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漲知識|肉身佛到底是什么?

暫不管這尊肉身佛的歸屬問題,我們想要問的是,肉身佛究竟是什么,應該如何理解肉身佛在佛教的意義。



肉身佛是舍利的一種
“肉身佛”,又有“身佛”、“入定佛”、“真身”等叫法,是“肉身舍利”或“肉身菩薩”的俗稱。要認識肉身佛現象的內涵,就必須從“舍利”現象談起。
“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譯,也譯作“設利羅”“室利羅”,意思就是尸體、身骨或靈骨。通常又有“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的區別。“法身舍利”是指佛教大小乘的全部經卷,“生身舍利”起初僅指佛陀的遺骨,后來也指高僧死后不腐之肉身或焚燒產生的遺骨,甚至擴大化到袈裟、佛缽等遺物。
“生身舍利”又包括“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我們現在說的肉身佛就是“全身舍利”。
有關舍利的記載,從部派佛教時代就出現了。當時建塔廟供奉舍利,以佛塔彰顯、昭示舍利的存在,見佛塔如見舍利,見舍利如見佛祖,認為瞻禮、供奉舍利可以“生獲福利,死得上天”。所以,在釋迦牟尼涅槃后,迦毗羅衛國周邊8個小國的國王率領軍隊爭奪舍利。
舍利傳入中國,最早見于南朝慧皎《高僧傳》所載的孫權召見康僧會問及佛教靈驗之事。此事也見于僧祐的《出三藏記事》,可見在南朝齊梁時代已有舍利信仰和崇拜。但是,大規模的崇奉舍利,卻是要到隋唐時期。唐代,太宗開端,此后,高宗、武后、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先后七次迎法門寺佛舍利到長安和洛陽兩地皇宮中供奉、禮拜。
而關于“肉身舍利”,文獻記載中,最早是唐代蘇州重玄寺的高僧智儼。《永樂大典》中說他常誦《金剛經》,忽然一天坐著圓寂,當時正是酷暑,但是肉身不壞。到貞觀七年,寺內僧眾將其身漆塑成像,以便供養。此后,肉身舍利現象在中國不斷出現。著名的肉身佛有禪宗六祖惠能法師(638-713年)、九華山的金地藏法師(696-794年)、臺灣彌勒內院的慈航法師(1893-1954年)等,就地域上來講,陜西、福建、安徽等地均存在著多尊肉身佛,而僅在安徽九華山,有據可查的就有14座。


佛家為何崇奉舍利
一般認為,佛家追求四大皆空,既然如此,何必要對舍利,尤其是肉身舍利進行供奉,這不是在進行偶像崇拜嗎?其實,這和拜佛、禮佛是否是偶像崇拜是同一類問題。
根據佛家的說法,早在佛教初創時期,佛教是沒有佛像、菩薩像的,僅雕塑蓮花、輪寶等作為佛法的象征。釋迦牟尼涅槃前曾言,我死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為最高。但是在其涅槃后,弟子們從內心尊總佛陀的人格,為了永恒懷念,便制作了佛陀的像以慰藉信眾。
佛教經典《般舟三昧經》《道行般若經》等初期大乘經典中說,造立佛像是為了修習般若三昧、觀佛三昧的方便,通過觀想佛陀,與佛合一,這是佛教實證的方法之一。因此,佛菩薩像不僅是單純的偶像,主要是為佛教徒懷念佛陀,學習佛陀,成就像佛陀一樣的圓滿人格的修行法門。
而對舍利的供奉也是基于同樣的理念。信眾對舍利的信仰,是為了表現其對佛陀或高僧大德的追思感念之情,而因為舍利是佛陀的真身遺物,相比起其他的佛教象征物更具象征意義,甚至可認為是佛陀最具意義的象征物,因而使信眾更感真實貼切。因此,佛舍利逐漸成為信眾虔誠的信仰對象。
肉身如何不壞
和古埃及的木乃伊不同,肉身佛都呈坐姿,外部覆蓋有泥塑。如果不考慮信仰層面的解釋,僅僅通過泥塑,是無法保持肉身不壞的。
2009年9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曾在西安木塔寺生態遺址公園的一個明清僧侶墓中,發現了這座墓葬里僅有一個類似家用的水缸,這就是肉身佛形成的必要工具——“坐化缸”。西安的這個坐化缸高67厘米,缸口最大直徑有79厘米,呈土灰色。當時,考古專家在坐化缸里發現了一副白色的骨架,上半身雖已傾斜,但雙腿依然盤坐,依稀能看到高僧盤腿坐化的模樣。
在“坐化缸”里,考古專家根據提取出衣服的纖維,還有吸潮氣的麥草、炭灰等分析,這位高僧可能生活在明清時期。專家推測,高僧坐化后,安放在坐化缸內,放上麥草等,然后用盆子將缸口蓋上密閉,經研究,這樣比起棺材等安葬形式能夠更好地保存肉身,有時經過好幾年都不會腐爛。
湖南省馬王堆漢墓古尸與文物研究保護中心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人體解剖學和神經生物學系羅學港教授曾向媒體介紹,“佛教對遺體保存有一套程序,如去世前不飲食、口服一些中草藥等,目的是抑制腸道細菌生長。去世后,有人對尸體進行凈身、消毒,采取一些措施,將身體與空氣隔絕,防止外部細菌污染。”如此,可致尸體千年不腐。

而濟南長清大靈巖寺住持弘恩法師也曾對媒體表示,佛教以前的確有為死去的高僧保存肉身的習慣。高僧圓寂之后要封缸,高僧坐到缸里,再用另一口缸扣在上面,封缸之后觀察3-7天,若有腐爛或者表皮生黑斑現象,則立即燒掉,為此寺院還設有化身窯。如果7天后尸身不腐,則以后也一般不會腐爛了,就可以留下來,在外面鍍金供奉。
幫助將高僧大德塑制成肉身佛的人,并非一定是僧侶,而可能由“外人”來完成。據《廣州日報》3月29日報道,老工匠朱國勝和他的服務隊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為僧侶塑成了多尊“肉身佛”。
朱國勝介紹,要塑制肉身佛,一般要分坐缸、封缸、開缸3個步驟。為圓寂的僧侶坐缸的程序很簡單,只需在缸底鋪一層石灰,其上加蓋一層木炭,將“法體”盤坐裝殮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最后再將蓋子密封起來便可。最后便是開缸,這個時間一般是在封缸3年半后,如果缸內的僧侶顏面如生、肉身不腐,他們就會被塑成“金身”。
(本文參考了黃世福:《佛教肉身舍利崇拜的宗教闡釋》、任瑾:《佛舍利信仰的起源和在中國的傳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