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淞滬會戰:日軍投入“秘密兵器”,中國守軍血灑疆場
日軍的“秘密兵器”
1937年為期三個月的“八一三”淞滬會戰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中國軍隊在擁有優勢火力的日軍面前浴血奮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日軍在淞滬戰場上投入了非常多的重炮兵部隊。
根據日軍戰史《步兵第三十四聯隊史》記載,在淞滬會戰中,日軍為了攻打走馬塘、大場鎮一帶,投入了一種“秘密兵器”。為了對外保密,日軍稱為“特二十四榴”,但實質上該火炮口徑為30厘米榴彈炮!
此前日軍在對華作戰時,投入的重炮只有240毫米榴彈炮、280毫米榴彈炮。而30厘米的火炮,也只有在淞滬、南京時使用過96式305毫米重迫擊炮。在此之前,從沒看到任何關于日軍在淞滬會戰時使用30厘米重型榴彈炮的資料。
日軍的30厘米重榴彈炮,其型號也只能是7年式305毫米重榴彈炮這一種。該火炮確實來過中國,裝備于關東軍管轄的東寧重炮兵聯隊(2個24榴大隊、1個30榴大隊),日后還對付過蘇聯紅軍。而與中國軍隊交戰時,在看《步兵第三十四聯隊史》前,確實沒有發現任何資料提過,包括日本防衛廳公刊戰史《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隨后筆者在查閱日軍第13師團戰報時,也發現該師團戰報提到,在進攻大場鎮時,日軍投入了“特二十四榴”中隊(門數不詳)。那么也就是說,日軍確實在淞滬戰場上,投入30厘米重榴彈炮,而型號就是7年式305毫米重榴彈炮。

7年式305毫米榴彈炮于日本明治末期開發,共分為兩種,一種短榴彈炮、一種長榴彈炮。其中7年式305毫米榴彈炮(長)于明治43年開始設計,大正7年10月31日試制完畢。炮重122.937噸(移動式),炮口初速500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為了對外保密,該火炮對外稱作“特二十四糎榴彈炮(長)”,也就是說淞滬會戰上,日軍投入的30厘米重炮就是7年式305毫米榴彈炮(長)。
那么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慘烈的淞滬戰場,看看在走馬塘、大場鎮戰斗的中國軍隊有多么頑強,以至于使得日軍竟然投入這樣的重炮。
以血肉之軀抵抗日軍鋼鐵巨炮
1937年10月初,淞滬會戰激戰正酣,在9月份進行的激烈的羅店-蕰藻浜一線的戰斗中,日軍三個師團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仍未能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日軍不得不再次從國內調集了2個師團又一個支隊的兵力(第9師團、第13師團、重藤支隊)增援上海。
鑒于日軍的上海派遣軍遲遲攻破不了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決定改變向西進攻的部署,集中優勢兵力在戰線中部突破,而進攻方向旋轉九十度,轉為向南攻擊,如果這個辦法奏效,那么中國軍隊的戰線就會被從當中劈成兩半。
松井石根把這個攻擊點選擇在了蕰藻浜南岸的大場鎮,為突破防線,首先就是要集中足夠的火力。松井石根在10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因為我從一開始就在考慮將來總攻時的彈藥供給問題,所以,自始至終嚴格命令部隊必須節約彈藥。也就是所謂的以5個基數來完成整個戰局的計劃。”

按照松井石根的部署,日軍第3師團、第9師團、第101師團為主攻,進攻走馬塘、大場鎮。第11師團、第13師團、重藤支隊為助攻。總攻時間定于10月21日(其實是22日)。按照《第13師團上海附近戰斗詳報》記載:“助攻的第13師團在21日-26日間戰斗,各炮兵每天用彈量分別為,平射炮0.2基數、曲射炮0.15基數、聯隊炮0.4基數、山炮0.3基數、重炮0.5基數。”(注:日軍炮彈基數單位:平射炮,曲射炮,聯隊炮,山炮,1基數=300發;150毫米榴彈炮,1基數=100發;100毫米加農炮,1基數=70發)
在日軍發動總攻的時候,中國軍隊制定了一次反攻計劃。當時第3戰區高層經過研究后,決定把剛剛投入戰場的桂系部隊、同時也是戰斗力最強的第21集團軍(約15個團)作為主攻部隊,對蕰藻浜南岸的日軍實施反擊,同時第19集團軍、第15集團另外組建兩支攻擊軍為助攻,第9集團軍派出多個團主動出擊,迷惑日軍協助反攻。
10月21日晚上,第21集團軍抽調6個步兵團,編成3個攻擊師,以第171師長楊俊昌、174師長王贊斌,第176師區壽年分別率領。

沒想到正當中國軍隊發起反擊時,日軍也向中國軍隊發起猛烈的攻擊。其120毫米榴彈炮、150毫米榴彈炮、150毫米加農炮、240毫米榴彈炮分別對中國軍隊陣地左、中、右進行猛轟。尤其是240毫米榴彈,一炮下去,能在地面炸出個直徑10多米的大坑。而桂軍配屬的山炮營火炮口徑只有75毫米,十分陳舊,射程只有1200米左右,加上火炮數量少,在日軍面前完全沒有還手之力。日軍炮兵部隊以每天一個基數的消耗轟擊著中國守軍。
當時的桂系部隊在火炮被日軍完全壓制的情況下,只能強行沖鋒,以期收復被日軍占領的國土,但大批士兵剛剛沖出戰壕就被日軍的重炮殺傷。整個晚上,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大多數將士還沒看見日軍,就倒在了沖鋒的路上。第21集團軍總司令廖磊見各個攻擊師傷亡慘重,于是命令全部退守一線陣地進行防御。
到了22日、23日,日軍集中全部炮兵猛烈轟擊中國軍隊陣地。根據《步兵第三十四聯隊史》:“第3師團、第9師團并列進攻大場陣地,每個師團作戰正面各約2公里,其重點保持在第3師團方面,同時支援第3師團作戰的大炮約120門。”
整個走馬塘、大場陣地炮火沖天、煙霧彌漫。在幾個小時的炮火準備后,日軍以百余架轟炸機對第21集團軍全面轟炸,戰斗異常猛烈。各個軍、師通訊全部中斷,后方司令部完全不知道一線、二線陣地守軍到底是什么情況,陣地已經完全被煙霧遮蓋,一線部隊基本死傷殆盡。
尚在指揮部組織部隊作戰的第170師第510旅旅長龐漢楨,第171師第511旅旅長秦霖,先后遭到了日軍第9師團、第3師團炮兵襲擊。兩位旅長當場以身殉國。
當天晚上,第一、二線陣地全部崩潰,這時日軍以第3師團、第9師團、第101師團全力進攻中國守軍核心陣地走馬塘、大場鎮。但是日軍只是突破了一線,二線陣地,核心陣地仍在中國軍隊手中。

305毫米重榴彈炮登場
10月24日,日軍各個炮兵隊在補充炮彈后,以走馬塘、大場鎮為目標再次發起總攻。當第3師團第6聯隊、第34聯隊,第9師團第7聯隊進攻走馬塘一帶時,遭到中國守軍以機槍掩體陣地為主的防御工事猛烈反擊,沖在一線的日軍步兵損失極大,鏖戰一夜的日軍未能前進一步。為了攻破中國守軍陣地,日軍決定明日使用“秘密兵器”——7年式305毫米榴彈炮(長)。
25日上午9時30分,日本海軍轟炸機編隊先對走馬塘、大場鎮一帶進行了30多分鐘的轟炸。隨后,野戰重炮兵第12聯隊的24門38式150毫米榴彈,與特二十四榴中隊首次投入實戰的7年式305毫米重榴彈炮一同開火,巨大的炮聲使得整個走馬塘陣地顫動。

在日軍絕對壓倒性的火力之下,一線的中國守軍死傷慘重,但中國軍隊沒有退守一步。接著日軍在100多輛94式輕裝甲車、89式戰車的掩護下,猛撲中國守軍陣地。為數不多的中國守軍利用步槍、機槍、迫擊炮等武器反擊日軍,但重炮遠不及日軍的十分之一,炮彈更是不及日軍三十分之一。盡管無法堅守陣地,但是頑強的中國軍隊在如此極度不利的情況下,依舊造成了日軍的巨大傷亡。

從10月16日-10月26日僅僅10天,日軍第3師團步兵第34聯隊戰死259人,戰傷384人。步兵第6聯隊戰死357人、戰傷586人。從日軍巨大的傷亡損失,更可以看出裝備低劣的中國軍隊抵抗之頑強。
10月26日,走馬塘、大場鎮陣地先后丟失,堅守大場鎮的第18師師長朱耀華將軍悲憤地拔槍自殺(后被救活)。

在整個走馬塘、大場鎮戰斗中,中國守軍傷亡極大,尤其是第21集團軍。其中第48軍自加入戰斗以來,戰死4101人、戰傷3010人,失蹤2600人。正是他們的鮮血,讓狂妄的日本軍隊明白“三個月滅亡中國”是虛妄的,中華民族是永遠不可能被征服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