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錯失中科大、沒有985,這個中部大省辦新型大學有戲嗎?
對標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建設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河南省會鄭州近日提出的這一發展規劃,引發了人們對這一人口大省高等教育發展路徑的關注。
事實上,河南高教在其發展歷程中曾多次錯失良機,其中包括廣泛為人們所知的錯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落地。
直到2018年,河南僅有鄭州大學這唯一一所部省合建高校。而全省一年的博士生招生指標數量甚至不敵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一校的半數。
出生于鄭州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此前曾表示,如果河南每年能保證15億元運行經費的投入,就能辦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即小型、研究型的大學。
而對于此次河南欲另起爐灶籌建新式高校的新舉措,《中國科學報》在采訪中發現,多數專家并不看好。
遺憾:不止錯失“中科大”
長期以來,河南給人們留下了高教落后的印象。但實際上,河南在歷史上并不缺少發展高等教育的機遇,但大多都遺憾地錯過。
第一次在于拆分河南大學。在1952年院系調整中,河南大學的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均被拆分、獨立成校,其水利系、財經系、植物病蟲害系、畜牧獸醫系、土木系和數理系并入其他大學。這所曾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比肩的大學,就此消失于頂尖大學行列。
第二次在于錯失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9年北京13所高校外遷,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選河南辦學,但因河南財力有限無力接收,與其失之交臂。
第三次在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時,河南無一所高校進入教育部直屬大學。在1996年的這場改革中,河南原有15所各部委直屬高校(不包括軍事院校)中劃轉為河南地方高校的就有14所。
直到2004年,鄭州大學進入“省部共建單位”,才成為第一家由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高校。至2018年,部分“省部共建”高校升級為“部省合建”,鄭州大學仍是省內唯一的部省合建高校。與河南類似的中部省份還有山西、江西,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均沒有一所高校進入教育部直屬大學。
“為什么以河南為代表的中部省份高等教育在人們眼中相對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地區的高校長期沒有被教育部的體制接納,導致相應的科研經費、師資隊伍建設、學位點建設等都沒有跟上。”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英劍如是說。他曾經在鄭州大學工作過。
為什么河南總是抓不住高教機遇?除了歷史欠賬,還要從它自身找原因。
1995年,“211工程”啟動之時,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省一?!痹瓌t,但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底線思維卻不大一樣。河南為全力確保一所大學擠進“211工程”,合并了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
但事實上,依據規則,各省份一定會有一所大學進入該工程。而江蘇卻敢于打破規則,使兩所地方高?!暇煼洞髮W、蘇州大學成功進入“211工程”。
待河南反應過來,欲“亡羊補牢”之際,已是1996年鄭州大學進入“211工程”、河南大學沒有進入“211工程”的時候。此后,河南省政府曾7次致函教育部,希望河南大學進入“211工程”,但隨著“211工程”宣布不再增加高校數量,終究未能如愿。
彼時,國家在西部地區早有“西部大開發”戰略,東部地區享有諸多先行先試的特殊政策,唯獨中部省份河南的高教陷入“真空地帶”。
面對“河南人民不滿意河南高等教育”的呼聲,近20年來,河南省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連年呼吁加大對河南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前景:籌建新式大學有戲嗎?
河南高等教育振興究竟應該走哪條路?
近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下發。其中指出,要加快推進中部地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作為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的典型省份——河南,已經在以實際行動對此加以呼應。其省會鄭州發布規劃,表示將借鑒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辦學模式,謀劃籌建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然而,在《中國科學報》的采訪中,專家均對此不太看好。
郭英劍表示,從政策的發布方——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可知,是鄭州市而非河南省出面辦兩所新型大學,以鄭州一市之力,難以整合各方資源。
事實上,有著深厚河南情結的施一公在考察完河南后,最終還是將西湖大學辦在了杭州。“為什么不來河南辦大學”也是令很多河南人感到疑惑之處。
個中原因外界難以獲知。但新型大學所需要的土壤是開放的社會環境、巨額的投入、快速發展的節奏,對此河南似乎都難以具備。此前施一公曾表示,如果河南每年能保證15億元運行經費的投入,就能辦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即小型、研究型的大學,就像“小而美”的加州理工學院。
“人力和財力是辦好優質高等教育的關鍵要素,二者缺一不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說。
郭英劍、鄭州大學教授周倩以鄭州大學為例表示,一方面,如今鄭州大學吸引高水平人才的條件已有很大改善,但要想真正吸引未來的戰略科學家,依然缺乏相匹配的科研平臺;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間河南雖然在經費上大力支持鄭州大學發展,但“十四五”期間如何具體支持尚無公開報道。
對于當下鄭州市擬辦新型大學的想法,長期從事中西部高等教育省域協調布局研究的新鄉學院副院長宋偉有不同看法?!班嵵菔凶鳛閲抑行某鞘?,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他舉例說,南方科技大學地處開放前沿城市,投資主體是深圳市政府,鄭州市顯然沒有深圳市的雄厚財力。況且投入巨資的南方科技大學已經建設10年了,還沒有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在鄭州另起爐灶籌建新式大學,得到社會認可,更是遙遙無期。
對此,宋偉建議,鄭州市政府可從現有已進入“雙一流”高校行列的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入手,加大對這兩所大學的投入支持力度,或有事半功倍、立竿見影之效;
此外,鄭州市乃至河南省應該緊緊抓住當下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對傳統中醫藥的迫切需求等歷史機遇,認真論證,集中河南省和鄭州市財力,重點支持基礎好、特色鮮明的河南農業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使之早日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視野,這既是務實可行之舉,也是當務之急。
弱勢:全省一年博士生招生指標數不敵清華、北大一校的半數
談及河南高教振興,就不得不提“領頭羊”之一的鄭州大學。
在曾經的高校合并潮中,鄭州大學曾是被教育部點名“合并成功”的高校之一(另一所是浙江大學)。如今,它依然是我國高校中“巨無霸”式的存在。2021年,鄭州大學在校生數達7.3萬人,多年穩坐全國第一大高校的寶座。
當年集全省之力沖擊“211工程”的鄭州大學,雖然通過合并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得以迅速“壯大”,卻給河南的整體高等教育帶來了“傷害”?!白畲蟮膫κ遣┦繉W位授權單位由三所變為一所,使得原本博士生招生單位就少的河南更加式微?!彼蝹フf。

圖源:鄭州大學官網
不同于一些學者提出我國博士生招生過多的狀況,博士生招生名額緊缺是制約河南高教發展的突出矛盾。
“最少的時候,鄭州大學有五六百名教授,其中有些博士生導師平均兩三年才輪到一個博士生招生指標?!敝苜桓嬖V《中國科學報》。直到2020年,鄭州大學的博士生招生指標才突破500人,整個河南省的博士生招生指標才突破1000人。當地流傳著一句話:“河南1/2的博士生、1/3碩士生在鄭州大學培養”。全省一年的博士生招生指標數量甚至不敵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一校的半數。
博士生招生名額少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了大量優秀師資流失。曾經有一段時間,河南高校的大量師資流向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江蘇等地。
此外,哪怕是“雙一流”高校,高水平的科研平臺也非常少。河南在考古、歷史、文字、語言等人文社科方面有著較強的學科優勢。
然而,2020年教育部啟動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試點建設工作時,周倩卻發現整個河南連一所符合申報資格的高校都沒有?!皣壹壠脚_能夠形成很好的人才聚合效應,重大科研產出要依靠團隊協作產生,沒有這樣的平臺,對于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會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一省高校的“領頭羊”遭削弱,對全省高校發展具有負面作用。
“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上不來,河南的其他大學如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就更上不來了,省內所有的大學都會因‘領頭羊’認可度不高而被集體矮化?!惫φf,這也是人們認為河南高教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么,“領頭羊”該怎樣突出重圍?在《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專家們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
一個是給“‘巨無霸’分層”。
有學者認為,可以效仿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第一層級為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第二層級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系統,第三層級是加利福尼亞社區學院系統,對全省高校進行整合,三個層級實現各自錯位發展。
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鄭州大學面臨著“沒有A類學科的一流大學”的尷尬。如果能通過政府力量重新優化河南省的公立高校系統,合并學科方向接近的優質資源,那么無論是學科評估中的A類學科、ESI千分之一,都能迅速實現突破。“這一看法的內在邏輯類似于以前的大學合并?!敝苜徽f。
另一個是讓“‘巨無霸’減脂增肌”。
宋偉認為,盡管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對河南學子享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未來不應在本科生招生數量上繼續擴容,而應該做相應壓縮,將壓縮出來的空間釋放給博士生、碩士生招生?!敖Y構調整是當務之急。”
而那些或因河南大學拆分而成立的高校(如河南農業大學)或因部屬院校脫鉤劃歸地方的高校(如河南理工大學)自身的底子還在,其辦學實力并不遜色于西部某些一流學科高校。例如,河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全國A類學科。這些學?!叭绻艿玫絿艺咧С?,將會快速提高河南高教的總體質量”。宋偉說。
潛力:人才吸引力與人口紅利
錯過了教育部直屬高校,錯過了第二所“211工程”大學,河南“痛定思痛”,意識到再也不能錯過“雙一流”建設的歷史機遇。
2017年,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分別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此前,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11所高校也被納入“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
“反觀河南省20年高等教育,復興之路還是很有起色。”2001年從美國回來在鄭州大學任教、后又前往北京高校任教的郭英劍說,“相比早年間,河南吸引博士難,如今河南高校在創新型人才的吸引上已不成問題?!?/p>
20年前,郭英劍剛到鄭州大學,學校把一年內引進100名博士作為強化師資隊伍的目標之一,并為完成該目標而高興。如今,非國外名校優秀博士想作為新人進入鄭州大學幾乎不可能。
20年前,鄭州大學只有一位從外部引進的院士。此后,逐漸有了自己的“本土”院士,現在已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6人。
施一公也曾說,“在河南辦一所民辦的大學,肯定能辦到全國前五。因為河南出來的專家、學者太多了,大家都盼著為故鄉出力”。
鄭州這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也在不斷提升。繼2015年“1125聚才計劃”、2017年“智匯鄭州”人才工程之后,2020年,鄭州市出臺“黃河人才計劃”和《關于在中原科技城建設河南省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的實施意見》,聚焦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醫藥等領域人才引進。2020年,鄭州入選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排名第9。
在周倩看來,河南未來發展還有幾大看點。
一是區位優勢。鄭州歷來是交通樞紐重鎮,陸上隴海線與京廣線在此交匯,鄭州航空港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鄭州還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新歐亞大陸橋戰略支點城市。
二是國家中心城市帶來的優勢。2018年,鄭州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原城市群、中國(河南) 自貿區等多個國家戰略疊加落地。許多國家及地區經驗表明,中心城市承載高端要素的優勢日益凸顯,已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布局的首選區域。
三是產業的后發優勢。相比東北地區厚重的傳統工業,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在向工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張白紙好畫圖”,在承接新型制造業等產業上有著后發優勢。
“一旦河南的產業基礎發展上來,還會吸引戶籍人口回流?!敝苜徽f。在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總人口位居全國第三,常住人口為9936萬人,占全國人口比例7.04%。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常住人口數量增加了534萬人,戶籍人口更是超過1億。
正是因為看中河南的人口紅利,富士康、格力工業園等在河南落地生根,發展態勢良好。
“相比東部地區發展高等教育,努力發展經濟對中部地區高教振興更為急需。”周光禮說。
他指出,中部地區辦學還要注意控制好當地房價。房價高會增加辦學成本,于吸引人才也不利。在中部城市中,房價控制得較好的是長沙,雖然上世紀50年代國家設置高等教育中心時,在中部地區確定的是武漢,但如今長沙的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已與武漢相差無幾。
借力:名校來辦學
截至2020年,已經有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6所國內知名高校在河南創辦研究院、創新中心等。
“逐鹿”中原,它們看中的是什么?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時代,“十三五”期間河南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36.49%提高到51.86%,與江蘇相差無幾。
然而,“內在差別卻是,河南毛入學率中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上的是高職高專,而江蘇毛入學率中百分之五六十的學生上的是本科高校?!彼蝹ブ赋?。
名校來河南辦學,在郭英劍看來是很有遠見的。
“尤其是進入普及化時代,優質生源依然是重要競爭資源。河南學子的高考成績、刻苦程度有目共睹,于這些高校而言,它們獲取的是優質生源;于河南學子而言,他們不用走出河南就能去往名校?!弥性叩锰煜隆诟呓痰恼Z境下,最重要的是得中原優秀學子?!?/p>
在辦學路徑探索上,專家們紛紛呼吁,國家不能止步于出臺支持意見、把高校納入序列,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具體的支持政策。
“如博士生招生指標,更多的中央財政經費,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等國家級科研戰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都是河南高教所急需的資源?!敝苜徽f。
借助外援發展是一種可參考思路。如北京大學對口支援山西大學,已經使后者在學科建設等方面初見成效。
郭英劍認為,被支援的省份要提出具體的需求。
以師資培養為例,被援建高校不能籠統地提出要培養師資,這容易出現對口支援高校為它培養了兩個博士、派人來這兒做完訪問學者就了事的情況。
要落到實處就必須有一個整體規劃。給中部地區在高教政策、經費等方面開“綠燈”的同時,國家還應該對對口支援高校提出要求。比如,未來5到10年內,被援建高校的教師中博士學歷者從20%發展到50%至70%。
(原標題:《錯失中科大、沒有985,這個中部大省辦新型大學有戲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