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應日本外務省:“1969地圖”恰恰說明釣魚島是中國的
3月16日,日本外務省更新了其網站上的《尖閣諸島について》文檔,在第21頁新增了一幅地圖,迅速引發中日兩國媒體的關注。據稱,該圖是由日本國會議員原田義昭從一位前日本駐華外交官手中獲得并公布的。

這是196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總局繪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中的福建省、臺灣省合圖。該圖最右邊在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上方用中文標注了“尖閣群島”這一名稱,并且其主島也標注為“魚釣島”。
據此,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1969年的官方地圖中使用“尖閣群島”這一日方主張的名稱,同中國現在的主張相矛盾,表明中國主張釣魚島自古以來是其固有領土毫無道理。
不難看出,日方極其看重這一所謂的“新材料”,并對這張地圖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那么,這張地圖究竟是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它究竟說明了什么,是否能夠成為支撐日本主張的所謂“新證據”呢?
“尖閣群島”能說明什么?
1900年,日本博物學家黑巖恒根據英語名稱“Pinnacle Islands”,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翻譯成日語“尖閣列島”。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國內對于這一群島的稱謂和范圍也并不固定。如黑巖恒最初命名的“尖閣列島”,并不包括赤尾嶼。他也同樣使用了“黃尾嶼”而非“久場島”。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之后,釣魚島群島作為臺灣島的附屬島嶼被割讓給了日本,因而自1900年日本將該群島命名為“尖閣諸島”后,“尖閣諸島”一名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和接受。雖然1945年日本戰敗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在法律上與臺灣一同回歸了中國,但已在國際上長期使用的“尖閣諸島”一名,仍具有一定的歷史慣性。
對于成立初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尚沒有能力對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和海域進行全面勘測。特別是臺灣處于和大陸分隔的狀態,中日邦交也尚未實現正常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臺灣當局在一些地圖中繼續使用“尖閣”這一名稱,完全是正常現象。
這一現象單純只是地名的沿用,與領土主權主張沒有任何邏輯關系。何況在1969年的這張地圖中,赤尾嶼、黃尾嶼均標注為中方名稱,而沒有使用日方命名的“大正島”、“久場島”,由此更能夠表明當時地名尚未標準化,中方地名的使用具有相對的隨意性。中國使用“尖閣群島”一名,并沒有任何領土主權主張的內涵。
加畫的群島:釣魚島屬于中國的證據
當然,這張地圖的關鍵點還不在于此。我們不妨跳出被日本媒體聚焦的“尖閣”二字,完整地看看原圖。

這是一張福建省和臺灣省的合圖,圖幅范圍本為一矩形,受制于圖幅和比例尺等因素,在原矩形范圍內無法完整囊括兩省省域,于是個別地方就突出圖幅范圍進行了繪制,以保證兩省省域的完整呈現。如圖中福建省北部的浦城縣一帶,西南部的武平縣一帶,以及臺灣省南部的恒春、蘭嶼、七星巖等處,都超出了圖幅范圍,而向外加畫了部分。但加畫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在保證該圖的測繪對象——福建省和臺灣省地域完整呈現的前提下進行的。與兩省地域無關的地區,即便某一行政區劃或某一群島被切割,也不會被加畫,如臨近的廣東省、江西省、浙江省,以及琉球群島等都直接被切割了。
在這張地圖中,這個“尖閣群島”與上述一些地方一樣,都是在圖幅范圍之外的加畫。假如這張圖如日方所稱,證明當時中國政府認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于日本,那為何要加畫呢?
不僅如此,整張地圖臺灣以東的海域納入繪圖范圍的面積很大,假如整個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均不屬于臺灣省,為何這張福建、臺灣兩省地圖要浪費大量幅面給這些不相干的海域和島嶼,而造成西側福建省西南端不得不超出圖幅呢?這顯然無法解釋。
因此,這張地圖盡管使用了“尖閣群島”、“魚釣島”這樣一些所謂日方主張的地名,但繪圖意圖很明確:之所以將超出圖幅范圍的赤尾嶼加畫進圖內,正是表明“尖閣群島”是屬于臺灣省的一部分。
所以, 日方如“發現新大陸”一般大肆炒作的這張中國1969年出版的地圖,非但不是證明日方主張的“新證據”,反而是證明中國政府認定釣魚島屬于中國臺灣省而不屬于日本的有力鐵證!
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有關釣魚島的歷史材料中,島嶼名稱是日本揪住不放、經常拿來說事的一個關鍵點。但凡出現“尖閣”二字的材料,日方都常常將其無限放大,故意曲解為日本擁有主權的證明。而在這一問題上,中國一些媒體和輿論常常不知不覺中會陷入“隨之起舞”的陷阱。此次日方公布的這張所謂地圖,不過也是故伎重演,其核心炒作點仍然是“尖閣”這一名字。
客觀而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其他一些材料中,也的確出現過使用“尖閣諸島”一類的名稱。這些材料經常成為日本政府和媒體炒作渲染的所謂“證據”。抓住地名上的幾個“尖閣”反復做文章,這是日方理屈詞窮,證據缺乏情況下的詭辯之舉。事實上,日方公布的這些帶“尖閣”字眼的材料中,相當多的部分,其核心內容反倒充分證明了釣魚島屬于中國這一事實。這次日方炒作的“1969地圖”便是一例。對于日方這類舉動,我們在堅決予以駁斥的同時,也應切記不可“隨之起舞”,在地名問題上被日方的詭辯所迷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