“擠出”當時的八國集團,并拒絕與普京會面。
《紐約時報》分析稱,目前身為總統的拜登實際上已經改變了此前的做法。在他看來,在兩國關系緊張之時,更好的做法是直接面對面溝通以減少誤解,防止兩國沖突進一步升級。換言之,拜登的目標并非改善兩國關系,而是避免兩國關系變得更糟。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秘書長刁大明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進一步指出,避免美俄關系惡化、維持兩國戰略穩定,或也體現了拜登政府在外交布局上的訴求,即希望“穩住”俄羅斯,進而放手推進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區域的戰略利益。
除上述考量之外,刁大明指出,拜登還希望借此次會晤再次向其歐洲盟友喊話“美國回來了”——美國能代表歐洲的利益、捍衛歐洲訴求,共同應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秀”領導力的行為。
普京接招:應邀參會便是贏了?
在拜登就網絡安全、烏克蘭、人權等問題頻頻“出招”后,普京也“見招拆招”,強勢應對,絲毫未改變自身的立場。
當被問及俄羅斯近期是否對美國輸油管道以及肉類生產公司開展網絡攻擊時,普京反駁這些攻擊并非來自俄方,俄羅斯也是美國網絡攻擊的受害者;
在回應納瓦利內的情況時,普京稱,“這個人知道自己違反了俄羅斯的法律,也很清楚自己被通緝了,但他依然回到俄羅斯,他故意想要被逮捕,他做了他想做的事。”從始至終,普京都未提及納瓦利內的名字;
當俄羅斯國內的人權問題遭到質疑時,普京轉而指責美國的人權問題。他提及美國因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普京說,“我們看到的是混亂、破壞、違法等。我們同情美國,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在俄羅斯的領土上”。
總而言之,在峰會后舉行的一個多小時的記者會中,普京的表現大獲好評,有網友感嘆:普京比美國人還了解美國政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甚至評論稱,普京在美俄峰會中實現了他的目標,獲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功,僅僅是因為“他出現了”。
非政府組織“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俄羅斯問題專家伊格納托夫告訴CNN,與美國進行平等的對話,并不以改變自身立場作為對話的條件,正是俄羅斯想要的。
實際上,拜登已釋放出欲與普京“平等”對話的信號。在開始會談前,拜登便將美俄稱為“兩個大國”(two great powers)。與之相對,奧巴馬僅將俄羅斯稱為“地區大國”。CNN評論稱,拜登試圖構建更穩定的雙邊關系,俄羅斯的地位也得到明顯提升。
“俄羅斯一直期待能和美國平起平坐,但拜登的表態真的能代表美國真實的政策想法嗎?”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顧煒告訴澎湃新聞,盡管俄羅斯確實希望美國承認其“大國地位”,但它也明白一次積極的表態,并不能改變美俄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這可能只是美國為了換取俄羅斯在某些議題上做出讓步。
連環過招,共識有限
盡管美俄領導人在峰會期間“連環過招”,在諸多問題領域分歧明顯、寸步不讓,但雙邊對話整體仍在理性、務實的原則下開展,并在恢復互派大使,就戰略穩定發表聯合聲明等問題上取得有限共識。
在恢復互派大使方面,此前由于兩國關系陷入僵局,俄羅斯于2021年3月召回駐美大使安東諾夫。一個月后,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制裁,美國駐俄大使沙利文返回華盛頓。此次日內瓦會晤后,俄美領導人同意各自的大使將重回華盛頓和莫斯科繼續履職。
對于這一會晤成果,華盛頓喬治·凱南高級俄羅斯研究所副所長波梅蘭茲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分析稱,美俄恢復大使互派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他指出,“希望通過使館活動的恢復,兩國能夠恢復最近兩個月被忽視了的學術和文化交流。試看這樣的人文交流是否能產生積極的結果。”
更為關鍵的是,兩國在會后還發布了《美俄總統關于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雙方重申核武軍控承諾,并表示將在不久的將來舉行全面的雙邊戰略穩定對話,為今后的軍控和風險管控措施奠定基礎。聲明指出,美俄已經證明,即便在兩國關系緊張時期,也有能力在戰略層面以及減少武裝沖突和核戰爭威脅方面確保可預測性。
“維護軍控體系的穩定,是當前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顧煒解釋稱,美國2019年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后,舊的軍控體系已經岌岌可危,《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成為兩國間唯一有效力的軍控條約。因此,美俄發表的聯合聲明對于整個軍控體系以及戰略穩定非常重要。
美俄關系能否改善?
此次拜登與普京的會晤,被外界看作是未來美俄關系走向的重要風向標。復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告訴澎湃新聞,這是一次非常務實的會晤,雙方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也明白了對方的底線,有助于踩住俄美關系不斷下行的剎車。
在刁大明看來,此次領導人會晤只是在短期內給美俄關系的惡化按下了暫停鍵,兩國關系的發展仍要看后續事態的演變。例如,俄羅斯會對烏克蘭和北約在6月底的聯合軍演做出何種反應?若烏克蘭總統7月訪美之行敲定,俄羅斯能否接受?以及,類似事件是否會再次激化兩國關系?
從長期來看,此次美俄峰會是否有助于兩國關系的穩定,有待時間的檢驗。正如拜登在會晤后引用的諺語所言,“布丁好不好,吃了才知道”(空談不如實證)。馮玉軍也指出,對于成熟的世界大國和經驗豐富的外交家、政治家而言,言辭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和戰略決心。
需要明確的是,美俄在烏克蘭、人權等問題上分歧明顯、矛盾難解,雙邊關系很難只憑一次會晤就能迅速“重啟”乃至“正常化”。
除去現實利益的考量,領導人之間的親疏遠近或也將對兩國關系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在此次會晤中,拜登和普京在“是否信任對方”這一問題上的表態值得玩味。
在拜登準備轉身離開會場時,CNN記者提問“您為什么有信心普京會改變他的行為?”拜登立即回過身來怒斥道,“我什么時候說我有信心了?如果你連這個都不懂,那你就入錯行了!”而在會晤之初,白宮也否認了“拜登稱其信任普京”這一觀點。
而當普京被問及此次會晤是否有助于建立美俄領導人之間的信任時,普京也開始閃爍其詞,他甚至還引用了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作為回應:“生命中本無幸福,只有微光閃爍。”普京說,“在這樣情況下,很難產生家人般的信任,但我們已經看到了微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