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刊文給環評改革開藥方:市場化、信息公開、公眾參與

自中紀委通報“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領導干部及其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等問題后,環保部知錯即改,動作不斷:宣布其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今年要全部從環保部脫離后,日前還原則通過了《關于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等規定。這些舉動,顯示出環保部門絕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的決心。
環評屬于第三方服務。近年來環評過程中的“紅頂中介”遭人詬病,原因在于環保部門自己或其“皇親國戚”興辦的環評機構,容易導致關聯交易和出現權力尋租。一些地方以涉密為由拒絕公開環評報告,一些環評報告粗制濫造甚至“拿錢辦證”。環評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的“閥門”。如此重要的“控制閥”,居然有人敢吃拿卡要搞利益輸送,原因就在于一些環評機構頭頂“紅帽子”搞壟斷經營,便于搞暗箱操作。
環評機構與環保部門“脫鉤”,是切斷利益輸送鏈條的第一步,杜絕環評中的權力尋租,不能止步于此。為了保證“控制閥”有效運行,環評應該沖破條條框框的利益藩籬,逐步建立起全國統一、公開、透明的環評市場,并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其中。只有在選擇環評服務機構時大家不再看其與環保部門某個人關系遠近了,環評才能實現獨立與公正,這樣做出的環評報告,才能真正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改善。
當然,杜絕環評工作中的權力尋租、腐敗隱患,還需要加消毒劑——公眾參與。
環評機構與環保部門脫鉤意在解除利益捆綁,讓環評工作回歸科學和公正。若能同時加大信息公開力度,讓公眾參與監督,將環評機構和環評工作置于公眾的灼灼目光之中,就像為環評市場引入了一道消毒殺菌的紫外線。花錢買證、走過場等亂象就可能銷聲匿跡。
讓環評工作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暗箱操作走向公開透明,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能極大增加公眾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的了解,使他們的言行更加理性。面對自己身邊諸如PX、垃圾焚燒廠等項目的建設等問題時,公眾反應必將更加科學理性,而減少以往的那種一味懷疑、質疑和反對的情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