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帶一路”上沒有“盟主”

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提出以來,國內和國際政界、商界與學界都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外界期待“一帶一路”詳細規劃在博鰲論壇上公布。
對絲路的解讀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既有希望中國在促進地區經濟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希冀與期待,也有對這一概念的不解與擔憂。因此,正確地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成為推進其順利實施、避免引發其他國家不解甚至對立的首要前提。
首先,我們需要看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更多的不是外向性的地緣政治戰略,而是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發展和擴大向歐亞內陸甚至歐洲地區開放的宏大經濟愿景。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可以說,“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中國進入深入改革、擴大開發之際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在中國沿海地區通過前30年的改革開放獲得長足發展之后,中西部地區通過擴大向西開放而加強與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地區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金融合作,從而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實現東西部均衡協調發展的重要一環。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中國中西部省份表現出了高度熱情。自2014年9月以來,在西安、連云港、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已舉辦過多場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主題的經貿或城市合作論壇,表達了借“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地區發展的強烈愿望。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和外交部聯合召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座談會,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重慶、四川、云南、江蘇等省都表達了參與兩條“絲綢之路建設”的熱情。
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類似歐盟和關稅同盟那樣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或機構,而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進程進入新階段之際提出的、加強歐亞大陸區域經濟合作的倡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連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涵蓋整個歐亞大陸,區域內能源、礦產、旅游、文化和農業資源豐厚,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種創新的合作模式,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其手段就是習主席所說的“五通”: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
加強道路聯通,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
加強貿易暢通,各方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
加強貨幣流通,促進各國在經常項目下和資本項目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
加強民心相通,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綜合性的跨區域經濟合作倡議,其地緣范圍包括東亞、中亞、南亞、西亞、高加索、俄羅斯和整個歐洲;其合作范圍包括交通、能源、貿易、金融、工業、人文等多重領域;其實現途徑是以戰略協調、政策溝通為主的高度靈活、富有彈性的方式,而不刻意追求一致和強制性的制度安排。
第三,“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人為強行推動的一體化方案,不是計劃經濟的結果,而是自然形成的進程。
通過20年來的共同努力,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三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國,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1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額為460億美元,是建交之初的100倍。截至2012年底,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存量為78.2億美元,哈薩克斯坦已成為中國第三大投資目的國,中國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第一大投資來源國。
近年來,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相繼開通,通過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渝新歐鐵路”、“中國西部-歐洲西部交通運輸走廊”相繼開通或加緊建設。此外,中俄正就中國參與俄羅斯跨西伯利亞鐵路現代化改造、加強利用北極“東北航道”等問題加緊磋商。
可以說,20年取得的成果已經使中國、俄羅斯、中亞國家更緊密地融入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使中亞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內陸國”、甚至“雙內陸國”的困擾,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地緣空間。
20年的既有成果不僅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堅實基礎,也雄辯地證明,“絲綢之路經濟帶”符合歐亞國家謀求經濟發展、擴大經濟合作的利益需求。在這里,沒有盟主,有的是平等協商協作;沒有強制性的時間表,有的是循序漸進、瓜熟蒂落;沒有封閉保守,有的是相互尊重、多元包容。
第四,“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由中國一家主導的地緣經濟計劃,而是多元、開放的進程,與俄羅斯推動的歐亞一體化進程和美國推行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不存在直接的沖突,它需要歐亞大陸國家的共同參與。
有俄羅斯專家認為,“中國抓住俄美歐在中亞留下地緣戰略真空的機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不僅是為保證能源供應安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國‘西進’對抗美國重返亞洲戰略,以攻為守,打亂美國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TTIP)孤立中國的意圖。”這種看法存在內在矛盾:
首先,俄美歐在中亞都有重大的利益,并仍然在推進各自的戰略,這里并不存在所謂的“戰略真空”;
其次,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固然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挑戰,但中國不可能放棄在東亞的戰略利益,也不可能借“西進”以攻為守;
第三,TPP和TTIP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完全是不同性質的構想,中國自然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TPP和TTIP,“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前兩者并無關聯。
其實,“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根本定位還是如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講話中所提到的,借助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觀察員國地跨歐亞、南亞、西亞的地緣經濟優勢,通過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同歐亞經濟共同體合作,使這一倡議的參與者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前,阿富汗局勢面臨新的變數,中亞和中東地區也將迎來新的變局,促進經濟增長、保障民生、深化相互合作,防止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蔓延是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而大中亞和大中東地區存在多種區域經濟合作方案: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一體化、美國倡導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歐盟的“新中亞戰略”、土耳其倡導的“突厥語國家聯盟”、海灣國家合作理事會、南盟等等,這些經濟合作方案各有其合理成份,各自取得了相應進展。
“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上述地區合作方案的競爭者和替代物,只要符合促進地區經濟合作、維護地區安全的目標,它都可以與上述地區合作方案尋找共同點、擴大合作面,平等協作、互利共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