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美媒體訃文中的李光耀:新加坡對于李光耀太小了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于今天凌晨逝世,各國媒體紛紛發布訃聞,澎湃新聞對英美媒體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編譯。
《經濟學人》:新加坡對于李光耀太小了
《經濟學人》首先稱贊李光耀作為新加坡的代表人物,以一己之力將這個資源匱乏、移民雜處的彈丸小國“從第三世界帶入了第一世界”,在這一點上做得比另外兩位強人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和金日成都要好。
就任新加坡第一任總理后,一向以鐵面示人的李光耀只有一次展現出軟弱的一面。那是在1965年8月,李光耀宣布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時落淚。《經濟學人》文章稱,李光耀也許是預見到,新加坡失去了內陸腹地,意味著他無法執掌一個足夠大的舞臺,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建國之初的新加坡所面臨的重重外患和內部脆弱的社會結構,促使李光耀一方面常年維持巨額軍費開支,另一方面對國民的民主自由多有限制。具體手段包括不公正的選區劃分、強力的媒體管控、對反對派人士及外國媒體的法律滋擾等。盡管新加坡有民主選舉,但選民們如果投票給反對派候選人,他們的選區會在財政資金分配上受限。再加上人民行動黨使新加坡經濟常年保持高增長,事實上民主選舉并不威脅到該黨的執政黨地位。
李光耀篤信精英統治,他曾說:“在被愛與被畏懼之間,我認為馬基雅維利是對的。如果沒有人害怕我,我便毫無意義。”至于家族統治,他則認為才華會代代相傳:“偶爾兩匹灰馬也能生出一匹白馬,但很罕見。如果你有兩匹白馬,生出的總歸還是白馬。”
《經濟學人》文章總結道,作為一位地緣政治思想家,“他一定想知道,如果命運給他的不是一個城邦,而是一個超級大國,一切又會如何?”
《紐約時報》:李光耀在爭議聲中取得成功
《紐約時報》的報道用了以下詞語來形容李光耀:高效,不動感情,廉潔,有創造力,有遠見,講實用。
文章稱,李光耀的領導有時被批評為壓制自由,但其施政方案成功了。新加坡成了一個國際商務和金融中心,因其高效率和低腐敗水平而受贊譽。
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有時被批評是一種軟性獨裁主義,它包括中央集權、清廉政府和經濟自由主義,同時壓制政治反對派,嚴厲限制言論自由和公眾集會,這些手段造成了一種謹小慎微和自我審查的氛圍。這一模式被多國領導人贊賞,成為無數學術案例研究的對象。
然而近年來,一些政治網站和博客開始發出反對李光耀及其系統的聲音。隨著李光耀個人影響的衰退,這一模式會如何發生轉變也是一個問題。
BBC: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新加坡到處都是李光耀的印記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稱李光耀以新加坡繁榮的“建筑師”而廣受尊重。文章稱,憑借其眼光和無情的實用主義,李光耀將新加坡從一個沒有自然資源的小島改造成了一個繁榮的經濟體。他成功地引導新加坡人的力量,創造了混合私人與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奇跡。他使得新加坡繁榮、現代、高效、杜絕腐敗,并且海外投資者蜂擁而入。
但他也因鐵腕統治,尤其是人權方面的不良記錄而遭到批評。在他治下,新加坡的言論自由被嚴加限制,政治反對派頻頻成為法庭目標。
BBC的文章稱,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這個國家到處都是李光耀的印記。李光耀對于他為了維持秩序而采取的鎮壓措施,以及認為只有自己的判斷才是唯一正確判斷的篤信都不抱什么歉意。沒有人能確定新加坡在失去他之后會走向何方。
《金融時報》:新加坡走到了十字路口
英國《金融時報》稱李光耀是二戰后亞洲最受人尊敬和富有爭議的政治家之一,在他去世之前,他也是亞洲依然健在的最后幾位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
他認為自己取得的最為偉大的成就是,在長期腐敗橫行和政府效率低下的東南亞宣揚了良治理念。但他以遏制新聞自由等民權為代價實現了自己的這一目標。
在李光耀逝世之際,新加坡這個由其一手打造了經濟和政治模式的城市國家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今新加坡面臨艱難局面:勞動力人口日益減少,越來越依賴外國移民,民眾也前所未有地要求政府擴大民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