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制造的“黑歷史”:二戰前全世界都知道日本貨代表便宜貨
如果說,日本的昭和時代無比光明,明治時代一片黑暗,那么大正時代,則是風云激蕩、多姿絢爛。《大正時代: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就按照“1910-1930年代”的劃分法,講述了這一現代化高速發展時期的日本文化,講了“日本制造”的由來。顯然,在消費社會形成階段的日本,“日本制造”的定義遠不同于今天。
大戰期間是鐵路特別繁榮昌盛的時期。二等車、臥鋪車的需求年年增加,是小暴發戶漸增、人們經濟情況好轉的證明。夏天,避暑游客更是明顯增多了。
人們的購買能力不斷攀升,所有商店都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商人當中陸續出現了夢想一?千金的人,業界充滿了“老實人就是笨蛋”的氣氛。
山本為三郎在《上方的今昔》一書中寫到,大阪商人以大陸、朝鮮為對象,做起過一天算一天、錢不留手的生意來,曾象征著船場生意的沉靜平穩的心境,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國內外的訂貨通過電報、電話不斷涌來,商品供不應求,工廠老板們把信用拋到次要位置,開始發狠粗制濫造。在做出口的人當中,有的墊厚紙板當鞋底,有的往扣子涂漿糊粘到襯衫上,還有的做出了沒有芯的鉛筆,這些都貼上了“Made in Japan”的標簽發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全世界都知道“Made in Japan”就是便宜貨,其源頭就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出口商品的粗制濫造。
人人心里沖塞著拜金主義、剎那主義、享樂主義,堅守義理的行為被罵作老頑固。少年搶劫、盜竊只增不減,東京市內甚至因三味線用皮不足而出現了盜狗賊。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十月二十九日的《萬朝報》,把義理人情消失的原因歸于暴發戶的出現,刊登了《暴發戶亡國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