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美劇讀懂近代中國:中國人與印第安人的相似命運

2005年的六集迷你劇《西部風云》(Into the West)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1分。在該劇第4集末尾,時值1869年5月,太平洋鐵路宣告建成。這條鐵路貫穿美洲大陸,從此改變了美國的歷史。
全劇展示的是美國西進運動中,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沖突和融合,但在白人主導的世界,中國人和北美原住民(俗稱印第安人)有著相似的命運。這給我們啟示: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印第安人的命運來反觀近代中國的遭遇。

首先,該劇第一集中可以看到,北美原住民各族群之間為爭奪生存資源而相互殘殺。嚴格說來,在白人到來之前,原住民的部落和族群并無統一的身份認同。隨著白人大批深入西部,并與原住民發生越來越激烈的斗爭和沖突,原住民部落之間努力尋求橫向聯合,并漸漸形成了共同的身份認同——印第安人。與此類似,在一定程度上,西人也為“中華民族”這一身份認同提供了他者。“五族共和” “炎黃子孫”等觀念都是近代逐漸形成的。即便到了今天,中國境內各族群之所以能共享“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在一定意義上也得歸因于真真假假的“西方人”。
第二,最初一小批白人來到美國“西部”,目的是要向原住民購買海貍皮等商品,以供對外銷售從而賺取利潤。從白人的角度來說,這是極少數富有冒險和進取精神的人才能做到的,他們長途跋涉,歷經艱辛,還要竭力掌握原住民的語言,甚至與他們不喜歡的野蠻人通婚,防止匪徒、野蠻人的搶劫和殺戮。比起原住民的坐地受益,比起普通白人的謀生收益,高額利潤是他們應得的,至少他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近代西人來華也可作如是觀。1792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覲見乾隆皇帝,想要通過外交手段打開中國市場而未果,之后英國商人以走私手段向中國售賣鴉片,收購絲綢等中國物產,并運往歐美銷售。接下來就是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及五口通商,以英國人為代表的“西方人”以武力和條約得償所愿,打開了中國的市場。這個過程,中國人和印度安人一樣,無論是在經濟理性上,還是在外交和軍事對抗中,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突破地域和族群邊界的市場體系。
第三,原住民不僅會用當地物產交換白人的平底鍋、燒水壺等更好用的生活用品,還會從白人那里購買先進武器,學習槍支彈藥的使用方法,其目的是為了在原住民族群之間的競爭中獲勝。近代中國也一樣。一方面,就像北美原住民并不排斥照相機一樣,中國人大體上也不排斥西醫、郵局、熱水壺、自行車、蒸汽機、電燈、電報等西人帶來的事物,因為它們的確能夠更有效地幫助中國人解決問題,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勢力也常常借助西方人的力量,或結盟,或購買堅船利炮。清廷利用洋人辦洋務,對外交涉,管理海關,購買槍炮船艦,撲滅叛亂;孫中山、袁世凱及各地軍閥,都力圖借助外人(日、英、俄等)優長之處,達成政治目的。

總之,借助和學習“西方人”并不完全是為了對付“西方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對付內部的競爭對手。在這個意義上,學習西方并不完全是被迫的,也是因為真正認識到“西人”的某些知識和技能比本土的知識和技能更可取。對本土文化傳統喪失信心和對西方文化日漸推崇,并不純然是戰敗的結果,也不純然是受西方意識形態洗腦所致,它同時也是文化市場中競爭的結果。不要低估歷史人物的判斷能力,他們對儒學、本土信仰、皇權政治等本土文化資源喪失信心,有他們的理性考量。
第四,白人大量進駐西部,無論是以購買還是搶奪的方式占有了許多本土的生存資源,擠壓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一個例子是,原住民賴以生存的野牛被(原住民或白人)捕殺殆盡。另一個例子是,白人大量前來淘金、修路,占據并毀壞了原住民的牧場、山川和河流等生存資源。由于語言、文化、知識、信息等方面劣勢,以及種族歧視等原因,原住民往往難以在白人主導的人力市場中成為有用的人。其結果是,舊式生計被摧殘,新式營生又無能力或不愿獲取,這造成了他們的生存危機。這是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之一。
近代中國的中外沖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此而起。西人來華修建鐵路、開采礦產、制造產品、售賣物美價廉的商品。其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使得中國本土固有的商業、農業、手工業等難以為繼。西人占據主導優勢的市場體系,有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即便是通商口岸之外的營生,往往也不同程度遭遇沖擊。
能夠學會新式知識和技能,從舊式營生中安穩過渡到新式生計甚至反敗為勝的人只是通商口岸的極少數精英。大量從業者生存狀況惡化,甚至斷了生計,大多數人的生存空間被擠壓。這必然導致對改變固有狀態的新來者、對在新系統中占據優勢者的憎恨。在新系統中處于劣勢的普通人為反對西人的斗爭和戰爭提供了“士兵”。
第五,在西進運動中,原住民的文化基本得不到白人的理解和尊重,他們的信仰、禁忌常常被侮辱和踐踏。絕大多數白人在乎的只是商業利潤,他們根本沒有興趣去理解那些“野蠻人”。即使是真誠想要幫助原住民的白人校長,也以強迫的方式力圖讓原住民孩子徹底忘記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傳統,“把印度安人浸在我們的文明中,按住他們直到完全被開化”,讓“他們的頭腦中完全都是我們的思想”。
近代中國,大多數西方人在中國人面前也表現出很強的文化優越感。祭拜天地、風水信仰、祖宗崇拜、英雄崇拜、蓄辮、酷刑、小腳等等,在西人眼中都是愚昧、迷信、野蠻,應該被禁止,被革除。宗教上的基督教正統論也是突出的表現,任何他者皆是異端、迷信,遂肆意攻擊和侮辱。文化沖突、宗教沖突,是近代教案頻發的原因之一。

第六,在與白人的沖突和交往中,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被證明無法應對新的生活境遇。一個原住民巫師,漸漸感到他們的神靈的神力正在消逝,它不再能幫助原住民戰勝敵人。另一個劇中人物則深深地感受到本土文化式微導致的意義危機,她多次向人哭訴:“我的心里有個洞。”對原住民來說,要存活下去,不得不放棄一些本土信仰、知識和生活方式,努力學習白人的知識、技能和生活方式。
這個學習過程在近代中國,叫“師夷長技以制夷”,叫“革除陋俗”“破除迷信”,叫“打倒孔家店”,叫“現代化”“西化”,叫“向西方尋求真理”,越到后來,越傾向于否定本土文化傳統的價值。在一個西人占據絕對主導的世界體系中,本土的文化資源不敷應對新的生存局面,因而不得不放棄。新的生存之道是成為“在西人世界中有用的人”,以西方人的方式存活下去甚至奪回主導權。
第七,隨著被同化的程度越來越重,也給不少人帶來另一種焦慮:如果我們都變成了“白人”,丟失了自己的傳統,那我們還是我們嗎?劇中有人指出:“白人的知識雖然具有神力,但也是非常危險的。”危險之處就在于,它能讓原住民喪失固有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這樣的焦慮,在近代中國也是真實存在的,其實質是不得不適應強者的生活方式與維持自我身份認同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迄今仍是中國人的一個鮮活的問題。
第八,由于接受白人的知識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如此,自然有人質疑: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就更好嗎?近代中國情況相似,中國人被迫接受火輪車、郵局、槍炮、鐵甲船、議會、人民主權等等,總有人質疑:西化了,現代化了,就比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更好、更值得追求嗎?尤其是在競爭格局有所變化,甚至逆轉的時候(比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相當一部分人對本土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的評價會變得異乎尋常的高,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補償。
吊詭的是,弱者之所以變成強者,往往并非堅持本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所致,而是以強者的方式成長為強者的。這也是中國人與北美原住民命運不同之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