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向海要經濟:7城“十四五”發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我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發展格局正逐漸清晰。
6月9日,深圳市發改委網站發布《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規劃中提到,“十四五”期間,深圳將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能級,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高品質濱海親水空間。
澎湃新聞記者統計,目前,全國共有上海、深圳、天津、青島、寧波、大連、舟山7座城市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
可查資料顯示,2012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首次出現于一項國際機構的排名中。
2012年,挪威海事展、奧斯陸海運等國際機構首次聯合發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報告》,其英文名“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直譯應為“世界領先的海事之都”。北京大學高級研究員張春宇研究團隊同原國家海洋局規劃司研討后,為適合中文的表意和習慣,將英文名意譯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項排名建立了“航運、港口與物流、海事金融與法律、海事技術、吸引力與競爭力”等五大指標,從全球有影響力的海洋城市中評選“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7年5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我國國家發改委和海洋局印發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被提及。該規劃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深入建設全球領先的國際航運中心。堅持區域協同和內涵提升,加快建設門戶樞紐地位穩固、集疏運體系協調高效、航運服務品牌效應凸顯、航運治理體系融入全球的國際航運中心,到2025年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4700萬標準箱。
深圳提出,“十四五”時期,將在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能級。創新發展海洋金融,籌建國際海洋開發銀行。
除上海、深圳兩地在國家層面獲得支持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隨著多個沿海城市結合自身優勢制定當地海洋中心城市發展計劃,我國海洋中心城市的架構也愈發清晰。
“十四五”期間,舟山、寧波兩地都將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中,區域協同是重點。
寧波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力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統籌灣區保護和開發,推進環杭州灣先進制造產業帶、環象山港生態經濟區和環三門灣海洋新興產業帶建設,實施生態海岸帶建設工程,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功能區塊,加快建設寧波海洋經濟示范區。
舟山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則提到,與寧波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浙滬海上合作示范區和甬舟一體化。
2020年3月,浙江省發布《2020年海洋強省建設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提到,浙江將向“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標發力,由寧波、舟山分別啟動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規劃建設。
青島則依托當地科研院所,提出將在“十四五”時期創建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青島將依托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深海基地等國字號海洋創新平臺,推進海洋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增強代表國家參與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競爭能力。2020年,山東省政府明確: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大連2049城市愿景規劃》曾提到,建設“大氣磅礴兼具時尚浪漫氣質的海洋中心城市”。“十四五”時期,大連將繼續保持“浪漫”氣質: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開放創新之都、浪漫海灣名城”。
2020年,《大連市加快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到2025年,建成中國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東北亞海洋中心城市。
天津市將在“十四五”期間推進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做強海洋工程裝備、海水淡化等海洋經濟優勢產業鏈。
2019年12月,天津發布《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優化配置與海洋相關的產品、服務和資源,推動海洋經濟跨越發展,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凸顯海洋城市文化特色,提升海洋綜合管理能力,積極參與海洋治理,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最新一期的2019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報告》顯示,新加坡蟬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一名,德國漢堡、荷蘭鹿特丹、中國香港、英國倫敦、中國上海、挪威奧斯陸、日本東京、阿聯酋迪拜、韓國釜山分列第2至第10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