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決戰也門
控制著亞丁灣航道的也門近日再度陷入動蕩。沙特率10國聯軍支援總統曼蘇爾?哈迪,出兵打擊胡賽武裝。新一波教派-地緣政治對抗爆發。
這個阿拉伯半島西南端的國家曾長期由什葉派把持國家元首職位,在經濟上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半島上的其他阿拉伯國家均由遜尼派統治,且經濟發達。也門長期存在南北地區矛盾,1994年爆發內戰,全國分為近200個部族,形成復雜的部族政治。
“阿拉伯之春”爆發前,信仰什葉派、來自全國最大部落的哈希德部落的薩利赫實行強人政治,維持了也門的相對穩定。但革命推翻了薩利赫,繼任總統職位的哈迪無力控制也門局勢,導致信仰什葉派的胡賽部族與前領導人薩利赫的支持者聯合起兵。強人政治被推翻后,沉寂日久的復雜矛盾爆發,國家秩序總崩潰。這是中東的普遍性問題。
“阿拉伯之春”爆發后,中東地區局勢呈現出新的特點:極端組織勢力坐大,教派認同強化。“基地”組織也門分支是基地組織最為活躍的分支之一,而“伊斯蘭國”也在也門頻頻活動,并于今年3月20日制造了導致100多人傷亡的連環恐怖襲擊。在伊拉克、敘利亞之外,極端組織威脅海灣國家“后院”。維持也門穩定,壓制極端組織勢力,是海灣國家利益所在。
沙特等海灣國家還需要借助干預也門打擊什葉派。中東教派對抗格局近年來更加明顯:敘利亞的遜尼派起來反對屬于什葉派阿拉維支派的阿薩德政權;伊拉克在遜尼派的薩達姆倒臺之后成為什葉派主導的國家,北部的遜尼派處于被排擠狀態,且通過正常的政治渠道無法伸張自身的權益,轉而大量加入“伊斯蘭國”,與什葉派控制的巴格達中央政府作戰;巴林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于2011年掀起了大規模的針對當權的少數遜尼派的抗議運動。
一個“什葉派新月地帶”的形成,對傳統上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威脅。作為遜尼派領袖的沙特自然扛起了與伊朗領導的什葉派進行斗爭的大旗,此前出兵巴林鎮壓什葉派的軍事行動就是在沙特的領導下進行的。本次也門動蕩中,胡賽部族信仰什葉派,其控制首都薩那后很快開通了薩那到德黑蘭的航線,這條航線被認為是伊朗向胡賽武裝輸送武器的運輸線。沙特等遜尼派國家當然不愿意看到伊朗在自己的后院擴大影響。
沙特等國以維護一個穩定的、遜尼派領導的也門為目的的軍事干預,或許能夠取得諸如從胡賽武裝手中奪取主要城市這樣的階段性成果,但其是否能成功塑造一個和平、穩定的也門,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