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國2025前后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
6月12日,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情況。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表示,我國準備在2025年前后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的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后,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還將實施木星系的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在載人航天方面,2022年底我國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站,開展航天員長期駐留、空間科學試驗、空間站平臺維修維護等工作。
許洪亮表示,目前正在制定航天發展“十四五”規劃,并按照國家建設航天強國決策部署,加快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全面協調發展,未來一段時期,重點提升航天科技創新動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同時也要積極開展更加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
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繼續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提升航天綜合實力。將重點推進行星探測、月球探測、載人航天、重型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國家衛星互聯網等重大工程。
其中,行星探測方面,準備在2025年前后,也就是“十四五”末左右,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的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后,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還將實施木星系的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
在月球探測方面,“十四五”時期將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探測器,實施月球極區環境與資源勘查、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等任務;后續還將發射嫦娥八號。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載人航天方面,2022年底我國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站,開展航天員長期駐留、空間科學試驗、空間站平臺維修維護等工作。
第二,不斷增強衛星應用服務能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期間將按照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有關要求,繼續完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和配套地面設施,提升衛星對地觀測、通訊廣播和導航定位的服務能力。
在服務治理能力提升方面,重點是圍繞建設平安中國、美麗中國和數字中國需求,加強衛星數據產品與服務在資源環境與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與應急響應、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城鎮化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等行業領域進行深度的應用。
在服務經濟發展方面,重點要推動遙感、通信、北斗導航應用產業化,開發面向大眾消費的新型信息消費產品與服務,豐富應用場景,提升大眾生產生活品質,推動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第三,重點是擴大航天合作交流,增進人類共同福祉。中國政府一直秉持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原則,積極與各國和有關國際組織開展航天領域的交流合作。
在工程合作方面,一是要持續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深化論證和技術攻關,按計劃推進中意電磁監測衛星02星、中法天文衛星、中巴地球資源后續星等衛星工程聯合研制,促進衛星數據共享與應用。
在服務全球方面還將繼續推動“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建設,提供高質量的空間服務,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也包括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等共同挑戰。
在促進交流方面,充分發揮航天領域多雙邊機制作用,重點支持海南國際航天城的建設,鼓勵科研機構、航天企業、高等院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展覽展示、人才培養等不同層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們愿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事業作出更大貢獻。”許洪亮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