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習總念念不忘福建老縣委書記,黨報高規格紀念釋放六信號
【編者按】
據了解,在歷任的諸多縣委書記中,習近平至少稱贊過三位:河南蘭考的焦裕祿、山東壽光的王伯祥和福建東山的谷文昌。
4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紀念谷文昌文章,題為《三十四年后的追尋 “四有”書記谷文昌》。對谷文昌其人,文章如是寫到,“他已經去世34年,卻仍為當地民眾深深懷念;他帶領群眾植下的滿島木麻黃,如今已長成防風固沙的茂密森林;習近平總書記撰文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老百姓尊他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為當地多年的習俗……”。
在閩工作17年,習近平一直沒忘這位受人尊敬的福建干部。據海峽導報報道,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東山縣委書記黃水木發言時提及了學習谷文昌精神的心得體會,習近平對東山如何紀念谷文昌,表達了關心。座談中,習近平談到基層干部要“心中有民”時,以谷文昌作為榜樣,回憶起東山島的沙灘和木麻黃。據悉,遍栽木麻黃為谷文昌在擔任縣委書記的一項政績,50多年前,在谷文昌的帶領下,東山縣黨員干部種下1000多萬株,這種熱帶先鋒樹種起到了沿海防風固沙的作用。此外,谷文昌帶來干群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鹽田……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山舊貌,把一個荒島變成了寶島。
當天的微信公眾號“學習大國”解讀認為,谷文昌逝世已34年,清明節假期后的首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紀念文章,第一作者還是該社社長楊振武,黨報此番宣傳不同尋常。這種高規格宣傳傳遞怎樣的信號?解讀指出,習近平對這位基層的縣委書記“念念不忘”,是在告誡黨員要為大眾,而不是為小眾;要走基層,而不是走上層;要跑冷門,而不是跑熱門;要做樣板,而不是做樣子;要守紀律,而不是壞規矩。

信號1
告誡黨員干部:你們要為大眾,而不是為小眾
清明,敬宗祭祖。94歲的何賽玉卻帶著兒子、孫子、重孫一家十幾口,拜的是外鄉人谷文昌。而且這一拜,已經幾十年。
不只何賽玉一家如此。從1987年谷文昌的骨灰遷到東山,“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就在這里相沿成習。
事情的緣由,還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
下鄉路上,谷文昌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籃,一打聽,要去乞討。原來,東山的風、沙、旱非常嚴重,群眾分到了土地,卻種不出糧食!
于是,東山縣第一次黨代會上寫下決議:“十年內全面實現綠化,根本解決風沙災害。”
什么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但永遠不變的,是執政為民的理念與情懷。谷文昌的選擇,就是最生動的示范!
如今,昔日的那個“沙灘無草光溜溜,風沙無情田屋休”的荒涼沙島已經變身成為一個富饒美麗的生態海島。
黨報不尋常的頭版頭條,就是要通過谷文昌的故事告誡黨員干部:你們要為大眾,而不是為小眾。
信號2
提醒黨員干部:你們要走基層,而不是走上層
當年的公社黨委書記林子策記憶猶新。大饑荒時,谷文昌到村里了解災情。中午開飯,桌上只有番薯和幾碗清澈見底的稀粥。隊長不忍,偷偷蒸了碗米飯。谷文昌一驚,謝絕了:“我是黨的干部,就得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群眾才會信任我們。”
被“點將”到隆陂水庫任總指揮,本來被安排住舊祠堂,但谷文昌堅決不肯,要和80位民工一起睡工棚,竹片當床板,稻草當褥子。每天清晨5點起床,打石、挖土、挑土、推土,什么都干……
當年的通訊員陳掌國印象深刻。每次下鄉,谷文昌至少要交三個朋友,一個老貧農、一個隊長和一個最困難的農民。全縣60多個村400多名生產隊長,他幾乎都能叫出名字。
……
黨報不尋常的頭版頭條,就是要通過谷文昌的故事提醒黨員干部:你們要走基層,而不是走上層。
信號3
告訴黨員干部:你們要跑冷門,而不是跑熱門
沿海防護林的成功,為啥偏偏是在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東山率先實現?
當時在福建省林業廳造林處工作的曹如楊非常好奇。決心到東山探個究竟,見見那位“造林書記”。
書記下鄉了。嗯,等他回來。
天漸漸暗了,書記還沒影。縣委同志笑了,“谷書記最討厭那種只會拿著陰陽盤東轉轉西看看、華而不實的‘風水先生’做派了,幾天之內,可能都不會回來……”小曹抓起小包直奔村子。
那時沒車,靠的是自行車和走路。這一追,追了兩天,從白埕到西埔,跑了大半個東山。每到一處,不是聽村民說“書記剛走”,就是“哎呀,谷書記上星期剛來”。
人沒見著,小曹卻有了答案:能這么沉得下去、靠前指揮的干部,啥問題不能解決?
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在當時,“造林”可是件冷門的事,相反砍樹煉鋼鐵才是熱門。
黨報不尋常的頭版頭條,就是要通過谷文昌的故事告訴黨員干部:你們要跑冷門,而不是跑熱門。
信號4
催促黨員干部:你們要做樣板,而不是做樣子
谷文昌愛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
東山谷文昌紀念館里,有一張放大的黑白照片。那是1970年,下放到寧化縣的谷文昌,被任命為隆陂水庫的總指揮。照片中,一臉病容的他抬著巨大石條。石重杠沉,壓得他上身佝僂,肩膀與頭緊貼著懷中的大石。
這可是56歲的老人啊!
身邊人常勸,你是領導,年紀又大,不用沖在一線。谷文昌反駁,“發號召容易,真正干成一件事卻不那么容易。事業要成功,領導是關鍵,指揮不在第一線,等于空頭指揮。”
他總說,“關鍵時刻,干部在不在場效果大不一樣”。植樹造林,治理風沙,修建水庫,戰天斗地的場景里,總有他瘦削的身影。“谷公帶頭,哪能不聽?”許多人回憶起當年“一聲令下,人人出動”的場面,激動不已。
誰是真心實干的,誰是玩虛弄假的,群眾心里明鏡一般。
谷文昌就是最好的例子。
黨報不尋常的頭版頭條,就是要通過谷文昌的故事催促黨員干部:你們要做樣板,而不是做樣子。
信號5
警醒黨員干部:你們要重潛績,而不是求顯績
一年四季6級以上大風多達150多天,森林覆蓋率僅0.12%;百年間,風沙不斷吞沒家園,天花、眼病泛濫,外出當苦力、當乞丐的十之有一;當地有7個“蔡姓”村,被風沙埋得只剩4個。這是解放初《東山縣志》上的記載。
谷文昌對天發誓:“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1955年,谷文昌擔任東山第三任縣委書記。干,一任接著一任干;種,一茬接著一茬種。
“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被共產黨治服了。治沙造林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政績,也就是“顯績”,但給東山人帶來的是享不盡的“紅利”。人種樹、樹保地、地生糧、糧養人,東山從此,美麗化蝶。
今天的東山,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谷文昌當年描繪的愿景,“舉首不見石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里面找村莊”,早已變成現實。“我們的沙灘格外美”,是東山人的驕傲;“國家級生態縣”,是東山島的美譽。
黨報不尋常的頭版頭條,就是要通過谷文昌的故事警醒黨員干部:你們要重“潛績”,而不是求“顯績”。
信號6
勸誡黨員干部:你們要守紀律,而不是壞規矩
今年春節前夕,東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沈志雄,按照慣例,準備去漳州看望谷家。但谷家子女卻婉言謝絕了。理由是:去年母親走了,他們沒有資格再享受東山縣領導年年來看望的待遇。唯有更好地按父親母親生前要求的去做,才能告慰老人。
這樣的事,并非首次。
谷文昌去世后一周,愛人史英萍便拆除了家中的電話,連同谷文昌的自行車,一并上交:“這是老谷交代的,活著因公使用,死后還給國家。”
谷文昌常對身邊人、對家里人說,“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
身邊的工作人員換了幾茬,他沒有提拔重用一個人;他招收別人進單位,偏偏不安排自己的5個子女入公職;哪怕是一輛自行車,他也不許他們碰一碰,因為它姓“公”……
“也曾想過,如果不是谷文昌的孩子,我們的境遇會不會比現在好?”谷文昌的五個子女,除了長子退休前在廈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其他4位退休前都只是漳州最普通的科員、企業職工。甚至第三代,也多是普通的幼兒園老師、糖廠職工、單位司機。
黨報不尋常的頭版頭條,就是要通過谷文昌的故事勸誡黨員干部:你們要守紀律,而不是壞規矩。
相關閱讀
習近平談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豎起了一座不朽豐碑
福建東山縣的縣委書記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敬仰,是因為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種“潛績”,是最大的“顯績”。我們常講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三農”工作要有作為,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做埋頭苦干的實事,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創造澤被后人的“潛績”。(摘自《之江新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